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中的补贴与反补贴

2019-07-10 15:16吉宇
市场周刊 2019年5期
关键词:中美贸易

摘 要:随着中国与美国贸易关系的日渐紧密,中美贸易争端逐渐增多,反补贴更是贸易摩擦的热点之一。自2008年的金融危机后,以美国为首的多个发达国家更是将矛头指向了有着强劲增长势头的中国。一方面,在历史趋势和现实需求的驱动下,中美贸易摩擦的加剧是难以避免的;另一方面,在经济金融内生关系纽带的影响下,中美贸易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共振,金融博弈将会更加复杂。在此背景下,美国对华反补贴的原因是什么?又是怎样进行对华反补贴行动的呢?

关键词:中美贸易;反补贴;贸易保护政策

中图分类号:F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19)05-0135-03

2006年,美国首次向中国出口的铜版纸发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扬起反补贴税的利器,因此,中美贸易冲突也有了升级的迹象。而中美贸易摩擦主要因为双方贸易关系的不平衡。根据美国的官方统计,在2017年,美国和中国之间的贸易逆差已经达到2325亿美元,大约占当年美国全部贸易逆差总额的三分之一,这是史无前例的现象。美国国会和政府将此次结果总结为人民币低估。所以,通过要求大幅度升值人民币来进一步缓和中美之间的贸易逆差问题,这也逐渐成为美国经常对中国打出的一张“王牌”。

从中国入市以来,美国首先是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其动机就是为了在反倾销法的体制下,通过采用第三国生产成本的方法来断定中国企业的产品价格是否存在倾销行为;美国现在又提出对非市场经济国家征收反补贴税。反补贴税是一种特殊的关税,是一国专门为了抵消他国企业因政府补贴所获得利益而征收的税。从客观上看,美国征收反补贴税,无疑是为了自己征收反倾销税创造的前提条件。

一、 美国对华实施反补贴的原因

(一)从经济效应的角度分析

出口补贴相当于负的税赋,从中国生产出口到美国的商品实际得到的价格等于美国购买者所支付价格加上国内单位补贴金额。出口补贴对国内经济至少有两种直接影响效应:贸易条件效应和出口扩大效应。

假设自由贸易条件下,国际市场价格为Pw,此时出口规模为Q1Q2。如果中国对本国出口品生产者给予每单位产品金额为m的出口补贴,则本国的生产者的生产将由Q2扩大到Q。由于国内销售不享受出口补贴,为了弥补这部分产品的生产成本,因此国内价格高于补贴前价格为Ps,出口规模扩大为Q3Q4。因为本国产品出口价格的下降,国外的消费者购买本国产品的花费也就跟着降低,对于出口生产者和国外消费者都是有利的。

如图1所示,从福利效应来看,政府补贴总额为AHIB的面积,生产者剩余增加了PwPsBF的面积,而消费者遭受的损失为PwPsAE的面积,其中ACE为以高成本生产造成的生产扭曲,BFG为国内消费者作为纳税人承担部分政府给予国内生产补贴造成的效用损失,即消费扭曲。由于政府利用财政收入来补贴出口,所以一定会影响到税收的征收与转移,这通常会增加所有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出口产品的生产商是唯一的直接受益者,但是国内消费者却不得不以高价购买产品,国内消费量需求下降,消费数量减少。但是这只是一个短期的收入效应,从长远角度来看,增加出口数量将有利于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会带来各类要素边际报酬的提升,从而国内居民都将会间接地成为出口的受益者。EFKJ为贸易条件恶化所导致的利益转移,则净福利=生产者剩余增加+消费者剩余损失-政府补贴=(生产扭曲+消费扭曲+贸易条件恶化)<0。从作为进口国的美国来看,中国的出口补贴使得出口至美国的产品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到美国市场,会挤垮市场上的同类企业。

当进口国根据本国的反补贴法来确定出口国对某个出口商品确实存在补贴,此外还认定这种进口商品对本国国内相关产业的经济利益造成了实质性损害,或者威胁到相关产业的发展,这时进口国将会对该进口产品征收反补贴税。这些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救济措施在一开始建立的时候目的是在于促进贸易的公平正义,但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在现实中,各国越来越频繁地使用这些措施,已经成为各国的贸易保护政策的工具。

