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社会公民媒介素养研究

2019-07-12 09:08毛林涛重庆广电集团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
消费导刊 2019年43期
关键词:媒介素养信息

毛林涛 重庆广电集团(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

进入移动互联时代,各式应用层出不穷,在改变人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人人成为信息生产者、发布者,以互联网为主体的信息传播平台呈信息爆炸态势。作为信息时代的公民,面对各类信息轰炸,我们到底需要获取多少信息?需要哪些信息?我们又该如何获取信息?这考验着个体的媒介素养水平。

一、信息爆炸:人人都是信息生产者发布者

在信息社会到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信息传播渠道被传媒、出版社等少数机构垄断,信息公共发布成为一种“权力”,发布什么、不发布什么有专人把关,承载信息的版面、广播电视时段等也属于稀缺资源,因此,最终呈现在公众面前的信息是相对有限的。不过进入信息社会以后,尤其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手机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第一终端,随着以微博、微信、抖音等为代表的各类具有互动属性的应用软件的普及,每个拥有手机的人又成为信息生产者和发布者,在几乎没有容量限制的互联网上,各类信息呈现爆炸式增长态势。

专家研究发现,“截至2013年,数字数据量预计将达到4泽字节(zettabytes),比2012年髙50%以上,是2010年的近四倍”;“预计2015年产牛的数字内容中,有90% 将是非结构化数据,如短信和微博生成的信息、以及视频和音颇”,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总的数据量增长速度自然更快。

二、信息爆炸时代有效信息获取并入容易

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看看手机,晚上睡觉前也要刷一刷屏幕,平时有点空闲时间也会摸出手机瞧瞧,甚至是上厕所时,不少人也不忘拿出手机……身处信息社会,手机在方便大家的同时,过量的信息也让人感到迷惘。

微信、微博、抖音、今日头条,是目前网民最受欢迎的信息供应平台,也是大多数人刷屏的主要对象。微博热搜以大数据之名,为用户设置信息获取议程,背后遵循的是商业逻辑和点击率,因此各类文娱八卦新闻经常占据榜首,而传统媒体的新闻都由专人“把关”,遵循舆论引导、教育大众等规则。

微信也是许多网民花费时间较多的应用,其一项重要发明是“朋友圈”,在这里,网民可以分享自己生活的点滴,也可以看到朋友去哪里旅游、今天吃了什么美食、分享的心灵鸡汤等信息,由于对象的“朋友”属性,此类新闻具有了传统新闻的贴近性,吸引着大家花费大量时间阅读。

在新闻类APP群雄逐鹿的年代,今日头条这几年异军突起,其成功的秘诀是基于大数据算法基础之上的精准推送,简单说来,就是根据用户喜好,有针对性地推送有关信息,比如说一个人有观看国际新闻的偏好,系统便会自动推送英国脱欧、美国贸易战、日本推动修宪等新闻;一个人喜好娱乐新闻,那么他刷屏的内容则大多是各明星有关信息,让用户爱不释手,增强用户黏性。

在各类应用的“定制服务”下,许多人对手机上的信息爱不释手,基本没有抵抗力与反省能力,每天花费大量时间在屏幕阅读上,不过除了获取的即时快感,事后细细回味,却几无所获,这与读完一本书完全是不同的感受。因此,从这种意义而言,获取信息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前提,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基础。但信息数量是无穷的,尤其是进入移动互联时代,这无穷的信息又在这个似乎存储无限的物联网上充分展现出来,让我们每天被海量信息包围、湮没,似乎无从下手。

三、当代社会公民须培育媒介素养能力

信息过量是一把双刃剑,考验着每一个网民的信息获取能力。在笔者看来,拨开信息无所不能的面纱,简单说来,一般人获取信息的目的无外乎两个:一是求知,通过阅读了解自身生活体验意外的经验,以获取知识;二是满足娱乐需求,放松身心。明确了获取信息的目的,我们便可以反向梳理该如何获取信息。在信息汪洋中,如果想避免迷失航向,获取想需要的知识,需要提升我们的信息鉴别和选择能力。

中国传媒大学郭晓真在《全媒体时代影响下媒介素养构成及提升策略分析》一文中提出,媒介素养“可以将其看作是文化素养的延伸,可以理解为其对媒介资源的驾驭能力或由此产生的知识、精神等”。在笔者开来,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媒介素质可以进一步扩大为对信息资源的驾驭能力,也就是说具有一定的“议程”自我设定能力,对信息内容进行鉴别,形成批判能力,保持独立思考,获取所需的信息。

在保持鉴别力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要培养媒介素养,可以相对固定信息获取主渠道,形成自我有针对性的阅读矩阵。比如说虽然数字阅读目前越来越受欢迎,但纸质阅读不应排斥,有研究表明手机、平板等媒介的阅读效果依然不如书面阅读,因此,在自我的信息获取清单中,首先可以固定一份严肃报纸或杂志,比如说南方周末、中国新闻周刊等,依托这家负责任媒体的编辑部,实时跟进有意义的新闻,尽量减少重大事件的新闻盲点;其二,利用移动传播的优点,每天重点关注一个新闻APP,比如说人民日报、澎湃新闻等,了解当天发生的动态新闻;其三,对于本地信息的获取,可订阅人民日报等全国性媒体的本体频道,或者本地新闻APP,保持对自己生活区域内有价值信息的了解;其四,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了解体制外信息,丰富信息来源。

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新技术革命浪潮正席卷全球,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面对每天扑面而来的各种信息,没有人可以拒绝,毕竟信息社会最基础的生产资料就是信息数据。为了更好地适应信息社会,大家要做的是提升自我媒介素养,提升鉴别信息、选择信息的能力,不被信息洪流湮没,让它为我所用,成为信息时代合格具有良好媒介素养的公民。

猜你喜欢
媒介素养信息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订阅信息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展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