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本被动语态的源语透过效应考察

2019-07-08 02:15赵秋荣马心仪
关键词:被动语态余光中

赵秋荣 马心仪

〔摘要〕作为译者兼作家,余光中积极反对译文“翻译腔”“恶性西化”等现象,其翻译理念在翻译作品中是否有所表现?文章基于余光中译作《梵谷传》、《老人与海》及其对译本的平行、类比语料库,以被动语态为个案分析,考察源语透过效应在不同译本的反映,尤其关注余光中的译文处理方式。研究发现:受源语透过效应影响,对译本“被”字句使用频率更高,且歧义被动句及增译被动句等现象也更频繁。余译本被动使用更灵活,使用频率及表达方式更接近汉语母语表达习惯,“被”字句与其他被动结构的使用频率相对较低,但“给”字句使用频率较高。研究表明源语透过效应对余译本影响较小,也与余光中一贯坚持的“西而化之”“文白相辅”等翻译观相呼应,形成独特的翻译风格。

〔关键词〕余光中;源语透过效应;被动语态;译者风格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19)03-0014-06

引言

翻译语言作为第三语码(thirdcode),既不同于源语,又有别于目标语原创语言[1],翻译的普遍性特征[2]认为翻译语言具有简化、显化、规范化、整齐化等特征。Toury[3]发现译文语言特征不同于目标语原创语言,是受源语影响所致,即翻译过程中“源语干涉”(sourcelanguageinterference)会导致译文形成独特的语言特征,而这种特征有可能转移至目标原创语言中。Teich[4]也发现翻译过程中译文可能存在以源语为导向的趋势,即源语透过效应(SLshiningthrough),导致译文出现翻译腔。Hansen[5]认为源语透过效应与译者的翻译策略及翻译风格有一定关联。戴光荣[6]发现英汉翻譯中源语透过效应现象非常明显。冯全功[7]认为源语透过效应引发翻译过程中出现大量显化翻译等。

翻译语言中被动句使用过多、用词生硬,有别于原创语言,这一现象受到许多研究者关注。Malamatidou[8]认为受源语影响,译文中的被动语态具有独特的“翻译特质”。Bisiada[9]基于英德翻译发现被动化(passivisation)在翻译文本中更普遍。

欧化的现代汉语白话文一方面促进了现代汉语白话文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产生了大量欧化语法现象,被动句使用范围变宽是汉语欧化的重要表现之一[10]。英语中的被动语态之所以使用广泛,是由句子结构、表达方式等因素所致,相对英语来说,汉语中的被动语态用得较少[11],但McEnery&Xiao[12],胡显耀、曾佳[13]等研究均发现翻译文本的被动句式要多于原创汉语文本,且现代汉语白话文中被动语态有增多的趋势。王克非、刘鼎甲[14]基于超大型英汉平行语料库的研究验证了前人观点,发现受英语源语干扰,汉语对译被动结构在意义上逐渐偏离原创汉语。

“不能消化被动语气”、译文中的被动语气大有“侵害创作之势”[15]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文学译领域出现了一批以余光中为代表的译者兼作家,提倡翻译过程中尽力使用优美规范的地道汉语,臻于化境;尽量避免出现“公式化”翻译腔。以余光中为代表的这类特殊群体在翻译理论和实践上均有较高建树,他们的理论探索、论述与翻译实践为抵制译文翻译腔起到了一定作用。以往研究对该特殊群体的考察相对不足,本文将在这方面作出探索。本文以在著、译领域皆有较高成就的余光中为例,基于源语透过效应理论,以被动语态为个案分析,定量研究余译本及对译本被动标记的使用频率及结构表达,以此考察译者翻译观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

一、研究基础:语料库建设

本文以余光中翻译的《梵谷传》、《老人与海》及对应英语源语文本建成平行语料库,以其他译者的译本建成类比语料库,总库容为488861字/词。其中,《梵谷传》①包括余光中、常涛、晓海三个译本,《老人与海》包括余光中、张爱玲、吴劳、海观四个译本,所有语料均达到句级对齐。

二、研究问题

本研究基于类比语料库与平行语料库,以余光中译作及其对译本中被动语态的使用频率及结构为个案,研究问题具体如下:

(1)“被”字句与其他被动结构的使用频率、表达方式等在不同译本中有何体现?

(2)以余光中为代表的译者翻译观在翻译过程中是否有所体现?是否形成了独特的翻译风格?

