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游戏活动培养小学生写作能力的探索

2019-07-10 02:04李念
读与写·上旬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举一反三

李念

摘要:游戏活动为学生提供了生动的写作素材,营造了宽松的氛围,又增加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减少了学生对作文的恐惧感,让学生乐于写作。用游戏活动在课堂上再现生活,让学生有激情去写“现在进行时”。本课题就着眼于此,在教学中,注意指导观察方法;通过教师的引导,把发现留给学生;同时,不限制学生的表达,让学生在观察中放飞想象,陶冶思想情操。

关键词:再现生活;举一反三;作文写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16-0070-01

1.基于游戏活动培养小学生写作能力探索的基本原则

1.1 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出发点,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大胆表达。许多作文课堂必不可少的是规定写作的条条框框,如此这般规定下,学生可能拥有的写作冲动骤然消失得荡然无存,剩下的依然是口咬笔头,长吁短叹。我发现,习作能否成功的关键,不在乎文章的结构有多结实,更重要的是有表达的欲望,有积极构思,恰逢其时的纸上练兵。

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儿童的语言也许缺乏成人的逻辑,但那些幼稚的话中往往流淌着汩汩的诗情。如果说我们没有去品味儿童的语言,擅自改动,长此以往,那么,儿童的想象之门无情地关闭了。

1.2 通过游戏还原生活,在游戏体验中进行作文写生。传统作文训练由于大都以讲授为主,因而写作训练过于呆板、无趣味性,不能吸引学生,学生也就不会乐意去写。在游戏体验中时行作文写生,即通过作文前的师生互动,创设了一种导向自由表达的情境。学生真实体验了其间的乐趣,有了自己的亲身感受,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抒,再也不会感到作文是一种痛苦的事。

游戏中,鼓励学生充分调动我们人体的五员大将“眼睛、耳朵、嘴巴、鼻子、手”进行观察,让学生明确观察就是需要我们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感受,用鼻子闻,用手触摸。解决了学生习作中没有东西可写、内容不够具体的问题。

激励是学生写作的一种兴奋剂,让学生找到作文的乐趣和自信,每到作文时,学生自然会有跃跃欲试,不吐不快之感,学生有了强烈的表达欲望,无疑为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基于游戏活动培养小学生写作能力探索的基本方法

2.1 指导观察方法,让学生自己发现。“按顺序、有重点、抓特点”是基本的观察方法,教师是有意识引导学生这样观察的。如先让学生说说事物的总体印象,再一部分一部分的观察。教师是这样引导的:“你们喜欢它吗?你的感觉怎样?”“你可以摸一摸、闻一闻……”“你想按怎样的顺序观察呢?”“我们应该抓住哪些方面的特点呢?”教师启发性的问题,引出了学生的讨论,在討论中明确了观察方法。

2.2 在观察中想象,在评价中激励。放飞学生的想象,陶冶思想情操,是作文有创意表达的关键。因此,要鼓励学生借助事物展开想象,孩子的天真的想象才能得到展现。例如:

“我的袜子穿着黑色的晚礼服”,

“我的小脚丫就像一个小面包。”

“我的小脚丫就像是个土豆横切了一刀。”

“气球被吹大了,肚子上还露出了一个深色的小肚脐。”

瞧,学生就是天生的诗人,如果我们老师擅自改动,不理解、不尊重学生的相法,久而久之,他们天生的诗人的气质就会夭折在我们的手中。

评价是调控课堂教学进程,促进学生生成积极情感的基本手段。评价重在激励,如“你真会想象”“呵!简直是一个童话故事。”“你真会像个小作家”虽是简单的语言,但表达了老师的赞赏、信任、鼓励。

2.3 注重创设观察情境,注重活动过程,珍惜独特体验。由于学生观察的方式和角度以及个性品质不同,所产生的体验也不同,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语言表达方式,让他们说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以及独特的见解。让学生把看到的、想到的、感觉到的,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的表达出来,想什么时候说就什么时候说,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自由表达,无拘无束。教师的倾听、点拨、启发很关键,要激励他们敢想、敢说,同时要注意相互评价,让他们自我调整语言、完善语言、规范语言。从观察到体验,再到交流互动,都体现了自由的氛围,解放了学生的思维、想象、表达。

3.结语与思考

通过基于游戏活动培养小学生观察能力的探索,学生加深认识了观察的意识,形成了独特地“五官观察法”,初步养成了的良好的观察习惯,又通过迁移的教学学习,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将观察方法结合生活实际,合理地运用在作文中。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个指导者的角色。教师不应只是向学生输入课文的信息,作文显示了一种资源开发方式,作文前的游戏活动中,能够生成许多可资利用的写作资源。无论情感的激荡,还是思维的碰撞,都能够生成许多新的内容。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追求卓越,能挖掘开发出更多习作资源,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写出新颖独到的文章来。

参考文献:

[1] 马芯兰.《观察.阅读与小学生作文》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1版.

[2] 李瑾瑜.《新课程与专业教师发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1版.

猜你喜欢
举一反三
举一反三,润物细无声
举一反三,润物细无声
提高初中数学课堂例题教学的有效性探索
初中科学复习课的有效性探究
高中物理的“举一反三”学习法
基于学生英语提问意识的课堂教学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