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记”: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四十年画像

2019-07-10 17:29王晓华
中小学管理 2019年6期
关键词:大事记主题词历程

王晓华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基于一种对历史、对事业负责的使命感,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以陈如平研究员为总主编、以该院基础教育研究所人员为主要研究团队,系统总结梳理了过去四十年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历程,最终形成并出版了《辉煌四十年—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大事记》(以下简称《大事记》)。《大事记》的出版为社会各界关心、关注基础教育发展的人士提供了系统回望我国基础教育四十年改革历程的完整素材,也为基础教育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了有力的实用工具,其价值不仅止于纪念和总结,更重要的是为未来我国基础教育的研究及实践提供了历史基石,功莫大焉。

《大事记》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三卷,其中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卷又以2000年为界,分为上、下两册。在《大事记》内容的实践跨度上,编撰团队并未刻板地遵循四十周年这一象征性概念的限制,而是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开放的历史事实出发,以1977年邓小平同志发表“两个尊重”谈话为起点,呈现了一个完整的基础教育改革框架,保持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历史进程的全貌,这也充分展现了编撰团队实事求是和尊重教育发展规律的务实态度。《大事记》以改革为名,不仅是为了回应国家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社会背景,更是编撰团队对“大事”进行深入思考的结果。就我国基础教育四十年发展历程来看,凡能称得上大事者,几乎无不是改革的成果。在此意义上,大事是改革的结果,改革是大事出现的土壤。以改革为题,使本书实现了内容的高度聚焦。

《大事记》对“大事”的认定和选择实现了上与下、理论与实践、政策与实施的有机结合,从不同维度全面呈现了我国基础教育四十年的改革历程。一提到“大事”,人们习以为常地认为,只有那些来自国家、中央、政府的法令和政策,以及来自学界专家的突破性理论等才是“大事”。事实上,就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历程而言,其中蕴含很多自下而上的改革实践,这些实践在当时也许仅仅属于个案范畴,但随着时间推移,其影响逐步扩大,最终从一件小事演变成为影响基础教育发展的大事。如果按照我们通常的认知,则这些“小事”无法跻身于“大事”之林。可喜的是,《大事记》的编撰团队没有局限于传统的“大事”思维,而是将这些自下而上的基础教育改革实践也纳入关注视野,避免了以前诸多《大事记》编撰中存在的高高在上和脱离实践的流弊,为读者全景式地呈现了四十年基础教育改革画卷。

《大事记》中的“改革亮点”和“索引”部分充分体现了编撰团队的智慧。一般而言,编撰者在编撰《大事记》时,往往聚焦材料的收集、整理,其价值判断只能隐含在材料收集和取舍过程之中,而无法展现其“春秋笔法”。但本《大事记》的编撰团队,在沿用传统大事記编撰对材料的忠实、客观及全面基础上,以年度为单位,设计了一个“改革亮点”板块,其中不乏撰写者自己的理解与价值呈现。尤其重要的是,“改革亮点”板块有如年度改革的索引,为读者更好地理解特定年份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指南。

《大事记》在每卷末尾都列举出了丛书中出现过的主题词索引,并且在编排方式上呈现出别样的意味。我们在看这些索引时,可以试着从两个角度去看。一是看不同主题词出现的频次。频次高者,说明其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影响相对较大。通过将不同主题词进行频次的顺序排列,大致能看出我国基础教育四十年来关注的核心问题。二是看同一主题词的时间分布。有的主题词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现较为频繁,而有的则是近几年的高频词。这种现象反映了不同时代对同一个教育问题的关注度,从中也可以看出我国基础教育的脉动所在。由此可见,《大事记》的索引成为一个具有研究生命力的蓝本,而不再是简单的形式罗列,这当是该《大事记》编撰的意外之得。

猜你喜欢
大事记主题词历程
大事记
中国的历程
新中国70年大事记
邮票上的70年光辉历程(集邮)
改革开放大事记
取消公文主题词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中国南极科考30年历程
2014大事记
公文主题词消失的原因浅析
对公文中主题词标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