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一带一路”背景下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

2019-07-12 09:08杨静怡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消费导刊 2019年43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一带一路

杨静怡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提出6年以来,我国和沿线相关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加强,我国的国际化进程得到了更深入地推进。国家对高校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如何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更有利地培养高校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应对发展的需求和挑战,成为高校课堂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根据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17最新版),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提升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有效地使用英语,更好地符合国家、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求。大学生运用英语这一语言工具,除了要学习目的国先进的科技知识和专业信息之外,还需要了解目的国的社会与文化,增进对不同国家文化的把握、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为了贯彻落实好教育部高校英语指导精神,探索培养以跨文化交际能力为重点的高校英语教学的新模式,培养新时代“一带一路”倡议的应用型英语人才,是以后高校英语教学的改革方向。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论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的含义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开展交流交往的过程,并在这一交往过程中有效实现信息交换。跨文化交际能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意即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流交际中,在理解、掌握目的国语言技能和文化知识的前提下,选用适合的环境、习俗的语言交流方式,有效完成交际目的的能力。

Kim(1991)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由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适应能力构成。如果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不具备这些适应能力,就不能有效克服文化差异,也就很难实现充分有效交际。Byram(1997)把跨文化交际能力划分为几种子能力,包括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语篇能力及跨文化能力,其中跨文化能力又可以分为知识、态度、技能和批判意识四种要素。Paige(1986)提出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应该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层面展开。虽然学者观点不一,但都普遍认为认知、情感及态度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几个核心要素,也就是说只有具备适应能力、共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才有可能实现充分、有效的交际。

在我国,贾玉新(1997)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含基本交际能力系统、情感和关系能力系统、交际策略系统三个部分。庄恩平和杨盈(2007)则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由知识能力系统、交际实践能力系统、全球意识系统及文化调适能力系统构成。张卫东、杨莉(2012)提出构建了涵盖文化知识、文化意识与交际实践三个维度,以及十三项因素构成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体系,并通过实证分析解释了该体系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的合理性、必要性和可行性。沈鞠明、高永晨(2015)研究提出了“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量表”,通过对几百名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的测试数据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这一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二、高校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问题分析

(一)跨文化课程缺乏

在当前高校英语课程设置中,对跨文化教学重视度不足,很多高校根本没有开设跨文化课程,有条件开设的课时也非常有限。由于多数高校非英语专业选择大班教学方式,且课时量有限,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多数教师一直以四级考试作为指挥棒,以讲授英语词汇和语法知识为重点,至多是比较一下汉英两种语言在语言结构上的异同,不太关注对其在文化上的差异,这导致在执行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对于外国社会文化的学习,在课时数量的安排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二)跨文化交际意识薄弱

一个人即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跨文化知识,但如果没有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和意识,也难以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或许因为存在语言或文化上的障碍,学生主动参与校园跨文化交流活动的积极性比较低,这说明大学生普遍存在跨文化意识缺失的问题。另外,我国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往往忽视语言的交际功能属性,忽视教学过程中的文化导入,导致高校学生对目的国的文化知识非常匮乏,乃至基础的文化常识都知之甚少,导致在现实交往中的跨文化交际不畅甚至失败,出现文化休克现象。

(三)跨文化交际环境缺乏

我国大学生普遍缺乏锻炼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平台与机会,很多大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程度的跨文化知识,但仍需要进行大量实践和应用。目前很多高校在校园多元文化建设上重视不够,宣传力度不足,很多学生感到校园多元文化氛围不够浓厚,丧失了很多好的交流机会。此外,有些大学限于自身条件没有聘请外教授课,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失了与外国人进行跨文化交际的真实语境,这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四)母语文化失语症

当代大学生普遍不重视对母语文化的学习,对我国文化知识和内涵的了解相当贫乏,因此在与外国人的交往过程中,无法用英语进行有效信息传递,难以显示出文化大国的学生应当具备的深厚文化内涵和文化素养,无法用合适词语传递我国文化,导致交际失败。实践证明,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绝不是简单的“输入”与“输出”,而是“共同创造”,母语文化失语症不利于与外国人进行平等的沟通与交流。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

针对目前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实际状况和突出问题,应该从建立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完善相关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搭建实践平台这四个方面,积极探索与创新新时代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路径。

(一)建立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

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很难建立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间的有效联系,这是致使学生英语交际能力低下的重要原因。为此,大学英语教学应牢牢遵循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导向的教学理念,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创设浓厚的丰富的英语交际情景,既要唤醒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又要改变其跨文化交际的态度。在授课过程中,一方面要融入目标文化的背景知识,增强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缓解文化差异带来的不安;另一方面,要将中国文化的精髓融入文化交际的教学中,让学生掌握中西方不同的人际关系交往模式,感知不同文化的共性,从而体验跨文化交际带来的快乐。

(二)完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新时代大学生应该掌握的重要能力,各高校可根据需要合理设置跨文化交际课程,也可在通识课程体系中融入跨文化交际的内容。根据跨文化人才培养的要求,对高校英语课程结构进行适当调整。如区分不同的语言技能侧重点,将传统的大学英语课程划分为听说课和读写课,较大幅度提高听说课的比重,并且听说课要以小班教学为宜,着重提升听说技能训练;读写课应采用“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

要有效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对目的语的文化知识进行适当的讲授是非常必要的。高校英语课本选材比较丰富,内容涉及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地理、经济、民族习俗,以及价值观等等,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增加讲解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文化材料,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涉及的社会文化背景,培育学生的社会文化理解力。比如,当课文内容涉及圣诞节时,让学生了解一下西方圣诞节的起源、庆祝方法和习俗等,并结合我国春节习俗加以对比阐述,找出外语与母语文化之间的共性,激发学生跨文化交流的意识与热情,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和文化共性,避免出现跨文化交流失败。

(三)改革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

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于培育高校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变革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全面推广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自主式的教学方法。明确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和协调者。课堂教学要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设“交往”“交际”的教学情境中。教师的职责是要多为学生创造开口说话的机会,积极结合学生将来生活和工作的实际需要,设计各类跨文化交际的情景,引导学生在讲英语的同时辅以手势、动作和表情,像戏剧表演一样,把工作和生活中的交际场合搬进课堂,通过角色表演、团队合作、主题发言等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有效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和实操能力。

(四)搭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实践平台

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最终目的在于实践。高校应积极加大校园多元文化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跨文化学习与交流的机会,比如鼓励学生阅读不同国家文化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通过举办知识竞赛、英文戏剧表演等校园活动,营造多元文化氛围,让学生加深对目的国文化的了解和掌握,帮助学生知晓不同国家人们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与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积极为学生创造与外国专家、学者接触的实践机会,鼓励高校创造条件聘请有一定资质的外籍教师给学生授课;定期邀请外宾来学校做专题讲座,担任嘉宾、评委参与学生的英语活动或竞赛等。通过与外国人的近距离接触,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置身于各种跨文化交际的环境中学习提升,帮助他们有效开展跨文化交际,以更好地满足我国对外经贸与文化交流增长的需求。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一带一路
情景交际
交际羊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