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子肝素对下肢骨折患者术前静脉血栓预防作用的病例对照研究

2019-07-12 07:10李茂森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9年11期
关键词:肝素下肢血栓

李茂森

(济南市天桥人民医院,山东济南 250000)

在临床治疗中,下肢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发病后,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出现障碍,患者不得不长期卧床休息[1]。在卧床期间,患者的肢体肌肉会产生萎缩,对肢体的血液运行带来不利影响,极易引起静脉血栓[2]。在静脉血栓中,最常见的是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下肢静脉出现血液凝结,容易为患者带来巨大的生理痛苦,此外,还会导致患者下肢水肿、影响色素的沉着,并发静脉曲张或溃疡等其他疾病[3]。临床采取手术的方法治疗下肢骨折[4]。在接受手术之前,患者也极易出现静脉血栓的情况,严重时会导致手术无法顺利进行,所以需要采取有效的方法预防下肢骨折患者术前静脉血栓情况的发生[5]。该文以该院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90例下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对45例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分析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骨折患者术前静脉血栓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共90例,采用数字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分别命名为参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5例。纳入标准:(1)经临床检查符合下肢骨折诊断标准;(2)采取手足治疗;(3)研究课题经该院有关部门许可;(4)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能够积极配合治疗。排除标准:(1)凝血功能异常、患有其他血液系统的疾病;(2)对低分子肝素有使用禁忌;(3)使用过其他凝血药物;(4)沟通障碍,治疗依从性差患者;(5)患有精神疾病。参照组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在50~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3.25±10.63)岁,股骨粗隆间、胫腓骨、骨干骨以及股骨颈骨骨折的患者分为17例、8例、14例、6例,有9例患者合并高血压,7例患者合并糖尿病;参照组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在51~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3.36±10.71)岁,股骨粗隆间、胫腓骨、骨干骨以及股骨颈骨骨折的患者分为18例、10例、13例、4例,有7例患者合并高血压,8例患者合并糖尿病。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类型以及并发症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对比价值。

1.2 方法

参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方法处理,医护人员抬高患者的患肢,隔一定的时间帮助患者调整一次体位,指导患者以温水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 (国药准字J20130078,规格 100 mg×30 片),于早、中、晚分 3 次/d服用,服用300 mg/次,持续用药直至手术治疗[6]。

实验组患者在阿司匹林肠溶片的基础上,联合低分子肝素共同治疗。用皮下注射的方式为患者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60190,规格:1.0 mL;5 000 IU;20支/盒),每日皮下注射一次,注射5 000 UI/次,持续用药直至手术治疗[7]。

1.3 临床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术前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评价采用GE LOGIQ F8超声诊断仪[8]检查患者的下肢管腔血流量,并根据是否发生红肿、局部疼痛、色素沉着判断患者是否出现静脉血栓[9]。

同时对比实验组与参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方法

针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依据SPSS 22.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用 t值检验,计数资料以[n(%)] 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 。

2 结果

2.1 静脉血栓发生率对比

实验组患者有1例出现术前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2%,参照组患者中有12例出现术前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6.7%,经统计学计算,χ2值为13.918 0,P值为0.000 2,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治疗结束后,实验组没有患者出现严重的出血情况,与参照组相比,两组之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 1。

表1 治疗方法的安全性比较[n(%)]

2.3 血常规变化情况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小板数量、血红蛋白以及血浆D-二聚体无明显差异,治疗结束后,实验组患者的血常规水平明显好于参照组,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 2。

表2 血常规变化情况对比(±s)

表2 血常规变化情况对比(±s)

组别 血小板数量(×109/L)血红蛋白(g/L)血浆D-2聚体(ng/mL)参照组(n=45)实验组(n=45)t值P值227.43±52.31 189.62±47.82 126.34±11.79 104.13±12.19 616.35±152.26 319.56±121.45 3.578 78.785 410.222 2<0.05<0.05<0.05

3 讨论

静脉血栓是临床下肢骨折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它能够直接影响手术的进度,为患者带来较大的身心痛苦[11]。此外,静脉血栓的出现还容易引起其他并发症的出现,严重危害到患者的身体健康及预后效果。

临床预防下肢骨折患者术前静脉血栓的方法主要分为物理预防方法和化学预防方法。阿司匹林属于一种常见的镇痛消热药物,在小剂量使用时可以发挥阻止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普通的肝素聚集在一起便形成了低分子肝素,它的分子量比较低,具有较高的生物利用度,药效很强,它可以与ATⅢ结合在一起生成复合物,同时它还可以选择性地抑制Xa的活性,具有一定的抗血栓效用。

在该次研究中,实验组患者的血小板数量、血红蛋白以及血浆D-二聚体含量均小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低分子肝素的抗血栓效果更高。治疗结束后,实验组患者的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2%,远远小于参照组患者的26.7%,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用药安全性方面,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表明低分子肝素辅助治疗安全性有保障,能够有效预防静脉血栓。

4 结语

使用低分子肝素治疗下肢骨折患者,可以有效降低术前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能够为顺利完成手术做出保障,治疗效果理想,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加以推广。

猜你喜欢
肝素下肢血栓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血栓会自己消除么? 记住一个字,血栓不上身!
肝素在生物体内合成机制研究进展
血栓最容易“栓”住哪些人
肝素联合盐酸山莨菪碱治疗糖尿病足的疗效观察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腰交感神经节射频治疗糖尿病下肢病变的研究进展
肝素结合蛋白在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