三、研究发现与讨论

汉语被动句式形式多样,可以是句法标记(如含“被”的被动句,“被”字句是有标记的被动句中最重要的表达手段[16]),可以是含被动意义的动词(如“给”),也可以是无标记的意念被动句(如“门开了”)[17]。

(一)“被”字句使用频率、结构

本文首先统计了余译本、对译本中“被”字句的使用频率及结构(人工剔除含“被”但非被动语态的句子,如“他将两条凉爽的白被单给文生垫盖……”),结果如表1所示。

余译小说《梵谷传》“被”字的标准化频率(每10000字的使用频率)为2.59,对译小说中的使用频率为5.86;余译《老人与海》中“被”字的使用频率为1.03,对译本为5.80,loglikelihood显示余译与对译本“被”字使用频率存在显著性差异,对译本小说中的“被”字句存在超用现象。

据杨国文[18]对153.3万字小说、传记类汉语语料②的统计,“被”字句每万字使用频率约为3.7,远高于余译本中“被”字句的使用频率。可见,余译本“被”字句使用频率不仅低于对译本,某种程度上甚至低于原创汉语。余译本被动语态使用频率低,可能与其翻译倾向与翻译风格有关,他一直试图规避“目前西化的趋势,是在原来可以用主动语气的场合改用被动语气”[19]。例如:

例1:Helethishanddryintheairthengraspedthelinewithitandeasedhimselfasmuchashecouldandallowedhimselftobepulledforwardagainstthewood...

他让手在空中吹干,便用干手握紧钓索,让自己

①晓海版《梵高传》因省译过多无法对齐,具体统计数据此处不纳入分析。

尽量轻松一下,又靠着木板让大鱼把自己向前拖去……(余译本)

他把他的手晒干了,然后他抓住钓丝,尽可能地设法缓和他的痛苦,让他自己被绳子往前扯着……(张译本)

他把手举起来晾干了,然后攥住钓索,尽量放松身子,听任自己被拖向前去……(吴译本)

他把手举起来晾干,然后抓住钓丝,尽可能使自己舒畅一下,他靠着木板让自己被拖向前去……(海译本)

源语被动结构“tobepulledforward”前的“allowedhimself”表明老人有意接受這一行为。“被”字句虽然在结构上与源语对应,但并未准确传达源语语义,除余译本外其他三位译者均受源语被动结构“tobepulledforward”渗透效应影响,译出了显性被动结构。张译本保留了被动标记却未能准确传递源语所要表达的“老人自愿接受”这一情感倾向,“让”与“被”还构成了结构上的前后矛盾。余译本“让大鱼把自己向前拖去”巧妙地利用“把”字句化解了源语中的被动结构,语义表达更准确,同时避免了与原文结构一一对应。这与Suprato[20]、Abbasi&Arjenan[21]的发现一致:保留了源语所有被动结构的译文不一定就是好译文,主动语态有时更能准确传达语义。因此,这种隐去被动标记、化被动为主动的翻译方式有时更能有效传达源语意义。这种译法与余光中保持“中文意识”,遵循其所倡导的“西而化之”翻译原则是分不开的。

(二)其他被动形式的使用频率

英、汉语被动句式差异不仅体现在使用频率上,还体现在语用上。英语中被动句使用频率较高,语用意义不明显[22],如英语“be/get+过去分词”表消极意义的被动句式仅有15%和37.7%[14],汉语“被”字句使用频率要低得多,无标记意念被动相对频率更高,约一半以上的汉语被动句有表达消极意义的倾向。

为考察各译本中被动语态处理情况,本部分以《梵谷传》与《老人与海》源语中“be/get+过去分词”构成的被动语

态为考察对象,研究各译者①被动语态的处理方式,结果如表2所示:

本文选取各版本的《梵谷传》和《老人与海》均出自知名译者之手,具有较高的流传度及读者认可度,表2显示被动语态处理多以省译为主。将源语无具体语义趋向的被动语态做省译处理,不会影响源语语义传达,反而能促使译文表达更接近汉语母语。《梵谷传》中余译本的省译比例最高,《老人与海》中余译本省译比例同样最高。对译本虽有省译,但在源语透过效应影响下,译文偏向于保留被动标记,导致译文中僵化、歧义被动句的出现频率较高。

例2:Youwillbeimpressed.