如图2所示,当进口国对进口产品征收税率为T的反补贴税后,进口国国内,该商品价格由Pw上升为Pt,价格上升导致国内需求由Q4降为Q3,供给量增加了(Q2-Q1),进口规模由Q1Q4降为Q2Q3。征收反补贴税导致的进口量减少,导致世界市场上的价格下跌为Pt*。相对价格上升,意味着,进口国贸易条件在征税后得到改善,出口国的贸易条件恶化。

在征收反补贴税后,进口国对该产品的进口数量会下降,而本国生产同类产品以及相关产业的生产就能得以重生。图中的a区域表示生产者剩余增加的部分,而消费者利益却因此受到了损失,损失的部分为(a+b+c+d),但是政府税收多了(c+e)部分,其中a和c分别表示因收入分配变化导致的销售者利益转移给厂商和政府,这样就抵消了a和c部分的损失。但b和d代表的损失,是这次征税中产生的无谓损失。而收入e的增加是因为国际贸易条件的改善,由于产品的市场价格较低,当改善贸易所带来的新增利益高于保护的成本时,这就提高了进口国的福利水平。

(二)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

在国际贸易中,贸易政策不仅针对本国,同时也针对与本国进行贸易的国家,所以一国制定并实施的贸易政策不仅影响着本国的贸易,也会对他国产生诸多影响。如果进行贸易的两国之间贸易往来次数越频繁、关系越紧密,相互的決策影响越大。因此,当一国做出贸易政策调整时,贸易伙伴国也会相应地做出调整以减轻因对方的政策变化受到的贸易冲击,并反过来影响贸易伙伴国的政策效应。因此政策的调整是两国间或多国之间的一种博弈的过程。博弈的结果由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以及各方的政策目标决定。

当一个国家的制造商由于某种原因而在成本或价格上占据有利地位时,那么其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市场份额越来越大。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相应地被压缩、减少生产产量、缩减营销利润,从而打破了原有的市场竞争格局,各厂商在市场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政府向国内企业提供的补贴,使本国企业在成本和价格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使得该产品的市场分配格局发生了变化。但是,国内生产者新增利润是基于对其他国家生产者利益的损害,所以其他国家的生产商会通过相关机构对其政府施加压力。显然,他国政府不会袖手旁观,而是决定对本国企业进行补贴或者采取反补贴等措施。本文以“囚徒困境”的博弈模型为基础,分析了两国政府补贴本国企业时,两国政府的战略决策及其相互影响作用。矩阵中的数字为两国的收益。

可以看出两国的占优策略都是实施补贴,这也解释了当前世界各国存在各种形式的补贴的原因。但都实施补贴使得双方的收益都相对降低,最终两败俱伤。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各国才开始协商沟通,最终造就了《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的诞生。

如表1所示,当进口国使用反补贴措施时,博弈格局就发生了变化。当出口商遭受反补贴税时,不仅难以扩大该企业在市场中的份额,而且还需要承担应诉成本以及高昂的反补贴税,使得维持原有市场份额和利润也难以实现,贸易环境恶化。合法的反补贴措施对两国之间的补贴博弈构成了可信的威胁,因此出口国政府在决定是否对本国企业提供补贴时,也会顾虑到当进口国同样也采取反补贴限制的情况下,本国政策的实施效果,从而不对本国企业进行补贴或减少补贴,并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效率损失和贸易扭曲。见图3:

二、 美国采取对华反补贴的行动过程

美国针对中国的反补贴措施早已酝酿,近些年來对于中国企业的反补贴有进一步的行动。这些措施大致分为三个步骤:①在2006年之前的相关理论酝酿;②利用相关法律对中国出口产品进行反补贴调查;③多方面机制的频繁投诉,即利用WTO相关机构来处理中美反补贴争端问题。

