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序复位固定和常规方法治疗Pilon骨折疗效对比观察

2019-07-12 07:10曹志斌杨泽宇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9年11期
关键词:腓骨胫骨切口

曹志斌,杨泽宇

(内蒙古包头市第三医院运动医学科,内蒙古包头 014040)

Pilon骨折是指涉及胫骨远端关节面的粉碎性骨折,主要由高空坠落伤、高速交通伤、工伤事故等引起,距骨在遭受创伤后,会将暴力向上传导至胫骨远端关节面,一般为粉碎性骨折,部分暴力会转移至腓骨下段,一般为斜形或螺旋形骨折,粉碎性骨折较少。在下肢骨折占比约为1%,在胫骨骨折中占比约为5%~10%。该类型骨折并发症较多,包括骨不连、感染、骨髓炎、踝关节僵硬等,致残率较高,因此对骨折复位及固定效果要求较高[1]。由于Pilon骨折类型多样化,常规复位固定方法长期疗效欠佳,有学者认为,可采取有序复位固定法,可获得更加理想的效果。该文将选取2016年8月—2018年10月为研究时段,对pilon骨折分别应用有序复位固定、常规方法治疗,对比其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到该院进行治疗的26例Pilon骨折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14例,男性8例,女性6例,年龄为25~68岁,平均年龄为(44.93±9.38)岁。对照组12例,男性7例,女性5例,年龄为24~67 岁,平均年龄为(45.05±9.11)岁。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按照常规方法进行治疗,充分暴露腓骨断端后,使用克氏针进行内固定,使腓骨长度尽快恢复。随后在前内侧做手术切口,长度应以可置入钢板为宜,两个间距不应低于7 cm,尽量避免皮下分离,充分暴露胫骨断端并进行胫骨远端关节面重建。对需进行二期植骨治疗的损伤严重的患者,应给予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患者按照有序复位固定方法进行治疗,给予患者椎管内麻醉、硬膜外麻醉后,保持仰卧位,适当抬高小腿后方,屈曲内外旋髋关节、膝关节,充分暴露踝关节,使用止血带绑住下肢根部进行止血并进行消毒,准备自体髂骨植骨,铺设消毒巾,对供骨区皮肤消毒,使用驱血带驱血后进行止血。在腓骨外侧做手术切口,对腓骨骨折进行切开复位固定,分离远近端骨膜,放置钢板,冲洗切口,将逐层缝合。同时在内侧皮肤做手术切口,两个切口间距不应低于7 cm,将胫骨下关节复位,使用克氏针临时固定,参照距骨上方的关节软骨面,再次复位胫骨骨块。随后,在髂骨前侧做手术切口,使用自体骨制成的髂骨颗粒挤压骨质缺损部位,翻转复位踝骨块,置入钢板,拔出克氏针。术后检查复位情况,关闭切口。

1.3 评价标准

(1)参考Helfet功能评定标准,评价两组患者的疗效,优:X线片检查关节恢复状况良好,无畸形或关节强直,无疼痛;良:X线片检查关节存在轻度异常,活动轻度受限,无畸形,进行高强度活动时有疼痛感;差:X线片检查、外观均存在明显畸形,活动范围受限,行走时有明显疼痛感。(2)对比两组患者术后1 d、1周、4周、愈后1周的VAS评分。

1.4 统计方法

采取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Helfet功能评价优良率等计数资料均使用[n(%)] 表示,术后不同阶段VAS评分等计量资料均使用(±s)表示,分别采取χ2或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评价

观察组患者的优良率为100.00%,对照组为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2.2 VAS 评分对比

观察组患者术后1 d、术后1周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4周、愈后1周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表1 两组患者疗效评价对比[n(%)]

表2 两组患者VAS评分对比[(±s),分]

表2 两组患者VAS评分对比[(±s),分]

组别 术后1 d 术后1周 术后4周 愈后1周观察组(n=14)对照组(n=12)χ2值P值7.10±1.02 8.72±1.10-3.894 6.23±0.80 7.48±0.79-3.995 3.92±1.20 4.14±1.05-0.493 1.55±0.60 1.64±0.58-0.387<0.05<0.05>0.05>0.05