您会受感动的。(常译本)

你也会心动的。(余译本)

从例2可以看出,余译本省译被动语态后完全不影响译文表达。受英语源语被动结构影响,对译本“受感动”不如“你会心动的”更贴合汉语母语。再如:

例3:Theymistrustedandwereafraidofhimbecausehewasdifferent,eventhoughhedidthemnoharmandaskedonlytobeletalone.Vincenthadnoideathepeopledidnotlikehim.

虽然他于人无损,只求我行我素,大家还是怀疑他,怕他,因为他与众不同。文生却不知道居民不喜欢他。(余译本)

尽管他对人们并无妨害,他希望的只是不受别人打扰,但是,由于他的与众不同,人们不免对他怀有猜疑和畏惧的心理。但温森特并不知道人们不喜欢他。(常译本)

他们怀疑他,害怕他,即使他对人没有伤害,只要求不受干扰,但人们还是不喜欢他,文森特自己却不知道这一点。(晓译本)

“受”与“被”功能基本相同,都可做被动标记,多表“遭受”义,多数情况下可替换使用。“受”字句在各译本中出现频率不高,但依然能反映译本间的差异。《梵谷传》的主人公文森特·梵谷是位为人友善、极具个人特色、沉浸于自我精神世界的画家,原文中的被动结构“tobeletalone”表达了主人公希望创作时与他人不互相打扰并保持距离的主观意愿,结合下一句“Vincenthadnoideathepeopledidnotlikehim”,可进一步判断主人公并未察觉旁人对他的反感态度,因此不存在躲避他人的负面情绪,常译本与晓译本的“不受别人打扰”“不受打扰”均带有消极语义,传达出主人公对外界的排斥情绪,译出被动结构反而导致译文偏离源语句意。柯飞[23]认为,英译汉时做一定隐化处理,译文会比较简洁,也会更地道。与其他两位译者不同,余光中保留了源语语意,脱离了源语被动结构的限制,还在“传真”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汉语成语“我行我素”能忠实流畅地传达源语之意,既表达了主人公希望安心创作且不愿与人互相打扰的双重意愿,又贴合目标语原创汉语的表达习惯,部分互应了余光中[15]的翻译理论论述:“合格译者必须具备两个条件:译者必定相当饱学,也必定擅于运用语文。”

本研究还发现了另一有趣现象,余译小说表被动的“给”字使用频率较高。如:

例4:AsVincentwalkeddowntheroadheobservedthethornhedgesaroundthegardensandfieldsthathadbeenturnedblackfromthesmokeoftheminechimneys.

文生走下山坡,发现人家花园和田野周围的矮树篱笆已给烟突的乌烟熏黑。(余译本)

只见围着带刺树篱的院子和田地都被矿上烟囱里冒出的烟熏成了黑色。(常译本)

文森特从村子里走过,看到所有的房屋和围墙都被煤烟熏得乌黑。(晓译本)

例4源语中的施事与受事均为无生命物体,被动结构“hadbeenturned”无语义倾向。余光中选择使用被动标志“给”而非“被”,更能准确传达原文语义,客观陈述了无生命的施事与受事之间的动作联系,而其他两位译者使用“被”,一定程度上导致译文带有明显负面语义色彩,存在过分解读原作情感的倾向。

有别于“被”字句,“给”除了“经历/遭受”的意义外,还表示“给予/得到”,周士宏[24]将“给”的这种用法归类为“给予/得到”义的被动标志。据考证,“给”的被动义最早出现于宋代[25],后多出现在书面语和书面语较强的口语中[26]。台湾地区作家保留了大量文言成分及表达习惯,“被”字句用得少,其他同义句式用得更多,如“给”字句,并且有比较丰富多样的结构类型[27][28]。作为台湾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家,余光中始终坚持保留与传承传统汉语,可能是其译作中多“给”字被动句的原因之一。

(三)增译被动句

为避免译文中存在过多被动结构,译者倾向于化英文被动语态为其他形式[29],但译文中仍有不少增译被动的现象。例如:

例5:ByafternoonhereachedChathamwherehesawinthedistance,betweenpartlyfloodedlowmeadows,theThamesfullofships...(《梵谷传》)

午后他走到蔡腾,远远地眺见半淹的低牧地之间,流过满布船只的泰晤士河。(余译本)

中午,他来到了查塔姆,从这里可以远眺泰晤士河,只见河流在部分被淹没的低草地间蜿蜒前行,河面上无数船只往来如梭。(常译本)

下午到达查逊,他看到一大片被洪水冲洗过的草地,泰晤士河充塞着大小不一的船只。(晓译本)