在1984年美国成文法的条例中,“非市场经济国家”不在美国反补贴法的适用范围内。在对中国实行大规模的反补贴法之前,美国没有对其他任何“非市场经济国家”征收反补贴税。因此,一方面,美国否认中国是一个市场经济国家,其目的是利用反倾销法,通过对第三国的生产成本来检查中国产品是否存在倾销的问题;另一方面,对中国企征收反补贴税。首次将适用美国反补贴税的范围扩大到中国等“非市场经济国家”的修正案是2005年7月在美国众议院通过的《美国贸易资产法案》。

在美国国会中,少数保守派议员一直要求对中国征收反补贴税来限制中国企业产品进口。但是,根据美国的宪法规定,必须通过立法手段来改变法律中确立的原则。因此,一些国会议员试图干扰立法,迫使执法当局对中国实施反补贴税措施。然而在美国,要完成复杂而漫长的立法程序并不容易。当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浪潮一波接着一波引发时,布什政府面对民主党的挑衅,在贸易问题上逐渐败退。当时的美国正处于对外贸易政策的关键时刻,即面对着美国人民是否对自由贸易持支持态度的关键时期,而此时总统的“快车道授权”很快就会结束,美国总统需要思考是否要做出妥协以换取民主党对自由贸易的支持。因此,中国出口商业成为美国国内政治力量博弈的一环。就某些方面而言,在美国贸易保护主义者的新胜利中,就包括了对中国企业征收反补贴税。

美国认为,能对中国的贸易地位产生重大影响之一的环节就是人民币汇率机制,其在调控全球贸易不平衡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由此看来,中国目前的汇率机制需要进行调整。对美国而言,人民币汇率机制和贸易逆差是美国目前对华反补贴政策的两个“基础环节”,巨大的对华贸易逆差仍然令其担忧。目前中美经济关系进入了一个日益复杂但充满活力的“第三阶段”,在此阶段中,美国贸易政策对中国的关注一方面体现在监督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另一方面还将要求中国承担确保持续推进全球贸易体系建成的重大责任。

当中国和美国的经济关系演变到如今的“第三阶段”时,美国提出的对华反补贴调查给中国带来了压力。我国在对美的贸易中,美国根据国内法对中国进行的反补贴调查、美国根据WTO争端解决机制提出的相关申诉都是中国企业对外贸易时需要面对的问题。

三、 结论

随着中国经济在近几年内的快速增长,中美之间的贸易顺差有所增加,因此两国间的贸易摩擦将在短时间内持续维持。近些年来,反补贴政策是各国广泛使用的商业救济措施之一,也是美国对中国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工具。因此,了解WTO相关规则,调整中国自身的补贴政策和产业结构从而在根本上避免反补贴调查成为中国政府和企业未来努力实现的目标。最后,利用有效措施改善贸易结构体系,需要政府、企业和更多专家的共同努力,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高永富.中美贸易争端的起源与发展趋势[J].世界经济研究,2007.

[2]金芯蕾.美国对华反补贴背后的动因分析[J].对外经贸实务,2008.

[3]贺贵才,叶鑫.中美近期贸易摩擦的根源[J].中国林业产业,2007.

[4]刘峰.反补贴:欧美念的第二道“紧箍咒”[N].消费日报,2007-5-16(A04).

[5]刘洪.美国何以对中国“另眼相看”[N].中国证券报,2010-5-19(A07).

[6]李文秀.美国对华反补贴问题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2009,444(8).

[7]马光明,超峰.美国对华贸易保护主义加速的政策原因分析[J].对外经贸实务,2010.

作者简介:

吉宇,女,江苏扬州人,南京财经大学产业发展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产业组织与服务经济。

猜你喜欢
中美贸易
中美贸易失衡现状及对策分析
基于赫克歇尔
WTO框架下中美贸易争端解决机制探索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中美贸易摩擦的特征及对策
关于中美贸易摩擦的表现、原因与对策
中美贸易的经济溢出效应及碳泄漏研究
中美贸易在摩擦中共生共荣
附加值贸易视角下的中输美货物贸易状况分析
中美贸易关系现状及发展趋势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