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项目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析

2019-07-12 09:08王静北京农业职业学院
消费导刊 2019年43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教育

王静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

北京市教委将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实验项目于2016年正式列入北京市教委十三五期间的重大改革创新项目。该项目实行前2年接受基础文化课程教育;中间3年接受专业课程及职业技能教育,后2年对接市属高校接受本科专业教育。该实验项目为中国职业教育开启了新思路,使职业教育从中等职业教育到高等职业教育再到高等专业教育进行联通,是引领职业教育进入新台阶的有效路径,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广泛关注。参与改革试验的院校在项目实践中很有收获,同时也遇到了新问题。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就是迫在眉睫需要关注和亟待解决的,而更需关注的是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行之有效的模式建立。贯通培养项目是改革的新生事物,在社会的认同度参差不齐,相比较普通高中学校学生来说,贯通学生入学前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评价普遍不高,入学后的消极性要多一些,多种压力常造成他们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的关注,将对其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与此项目着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相背离。职业院校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和方法不能满足贯通项目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因此探讨和研究相匹配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立,是贯通培养项目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要而又紧迫艰巨的任务。贯通培养项目基础教育阶段,也就是前两年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机。补充和改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全面提升心理健康素质,而且对学生管理以及教育教学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为高端技术人才贯通培养的全阶段的实施奠定良好基础。

一、贯通培养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现状分析

心理健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真正健康的重要内容,而贯通项目前两年,有别于普通高中阶段,但却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人格塑造的关键期,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学生个人的成长、校园的和谐、家庭的幸福以及社会的安定。学生处于“心理危机时期”一方面他们提前踏入了高职院校的大门,没有了高考的压力,另一方面肩负着来自家长,学校,老师,社会的多重希望;一方面他们生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另一方面心理发展却相对滞后;一方面个性凸显,独立自主的愿望日渐强烈,另一方面又无法脱离对他人的依赖而随性的张扬自己的个性。这些矛盾必然导致各种心里冲突,而贯通项目基础文化课程阶段是新生事物,学生更受关注以及社会期待。由于他们生活经验不足,心理承受能力有限,各种各样心理问题必然随之产生。近年由于心理问题导致的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学校、家庭、社会,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应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贯通培养项目的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满足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多样性和特殊性的要求,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也不相适应,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简单、粗暴

贯通培养项目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年龄处在15—18之间,刚刚脱离稚气,生理上逐渐走向成熟,但心理上处在青春期的中晚期。具备青春期自我意识,叛逆、偏执等心理特征。学生经历中考后,在一定的分数线要求下,选择了贯通培养项目,进入了高等职业院校的环境中。这部分学生不论是因为家庭,学习,还是自身原因本质上放弃了升入普通高中,进而高考的机会,是区别于普通高中与普通中职生的特殊群体。学生会出现有自我意识,学习,人际关系,家庭因素,校园环境等各方面因素造成的多种形式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目前贯通培养项目仍然采用高等职业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形式单一甚至可以说粗暴。首先学生在录取上采取中考分数一刀切,没有采取一定的方式进行筛查,导致一部分在初中甚至小学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入贯通培养项目给后期的教育教学管理带来压力。入学后院校按照高职院校心理教育方法由心理健康中心下派贯通培养中层单位进行心理健康测试普查,普查测量工具比较单一,学生掩盖性强。按照调查结果大约14%的学生有一定心理问题,由班主任老师进行访谈及反馈,实践表明访谈很少能在短时间能给出有效判断。随后只能关注和跟踪。出现问题时再给出解决方案。实践表明有约2%学生未测试出有心理问题,但在行为表现上具有心理问题的表象,也给教育教学管理带来难度。可见现阶段心理健康模式简单,缺乏专业性,预防机制不强,不能满足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需要。

(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缺乏关怀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专业性和特殊性,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对待心理问题学生采取的方式大多是旁观和容忍。贯通培养学生与高职生比年龄小,心理尚不成熟,升入贯通项目后进入高职校园,自我意识强,不愿沟通;学习动力弱,没有学习方法和目标;人际关系适应力差,常有自卑感;家庭经济因素,情感因素对贯通学生也有诸多影响。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对心理健康问题表现较为突出的,会采取班主任访谈,之后申请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做心理访谈。缺少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的关心和爱护,缺乏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和管理中。缺少从细节出发,走入学生内心的关爱,缺乏对学生的表扬,鼓励。

