基于双证融通下的高职课程体系核心素养的设计与实施

2019-07-08 02:10张琴
大学教育 2019年7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核心素养

张琴

[摘 要]在双证融通课程体系开发过程中,对核心素养能力、职业知识和技能三者融合进行研究,设计了包含专业技术能力、社会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的核心素养能力框架模型。以框架为基础,结合职业教育特点,对接国家职业标准理念,分解综合职业能力,提出了课程体系构建方案,创新性的重新设置四门双证课程,实现了学历与职业资格教育的衔接贯通。

[关键词]双证融通;课程体系;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9)07-0008-04

一、课程体系核心素养设计背景

双证融通是在高职课程体系中加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内容,学生在完成学历教育的同时获得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认证。我国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早在1996年就明确提出“实施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1]。《上海市高等职业教育“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实施办法》(沪教委高〔2015〕52号)和《关于本市开展“双证融通”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沪人社职发〔2014〕35号)文件,表明将职业资格证书相应的知识与技能要求融入课程设计中,保证教学内容与职业要求相契合,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在最大限度上满足企业的用人需要。

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启动核心素养项目研究以来,“许多国家与地区、国际组织都把核心素养视为课程设计的DNA,努力研制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或课程标准,期望在核心素养统领下以教育或课程标准为抓手发动教育改革”[2]。结合核心素养能力、职业知识、技能的双证融通课程体系正逐渐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型模式。

如何融通三者也成为教育改革的关键点。“这种融通不是在原有课程体系之外增加某门考证课程,也不是将考证内容全部散入相关课程,而是设置双证课程。”[3]以我校计算机应用专业为例,课程体系涵盖有Java程序设计基础、Java网络通信与数据库编程、基于Java 的Web应用程序开发、Java应用项目开发等双证课程。本文针对基于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设计出以培养专业技术能力为主,以社会能力为辅,贯穿职业拓展能力三要素的核心素养能力框架,“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职业应用知识体系”[4]。

二、双证融通核心素养框架模型

国际上知名机构所倡导的核心素养框架模型主要有:“联合国教育、科学与文化组织的五大支柱核心素养;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三面向九项核心素养;欧洲联盟的八大核心素养”[5]。这些都是旨在幫助个体终身学习,培养其创新思维。

借鉴上述核心素养概念,以获取职业目标岗位群的技术实践能力为主干,以融入企业所需的社会能力为辅助,既考虑学生当前就业能力的训练,又强调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设计出集专业技术能力、社会能力、职业拓展能力一体的双证融通核心素养框架模型,如图1所示。

(一)教学标准融入国家职业标准

“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与国家职业标准的协调与融合,是双证融通培养理念的落脚点。”[6]在设置课程标准时,可以加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把教学项目、工作任务和技能与学习水平、知识与学习水平对接,如表1Java程序设计部分内容课程标准所示。

(二)结合“职业氛围的营造”[7],具有综合性特点

这“是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融合,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8]。把学习环境与职业情境对接,在课程内容中引入企业化的工作场景,加入工作日报、每周例会汇报、员工请假制度、奖惩制度、行为规范等企业管理制度,团队邮件抄送写作技巧等技能训练。

(三)重视教学目的基础性和职场的实践性

“核心素养之‘核心应当是基础,是起着奠基作用的品格和能力。”[9] 强调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相结合,把实训内容与工作任务对接,软件环境与工作场所一致,形成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做一体化基础技能。“职场实践性知识定义为,在职场的特定情景中,个体将所习得的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岗位实践的工作过程中获得的经验、技巧等时效性知识,它与理论性知识相对应。”[10]在设计企业级项目时,加入客户业务逻辑的理解,学生需要挖掘用户潜在的业务需求,并结合整个项目的需要,根据自身特点进行任务分配,承担不同的项目角色。

(四)注重主体性设计

“核心素养是从学生可持续发展和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角度来思考学生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11]在设计中考虑了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进行任务分配,充当不同的项目角色,如开发人员、测试人员、质量控制人员等。应让学生树立团队合作的意识,体验项目管理的过程,同时还要适应IT领域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新方法,自觉补充新的专业知识,让学生逐步建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五)课程体系核心素养评价对接职业鉴定评价指标

在设计课程考核的方案中,对应人社部门职业鉴定表,把考核点分解为要素细目,如表2Java程序设计操作技能考核要素细目表所示。

三、核心素养框架下双证融通课程体系构建

(一)对接分层化国家职业标准理念

双证融通课程体系的开发以核心素养能力框架为基础,采用国家职业标准,按照岗位群和计算机程序设计员(Java)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职业能力和职业基本素养的要求设置双证课程,构建课程体系。对应于不同的职业能力,将双证融通下的课程体系分为公共文化课程、职业平台课程、职业方向课程及职业拓展课程四类,如图2所示。

(二)分解综合职业能力

分层化的职业能力结构涉及“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职业核心能力”[12]。将高职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与各类课程的对应关系绘制如图3所示。

(三)构建课程体系

将双证融通下的课程结构表示如图4所示,包括课程类别、主要课程、对应的职业能力和目标岗位,其中双证融通课程用“▲”标示,以突出显示。

(四)设置双证课程

按照“理论教学职业化,项目实例企业化,综合应用案例创新化”的设计思路,在讲授基本理论的同时,通过项目实例来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代码编写和调试能力。再融入网络创新化的项目案例,借鉴企业级项目模块的雏形,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中贯穿程序设计规范、计算机软件文档编制等职业素养的培养,具体如表3所示。

四、结论

基于双证融通下的高职课程体系,首先,我们融通核心素养能力、职业知识、技能三要素,围绕专业技术能力、社会能力、职业拓展能力设计核心素养能力框架;其次,从課程重组式双证融通的有关要求深入分析,对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技能标准进行融通、教育课程评价方式和职业技能鉴定方式的融通进行探索,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设置了双证课程,很好地实现了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的衔接贯通,使我校专业人才培养更好地与产业需求对接,推进了职业教育体系的改革。

[ 参 考 文 献 ]

[1] 孔帅.高职院校“双证书”教育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6(3):38-40.

[2] 邵朝友,周文叶,崔允漷.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研制:国际经验与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5(8):14-22.

[3] 范心忆.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双证融通改革试点现状调查[J].职业技术教育,2014(17):33-36.

[4] 张理晖,贾倍思.当代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策略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5(6):82-84.

[5] 蔡清田.论核心素养的国际趋势与理论依据[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149-158.

[6] 谢莉花,余小娟.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与国家职业标准化的协调与融合[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4):58-63.

[7] 黄达人,等.高职的前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240-241.

[8] 施久铭.核心素养: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J].人民教育,2014(10):13-15.

[9] 成尚荣.基础性:学生核心素养之“核心”[J].人民教育,2015(7):24-25.

[10] 宁业勤.职业教育实践性知识教学的缺失与对策[J].机械职业教育,2015(6):24-26.

[11] 罗祖兵.深度教学:“核心素养”时代教学变革的方向[J].课程·教材·教法,2017(4):20-26.

[12] 刘永澎.分层化的国家职业标准体系什么样[J].职业,2003(10):40-42.

[责任编辑:陈 明]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核心素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老年大学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研究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