例6:Nothingshowedonthesurfaceofthewaterbutsomepatchesofyellow,sunbleachedSargassoweedand...(《老人与海》)

水面上也不再有东西浮现,除了几片太阳晒褪了色的黄色马尾藻,还有……(余译本)

水面上什么都看不出,只有几摊黄色的马尾藻,被太阳晒褪了色;还有……(张译本)

水面上没什么东西,只有几摊被太阳晒得发白的黄色马尾藻和……(吴译本)

水面上,除了几片黄色的、给太阳晒得变白了的马尾藻,除了……(海译本)

源语中“meadows”和“Sargasso”的修饰语不具主观意念,未带感情色彩。但例5中常涛和晓海将“partlyflooded”译为“部分被淹没”和“被洪水冲洗过”;例6中张爱玲、吴劳和海观将“sunbleached”译为“被太阳晒褪了色”、“被太阳晒得发白”和“给太阳晒得变白了”,译出的被动标记有可能向读者传達消极的语义趋向。余光中将“partlyflooded”处理为“半淹”,将“sunbleached”译为“太阳晒褪了色”,两处均未译出被动标记,更符合汉语表达习惯,同时,较之其他译本,更简洁流畅。“partlyflooded”译为“半淹”的这种表达同时体现了余光中文白结合的翻译策略:“这种白以为常、文以应变的综合语法,我自己在诗和散文的创作里,行之已久,而在翻译时也随机运用,以求逼近原文之老练浑成。”[15]这种译法同时遵循了他强调的“在白话文译文里,就像在白话文的创作里一样,遇到紧张关头,需要非常句法、压缩字词、工整对仗”[15],将难以处理的繁琐表达压缩为文白相辅的流畅汉语。“如果一位作家的‘文笔里也有文言的墨水,在紧要关头,例如要求简洁、对仗、铿锵、隆重等等,就能召之即来,文言的功力可济白话的松散和浅露。”[15]。可见余译本的处理方式与其译论密不可分。

余光中不断凝练译本语言,还体现在《梵谷传》及《老人与海》的重译上。重译之举是为消除早期译作中的恶性欧化,用相对纯粹的措辞与纯正的汉语取代“洋腔洋调”。是“精益求精”的内在属性和本质要求[30]。余在重译过程中进行了多处修改,新版《老人与海》[31]译序写道:“五十多年后将此书译本交给译林出版社出版,我不得不抖擞精神大加修正……全书所改,当在一千处以上……”,其中修改的被动语态不占少数,如“Hedidnotwanttolookatthefish.Heknewthathalfofhimhadbeendestroyed.”,初版译文为“他不愿再望那大鱼。他知道它已给毁了一半。”重译版将被动标记省略:“他不愿再望那大鱼。他知道它已毁了一半。”省略被动标记使重译本风格更贴近源语,而且避免了译文中的翻译腔,使译文更通俗易懂。可见,与其他译本相比,理论、实践兼修的余光中翻译过程中更注重“隐”,源语透过效应对其译本影响有一定限度。

三、结语

本文基于余光中译作《梵谷传》和《老人与海》及其对译本的平行、类比语料库,以被动语态为个案分析,考察了源语透过效应在不同译本中的反映,及以余光中为代表的译者翻译观在译本中的体现。

研究发现:受源语透过效应影响,对译本不仅“被”字句使用频率更高,歧义被动句及被动句增译现象等使用频率也更高。余译本被动使用更灵活,被动结构的使用频率及表达方式更接近汉语母语表达习惯。余译本善于使用其他被动标记、化被动为主动、省译等方法应对源语中的被动结构。受传承传统汉语的影响,余译本“给”字句使用频率较高,还巧用汉语成语、文言句式等半文半白的表达方式,表明源语透过效应对余译本的影响相对有限,也与余光中一贯坚持的“西而化之”“文白相辅”等翻译观相呼应,形成独特的翻译风格。

〔参考文献〕

[1]Frawley,W.Prolegomenontoatheoryoftranslation[A].InFrawley,W.(ed.).Translation:Literary,LinguisticandPhilosophicalPerspectives[C].London:AssociatedUniversityPress,1984:159-175.

[2]Baker,M.Corpusbasedtranslationstudies:thechallengesthatlieahead[A].InSomers,H.(ed.).Terminology,LSPandTranslation:StudiesinLanguageEngineeringinHonourofJuanC.Sager[C].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Benjamins,1996:175-186.