3 讨论

Pilon骨折在下肢骨折中占比约为1%,是一种常见的胫骨粉碎性骨折,同时可累及腓骨下段,据调查显示,Pilon骨折中75%~85%的病例均伴发腓骨骨折,且患者常合并严重的软组织创伤。由于Pilon骨折往往为严重的粉碎性骨折,局部供血较差,可引起踝关节肿胀。在手术治疗过程中,还会进一步加剧软组织创伤,因此可能出现切口皮瓣坏死、骨延迟愈合、感染、创伤性关节炎等严重并发症。有报道指出[2],Pilon骨折Ⅲ型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可达到45.10%。为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应谨慎选择手术时机及手术方案,做好骨折复位,使其能够尽早进行功能锻炼,降低创伤性关节炎风险。

复杂的Pilon骨折往往骨折块较多,且其移位形式复杂,无规律性,增加了复位固定的难度。研究发现[3],无论何种Pilon骨折,其主要骨折块内踝、前踝、后踝均会得到保留。也有研究将其分为6个主要骨折块,包括中央、前侧,后侧、内侧、前后外侧等,并认为只要复位前外侧、后外侧骨折块,即能够复位其他骨块[4]。与胫骨远端相比,腓骨承受的暴力较小,其骨折表现也没有胫骨远端骨折表现复杂,相对简单,多保留比较完整的腓骨骨膜,软组织损伤较轻,因此,在手术时,可优先复位腓骨,随后进行胫骨侧复位。但腓骨外侧损伤较重时,其粉碎骨块较多,移位较大,无准确的复位参考标准,相反,胫骨内踝相对骨折简单,可先进行内侧复位,为外侧复位固定提供参考。以上研究和理论均为有序复位固定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考虑到Pilon骨折复杂,一旦处理不当,可能引起多种并发症,不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致残率较高。反复进行复位固定对周围软组织损伤较大,可影响骨折块周围血供,增加并发症风险。因此,有序复位固定对Pilon骨折患者手术治疗是必要的。有序复位固定即按照一定的顺序,优先复位固定特定部位,提供复位参照物,或恢复长度支撑后,复位固定其他部分,不仅可减少手术时间,还能够减轻软组织损伤,复位效果良好,术后并发症减少。为做好准确的固定复位,术前CT三维重建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观察、分析骨折类型及解剖结构,可制定个体化的骨折复位固定方案,明确手术切口、复位固定顺序、螺钉方向等,为手术治疗提供指导。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有序复位固定的顺序为腓骨复位固定、重建干骺端关节面、植骨、固定胫骨内侧,该步骤适用于严重胫骨骨折伴发简单的腓骨骨折患者[5]。复位腓骨后,可使其提供高度支撑,并在牵拉作用下,基本完成前外侧、后外侧胫骨的复位,并将其作为参照,完成远端复位。应注意的是,外踝复位效果直接影响到踝关节稳定的稳定程度,因此,在复位腓骨后,应纠正踝关节畸形,提高其稳定性。以往有研究显示[6],有序复位固定Pilon骨折的Helfet踝关节功能优良率可达到94.40%,Burwell-Charnly放射学复位良好率为83.30%。在该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优良率为100.00%,对照组为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 d、术后1周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4周、愈后1周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有序复位固定可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术后疼痛,与以往报道相符。

综上所述,对Pilon骨折患者进行有序复位固定可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术后疼痛,在临床治疗时,应做好术前检查评估,了解其解剖情况,确定复位顺序,避免反复复位固定。

猜你喜欢
腓骨胫骨切口
腓骨肌萎缩症外科治疗专家共识
立法小切口破解停车大难题
初中历史“小切口”的教学实践
腓骨肌萎缩症患者的肌电图诊断特点
自制小切口拉钩在腹腔镜手术戳孔切口缝合中的应用
腓骨肌腱脱位的诊断与治疗
前后联合入路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
切开复位内固定与有限内固定联合外固定治疗胫骨Pilon骨折的对比观察
综合护理干预在胫腓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
多功能胫骨带锁髓内钉治疗胫骨近端关节外骨折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