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2019-07-10 01:29罗丹
活力 2019年6期
关键词:学生主体

罗丹

[摘要]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语文教育适应信息时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产物。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丰富并整合了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优化了学习方式。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要做到语言为本,坚守学科本质;学生为主体,碰撞思维火花;三评一介,提高审美素养;人文紧随,传承优良文化。语文课堂教学中以语言文字为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传承祖国优良文化,为学生获得适应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助力。

[关键词]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言为本;学生主体;三评一介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简言之,即培养学生完成社会实践活动所具备的终身发展的、具有语文学科本质属性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对课堂教学提出了要求,作为培育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基地的课堂教学又将走向何方?这是当下语文课堂教学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个方面出发,探究课堂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一、语言为本,坚守学科本质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姓‘语文本的任何价值都应通过语言文字体现出来”。“语”既语言,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语言是语文学习最基础也是最本质的内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继续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良好语感,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语言文字的学习是语文教学的起点,语言文字的运用是语文教学的终点,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语文课堂教学中是否有语言文字的学习是判断一堂课是否是“真语文”的重要标准,没有语言文字学习的课堂易走向“泛语文”和“非语文”。“真语文课是集中于语言表达的形式,品味其中的语言美,培养学生的感受力、理解力和表达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在完成语言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再自然地从语言形式中感受作者的情感美、思想美,提升学生精神素养的课”。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以语言为本,坚守语文的学科性质。

首先,教师要带领学生咬进文字的深层,嚼出语言的真味。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咀嚼字词、赏析句子、剖析段落、品评篇章,步步深入,品味文字中蘊含的精妙。语文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应在学生对文章初步感受和整体感知后,抓住文章核心字词或总领字词,将其作为切入点,学习后对核心字词的深化是文本学习的落脚点。字词的学习为理解句子奠定了基础,结合句子语境,升华字词的内容,深化句子的意蕴。再剖析文章段落,从意境中理解文章深刻内涵。最后统观全篇,分析语言技巧。例如,教师教学《想北平》一文时,以文中出现了十一次的“爱”字作为文章的切入点,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爱得深,所以想得切,以“想”字作为文本学习的落脚点。紧扣标题,学生通过咀嚼字词,深刻体会作者用“想北平”而不用“写北平”“爱北平”作为标题的深刻含义。接着赏析表达“爱”“想”情感的句子,学习作者平民化的语言形式。再剖析文中描写巴黎等城市的段落,学习作者平民化的比较。最后品评篇章,引导学生总结作者选取平民化的北京物,运用平民化的北京语所表达出的深深故乡情

其次,打铁需趁热,语用练习应及时。教师要善于结合上课内容巧置语言运用题,使学生在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语言运用题设置本着始于模仿,终于创造的原则,使学生通过学习语言表达的范例,获得语言运用的能力。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语言运用题目应巧置,结合学生的认知上水平、教学内容,适当添加新颖的成分;数量要少而精,一节课最多一至两道题;类型多样,可以是基础型、应用型和拓展型;抓住语用练习的恰当时机,即在学习完语言表达形式或语言表达技巧后,立即抛出语言运用题。课堂中巧置语言运用题不仅可以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想北平》的教学过程中,基于品味语言文字,学习语言表达的形式和技巧,设置“请以我的故乡为主题,结合本文运用的表达技巧,用两到三句话描写故乡中最想写的内容”的语用题。

最后,积累语料,培养学生的语感。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离不开语料的积累和语感的作用。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适当地拓展与所学课文相关的内容,推荐课后读物,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在整理积累、诵读理解中培养语感。一般而言,推荐内容包括同一作者的不同文章,使学生清晰地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或是推荐不同作者的具有相同主题的文章,使学生学习不同作者的写作风格,打开学生思维,多角度思考。摘抄其中妙句佳段,不断丰富学生的语料库,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培养语感。

二、学生主体,碰撞思维火花

思维与言语相互依存,语言建构的正确性,体现思维清晰性;语言运用的层次性,体现思维的逻辑性。语言文字运用和思维密切相关,语文教育必须同时促进学生思维机制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思维是一个抽象概念,它借助语言文字把抽象的、内隐的思维具体化和外显化。学生思维的发展源于反思和批判,需要学生不断地调动思维,主动进行思维活动。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和激发学生积极进行思维活动,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思考、自主表达的时间,教师要有意识的闲,并使学生有价值的忙,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在各抒己见的过程中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相互启迪,不断地碰撞出思维火花。在真实的情景中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传统语文课堂中教师满堂封闭式、指示性地问,看似热闹的课堂,实则是学生机械地回答,并没有拨动学生思维的琴弦,激发学生的智慧潜力。