[3]Toury,G.DescriptiveTranslationStudiesandBeyond[M].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Benjamins,1995.

[4]Teich,E.CrosslinguisticVariationinSystemandText:AMethodologyfortheInvestigationofTranslationsandComparableTexts[M].Berlin&NewYork:MoutondeGruyter,2003.

[5]HansenSchirra,S.Betweennormalizationandshiningthrough:specificpropertiesofEnglishGermantranslationsandtheirinfluenceonthetargetlanguage[A].InKranich,S.(ed.).MultilingualDiscourseProduction:DiachronicandSynchronicPerspectives[C].Amsterdam:JohnBenjamins,2011:133-162.

[6]戴光荣.译文源语透过效应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7]冯全功.中文小说英译中的逻辑显化研究——以霍译《红楼梦》中由because引导的原因状语从句为例[J].山东外语教学,2016,(4):83-90.

[8]Malamatidou,S.Passivevoiceandthelanguageoftranslation:acomparablecorpusbasedstudyofmodernGreekpopularsciencearticles[J].Meta,2013,(2):411-429.

[9]Bisiada,M.Translatedlanguageoreditedlanguage?Astudyofpassiveconstructionsintranslationmanuscriptsandtheirpublishedversions[J].AcrossLanguagesandCultures,2019,20(1):(Forthcoming).

[10]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11]刘明东.英语被动语态的语用分析及其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1,(1):1-4.

[12]Xiao,R.,McEnery,T.&Qian,Y.PassiveconstructionsinEnglishandChineseacorpusbasedcontrastivestudy[J].LanguagesinContrast,2006,(1):109-149.

[13]胡显耀,曾佳.翻译小说“被”字句的频率、结构及语义韵研究[J].外国语,2010,(3):73-79.

[14]王克非,刘鼎甲.基于超大型英汉平行语料库的英语被动结构汉译考察与分析[J].外国语,2018,(6):80-90.

[15]余光中.余光中谈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16]郭鸿杰,韩红.语料库驱动的英汉语言接触研究:以“被”字句为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3):359-370.

[17]王力.中国语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8]杨国文.汉语“被”字式在不同种类的过程中的使用情况考察[J].当代语言学,2002,(1):13-24.

[19]余光中.中文的常态与变态[A].余光中编.余光中谈翻译[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151-168.

[20]Suprato,D.AnalisispenerjemahankalimatpasifbahasaInggriskedalambahasaIndonesiapadanovelMorning,NoonandNightkaryaSidneySheldon[J].LinguaCultura,2013,(1):49-56.

[21]Abbasi,A.&Arjenan,F.M.TranslationofEnglishpassiveandunaccusativeverbsintoFarsi:acomparativestudyofthreetranslationsof‘AnimalFarmbythreeIraniantranslators[J].ProcediaSocialandBehavioralSciences,2014,(2):9-15.

[22]肖忠華,戴光荣.语料库在语言教学中的运用——中国英语学习者被动句式习得个案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2010,(4):189-200.

[23]柯飞.翻译中的隐和显[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4):303-307.

[24]周士宏.汉语被动句标志的类型学考察[J].语言与翻译,2003,(3):14-18.

[25]唐钰明.唐至清的“被”字句[J].中国语文,1988,(6):459-468.

[26]谢晓明,左双菊.“给”字被动句[A].邢福义主编.汉语被动表述问题研究新拓展[C].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60-373.

[27]刁晏斌.两岸四地的“遭”字句及其与“被”字句的差异[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2,(5):70-77.

[28]刁晏斌.两岸四地“被”字句对比考察——两岸四地被动句对比研究之一[J].语文研究,2013,(2):17-23.

[29]Tabatabaei,O.&Rostampour,A.AnalysisofequivalentstructuresinPersianforthetranslationofEnglishpassivesentencesbasedontranslationsof“AnimalFarms”[J].Theory&PracticeinLanguageStudies,2011,(10):1354-1360.

[30]刘泽权,王梦瑶.《老人与海》六译本的对比分析——基于名著重译视角的考察[J].中国翻译,2018,(6):86-90.

[31]余光中.老人与海[M].江苏:译林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高生文)

猜你喜欢
被动语态余光中
被动语态复习(The Paasive Voice) 九年级 Unit5—7
被动语态复习要点指南
三不去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块绿洲,它的名字叫“故乡”
不怕找茬
中考被动语态考点精析
勇闯“四关”学被动语态
被动语态点点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