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合作办学框架下的德语强化教学改革与实践
——以山东农业大学中德本科项目为例

2019-07-12 09:08马景辉山东农业大学国际交流学院
消费导刊 2019年43期
关键词:综合课德语交际

马景辉 山东农业大学国际交流学院

中德两国对话交流日益广泛深入,两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合作正沿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在此大背景下,中德合作办学项目愈来愈多,旨在共享教育资源,培养语言功底扎实、专业知识丰富并且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专业人才。然而,不管各个中德合作办学项目的专业方向有何区别,德语强化教学作为合作办学项目中的基础环节都是一样的,其对于专业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如何在较短时间(我校1年)内通过高强度、密集型的课程设置,使学生的德语语言能力,从零起点达到能够进行日常语言交际、阅读专业文献资料、听课、写书面作业、参与讨论这一目标,一直以来都是德语强化教学研究探讨的主要课题,具体来说1、如何改革德语强化教学的组织模式,进而提高学生对教师资源的利用率。2、采用何种教学方法与手段,使得德语强化教学的效果更佳。3、如何实现对多媒体教学环境最优化使用,使教学内容更有效地被学生吸收、消化和掌握。本文将结合笔者的德语强化教学改革实践,从改革教学组织模式、创新课堂教学方法、能力培养为导向三个方面进行探索研究,目的在于提高德语强化教学的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德语强化学习阶段获得的语言能力,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一、改革教学组织模式

(一)课程设置沿用综合课型

鉴于德语强化教学时间短、强度大、要求高的特点以及中德合作办学项目对学生的培养要求,强化教学框架下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较扎实地掌握德语语言知识、实践能力强、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较强的德语语言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学生并不是把德语作为专业,而只是以德语为工具获得专业学习所需要的信息。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综合课型对于强化教学来说是最为理想的。如果按照语言技能项目设课,如阅读课、语法课、口语课等,教师往往都强调自己所上课和内容的重要性,使得学生难以适从而偏重于某一项语言技能,结果可能会造成语言技能训练发展不平衡,不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全面培养。因此,在强化教学的大前提下以分课型来做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训练并不科学。

(二)践行以学生能力培养为导向的“1+1”式教学组织模式

在以综合课型为主导的教学组织模式下,为使学生可以享受更多的教师资源,在综合课之余,增加由专门教师负责的练习课,目的在于巩固综合课堂上所学内容、强化练习口语表达、扩充单元话题内容等。改变以往一位教师承担一个班级整个学年德语综合课的教学组织模式,由分别教授综合课和练习课的两位教师共同负责一个班级的德语教学,即“1+1”式教学组织模式。综合课的教师独立组织德语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和语法、词汇、国情知识的传授。练习课的教学内容独立于综合课,主要涉及与综合课每个单元相同主题的听力、口语、阅读练习,旨在巩固学生的德语语言基础知识,提升语言组织能力、交际能力等语言应用能力。

两位教师协调分工、共同配合,不仅可以使学生能够享受更多的教师资源,体验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也可以提升自身专业能力、探索更有利于教学效果的交际式教学方法。

二、实施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以交际式教学方法为核心的德语 强化教学

强化教学应把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发展学生听、说、读、写四项语言技能,达到听懂德国教师德语教授专业基础课的目的。为此强化德语教学应重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学生所学内容应该是他们到德语国家后语言交际中要接触和运用的语言素材。教学方法与手段服务于教学内容,为了让学生在极为有限的时间里掌握所教授的知识点并能够促进其语言应用能力的提升,真正将教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应不断调整、尝试、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一)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以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阶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为原则,不完全摒弃“讲授法”、“听说法”和“翻译法”等传统教学方法,采用交际式的、具有实践意义的新型教学方法“任务教学法”、“情景化教学法”等进行强化德语教学,1.“任务教学法”:学生以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载体,把知识与技能融为一体,通过听、说、读、写等活动,用所学语言知识完成任务,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便于操作的任务如报告、小组讨论、情景对话、角色扮演、课堂辩论、模拟采访、短剧表演等。2.“情景化教学方法”:根据郎瑾在《情景化教学法在德语教学中的运用探究》中的论述,情景化教学从“情景模拟、任务驱动、自主学习三大要素出发,以形象实物化、场景现实化、课堂讨论式、主题报告式和团队合作式”为主要实施方式。课堂不再是教师主导型课堂,而是教师精讲,结合大量的启发和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学生占主导地位的课堂。注重学有所用、重在学生实践和参与。

(二)交际式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环境充分融合

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综合处理,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丰富教学内容,使得德语强化教学变得可视化、形象化和生动化。此外,在教学过程中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教师录制的视频自主学习教学内容,完成“信息传递”,在课堂上通过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如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完成“吸收内化”。此外,笔者在教学改革实践活动中尝试将雨课堂有助于德语强化教学的诸多功能应用到课堂教学和课下任务布置上,如将德语发音的课前预习课件推送到学生手机,课堂上即时答题、及时反馈,课后利用雨课堂班级讨论区进行全班范围内的话题辩论以及个人观点的阐述。德语强化教学过程中雨课堂的合理使用能够使课前预习、课堂教学与课后练习更好地衔接起来,并且促进教师与学生在教学环节内外针对教学内容更加密切的沟通。

三、基于学生能力培养导向设置学生能力测评、追踪体系

学生的语言知识应用能力,反映在教学效果上,体现为学生能够利用所学词汇,用正确的语法规则,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顺利进行跨文化交流。所以,教学重点应从单纯地教授语法规则、词汇含义转变为依托文化环境,在德语语言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并且应将以往“听、说、读、写四项语言技能并行”的教学原则转变为“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教学原则,注重对学生德语实际应用能力的锻炼

德语强化教学应突出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即解决交际情境中具体的交际任务的能力。目前,考核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方式为三次阶段性考试,即:A1(初级1)、A2(初级2)、B1(中级)。考试应为检验能力的方法之一,教师还应将平时成绩及项目作业完成质量也纳入语言能力测评体系,并且学院开展的一系列德语学习活动,如德语角、辩论赛、朗诵比赛、写作比赛也应作为考察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一个方面。此外,应设置学生成绩追踪体系,虽然强化德语学习为期一年,但却是德语专业课学习的基础,学生在强化学习阶段所获得的能力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对成绩的影响,可以通过学业追踪进行分析和总结。

四、总结

在中德联合人才培养项目中,德语强化教学一直是办学成功的关键。为提升学生的德语应用能力,提高学生专业课通过率及出国率并解决德语强化教学过程中的某些瓶颈问题,大胆尝试进行德语强化教学的改革研究与实践势在必行。我校中德合作办学项目一年级德语教学部一直致力于探索强化教学改革,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不断尝试教学内容与方法的突破与创新,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2015级至2018级学生的B1考试通过率均达到97%,2015级学生出国率为78%,2016级学生出国率为84%。德语强化教学改革工作任重而道远,为取得更加显著的教学成果、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我们在教改工作中仍要不断探索、尝试、评价、改进与完善。

猜你喜欢
综合课德语交际
情景交际
交际羊
Eva Luedi Kong: Journey to the East
合作学习在大学德语阅读课中的应用
哲学“专业德语”教学研究初探
丹麦小店流行取“难听的”德语名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常态教学背景下音乐综合课的探索与实践(下)
常态教学背景下音乐综合课的探索与实践(上)
高级综合课教学的汉语语感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