(三)心理健康教育回避与社会接轨

在这里社会是指贯通培养项目学生的家庭、家长,社会心理健康诊疗机构、医院。实践中发现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普遍回避与社会接轨。首先职业院校的心理健康中心没有专业社会诊疗机构对心理健康诊断和治疗的功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的表现和浅层的心理疏导。回避与社会接轨这是家庭与社会双方的因素造成的。如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家长出于不够重视,侥幸和推卸责任等会向学校隐瞒,或者不愿承认,更没有和学校进行及时沟通和交流。学校在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后,班主任老师出于没有专业依据,不愿意向家长直言;更加回避要求家长出示专业机构的诊疗报告。另一方面家长无法接受社会诊疗机构进行心理健康治疗的思想,还有担心费用较高,治疗效果不明确等。而学校老师在与家长沟通学生问题时,也有避重就轻的提现,常以学生的纪律,学习,德育等掩护学生心理问题造成的种种表现。当学生出现严重心理问题时,也认为学生是否去社会诊疗机构与自己或学校没有关系。以上状态造成家长和学生不了解心理健康问题的状况,不能有的放矢的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延误缓解和治疗心理问题最有效的时机,造成学生无法完成学业,甚至造成终生遗憾。

(四)教师、管理人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有待提高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较晚,因此现在很多教师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认识比较模糊。很多教师都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一样。其实这两点存在一定差别。心理健康教育是关注学生的心理,通过心理实验或其他方式来检验学生心理是否健康,同时针对出现问题进行探究,寻找解决方法。德育教育所指比较广泛,具体指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为目标。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需要具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因此对从事相关工作的教师要求非常严格。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水准不高,缺乏实践操作经验和专业心理理论知识,所以难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贯通培养项目心理咨询室和专业心理咨询老师都有欠缺。面对这种情况,贯通培养项目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都是由班主任和学生管理老师担负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但由于不是专业的心理辅导人员,出现很多问题。另一方面教师、管理人员由于工作,学习,管理、家庭等方方面面压力,本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也需被关注。

二、贯通培养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解决对策探索

(一)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形成网络化

贯通项目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单一问题,造成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性和有效性不强,对学生的成长成才不利。针对此问题,我们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形成网络化。一方面是家长,学校,学生,社会形成合力来解决;另一方面是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多样和丰富些。首先确定工作目标,有效整合贯通培养项目各个环节的力量和资源,构建项目内部四级心理健康工作体系,形成明确分工,又能通力合作的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使学生问题能及早发现,尽早干预并有效解决,建立有效的校园心理支持系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心理健康网络第一级:贯通培养项目心理健康领导小组 (分管学生领导及学生科心理健康专兼职负责人员)心理健康网络第二级:学生科心理健康工作组及学生心理健康社团。心理健康网络第三级:班主任及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委员。心理健康网络第四级:学生自己。明确各个级的分工职责和具体工作内容,制定出每一级别工作的要求和工作流程。最后一个级别是学生本身,我们往往忽视了学生的自我力量。在心理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心理自我调适能力,传授学生心理减压方法,打开学生心灵,引导与辅导,学生自我走出心理问题的能力。

(二)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加强关怀教育

对学生的关怀与关爱是我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起点也是归宿。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片面的去研究学生的心理,而是基于关怀和教育的基本福祉,是从学校文化和环境对学生和教师健康发展的影响看教育中的问题和研究对应的策略。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为本,注重人的权利,基本动力,生命的整全性和诉求。关怀教育本质是看重学生的价值,学生的自我实现。在心理健康中融入关怀教育,用心去感受学生,以学生的人生幸福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关怀教育建立在与学生平等,尊重的基础上,真诚的与学生交流沟通,给与学生理解和尊重。走进学生的生命世界,用自己的眼睛,也要用学生的眼睛观察,用心体验学生的感受,在此基础上给予关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生个体的地位充分实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得以践行,学生的心灵也会敞开,接受阳光与雨露。

(三)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经调查目前贯通学生的心理健康课程体系并不完善,由聘请老师以讲座的形式开展居多,针对性不强,教师的心理健康课程没有系统针对贯通培养基础教育阶段。而且课程形式常以一个年级的大课形式出现,课程的使用度不强。因此需要开展与贯通培养项目基础教育阶段相匹配的心理健康课程,并形成课程体系加以实践。课程可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心理健康课程任课教师需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具备相应的职业资格,同时有心理咨询的实践经验。理论课的设计,以适应贯通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年龄的心理特点的心理健康理论,使学生具有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意识及基础的心理健康知识,拓宽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的渠道,并教会学生排解心理压力的理论方法。在实践课程设计中,从学生的心理测试做起,提倡体验式教学,设计心理疏导活动,心理减压课程,可开通心理咨询,团体辅导等专业心理诊疗方案。并及时与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中的任何级别反馈。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包括对教师,行政人员,管理人员的培训设计和安排。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题解教育『三问』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