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积极思考,让课堂成为思维涌动的海洋,教师抛出的问题必须是开放的、不指示答案的。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应是教师投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就要求教师抛出的问题是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开放性问题。问题抛出后给学生充足的独立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时间,从而保证学生能认真地思考,理清思路。其次教师要关注全体,鼓励学生。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眼光流动,关注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都处在课堂学习的中心,不让弱势学生游离在课堂边缘。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真诚地鼓励,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最后,教师及时追问,启发性地引导。由于知识积累的限制,学生回答问题往往局限于一个方面或是停留在浅层,这就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追问,追问要有水平,抓住学生回答的漏洞,使学生能通过教师的追问有所启发,有所思考。

三、三评一介,提高审美素养

高中语文课本所选取的文章大多数是脍炙人口、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基本涉及美的各个领域和层面,反映出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和人性美。语文教学将这些名篇佳作的美学价值作为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主要途径。正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到的“语文教育是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要让学生在语文在语言运用的学习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创造表现的能力”。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品味作者的语词之美,刻画的形象之美,语篇的结构之美和营造的意境之美,体会到语言文学的艺术美,丰富自身审美感觉,提高审美的敏锐度。语文课堂教学中,了解学生对文本的审美情况和水平的途径就是评价。学生通过对课堂表现自评,同学评,再教师评,了解自己对文本语言形式、人物形象、语篇结构等的理解程度。最后,教师介绍自己对文本语言形式、人物形象、语篇结构等进行细致的描述性反馈,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感知。

在课堂中不管是自评、同学评还是教师评,教师都应在评价之前明确学生回答问题的要求。如学生的初读感受应说得真诚、细腻、独特;对课文内容得理解应说得准确、全面、参考文献:深刻。教师评价起到示例作用,评价时指出学生对哪个字或是词抑或是某一句话赏析存在的问题,并指出具体原因,使学生自主反思,及时调整角度,提高审美感知。语文教师的审美素养因其阅历和知识比学生的审美素养更加完善和深刻,因此教师通过认真听学生的回答,快速抓住学生回答存在的问题,进而发现学生是否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获得成长,是否受到了美的熏陶。在学生进行自评和同学评的基础之上,教师进行评价,使学生明确自己存在的问题。教師对学生回答只是让学生明确了自己不足的地方,但对自己应该达到的水平或是发展方向没有明确的认识。因此,教师除了对学生进行评价,还要在学生发现完毕之后介绍自己的理解。教师在介绍自己的理解时,自己的理解必须达到三级要求,并逐级亮出自己的理解,将自身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以及审美感知呈现出来。通过自评、同学评、教师评,使学生获得感知美的方法,提高自身的审美品质。教师介绍自己的基本理解,使学生对提高自身审美情趣的途径更加明晰,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四、人文紧随,传承优良文化

思维的发展、审美的鉴赏都立足于语言文字,同样优良文化的品读与传承也离不开具有存储功能的语言文字。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育学生的审美素养,紧随其后学习文字蕴含的人文内容。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运用透过语言文字的表面,深入挖掘语言文字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而发展学生的文化素养。《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语言文字的运用体现时代的发展状况和人的文化修养,语文课程应该引导学生自觉选择和继承中国优秀文化和革命文化,吸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精华,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和传播”。文化传播与建设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时应将文化融入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语言运用的同时深入了解其中的文化意蕴。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在于将文章中的人文内容单独拎出来大讲特讲,而是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水到渠成地体会其中的人文精神,传承优良文化。选入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兼具不同文体,不同国别,蕴含着丰富的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学生通过对文章的学习,品味语言文字,挖掘出语言文字中存储的人文内容,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进而传播和建设社会发展的新型文化。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含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四个方面的内容,这四个方面构成一个整体,相互独立,相互融合。在这个整体中,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基础,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思维、审美与文化是在语言的基础上衍生。因此,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要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以语言为基,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传承优良文化,在语言形式的学习中使学生成为具有语言素养和精神素养的语文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叶圣陶.叶圣陶论语文教育[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6.

[3]郑逸农.‘非指示性语文课堂观察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

[4]石修银.论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学会阅读[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35).

[5]景燕燕.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与培育路径[J].课程教育研究,2018(50).

猜你喜欢
学生主体
高中政治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优化德育常规,发挥学生主体,放飞学生心灵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
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浅谈学生主体在高职《经济数学》中教学改革
高校中长跑运动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立足高考下优化高三英语阅读理解教学有效讲评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