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与手法复位治疗Weber-DenisC型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比照观察

2019-07-12 07:09申汉舟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9年11期
关键词:踝关节手法住院

申汉舟

(包头市第八医院骨科,内蒙古包头 014040)

在临床骨科中,踝关节骨折是一种常见损伤,由于其踝关节处于特殊的部位,即处于易损伤的生物力学部位,因而其发生意外伤害的概率较高,特别是在运动、交通中具有较高的发生率[1]。在治疗此类患者的过程中,临床常用的内固定方法包括手法复位石膏托固定和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且各自具有不同的优势。针对踝关节骨折Weber-DenisA、B型,上述两种方法均可达到满意效果。但对于C型骨折,则其疗效有待商榷[2-3]。该文选取该院2010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Weber-DenisC型踝关节骨折患者79例,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2组,即对手术与手法复位治疗Weber-DenisC型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做了观察比照,现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Weber-DenisC型踝关节骨折患者79例,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2组,即对照组(手法复位,39例)和观察组(手术,4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男21性例,女性18例,年龄为18~50岁,平均年龄为(37.5±2.9)岁。观察组患者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为18~50岁,平均年龄为(36.9±2.7)岁。两组基础信息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观察组采取手术治疗,采用硬膜外麻醉,使用止血带。对于外踝骨折,采用螺钉和纯钛金属板内固定,以外踝尖中心做切口,呈弧形;针对内踝关节,轻柔仔细将骨膜剥离后,以内踝尖为中心做切口,呈弧形。待骨折线位置观察到之后,将踝关节内翻,并复位骨折,采用全螺纹松质骨螺钉1~2枚沿内踝关节面的方向平行置入,如果患者为粉碎性骨折,则需采用张力带根据骨折情况予以固定。

对照组采取手法复位治疗,在X线透视下完成相关操作,术者左手抓持患者患足前半部分,右手掌托足跟,助手握住患者小腿,术者双手对患足轻轻牵引,以松弛踝关节周围韧带肌肉,向前提拉跟骨,下压胫腓骨,踝关节背伸,前足外翻或内翻。经X线提示获得满意复位效果后,采用石膏托外固定足底至小腿近端,塑形过程中对胫腓骨继续下压,病保持踝关节背伸位,向前提拉跟骨,直至石膏托塑形干燥完全成功。两组术后均给予对症治疗,如补液、抗感染等,尽量保持均衡性,有主管护士在患者住院期间指导其积极参与功能锻炼,待其病情稳定后出院,则需告知其定时到医院复诊,以对愈合程度确定。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关节功能恢复效果(采用 Mazur踝关节评分标准[4]进行评估,总分为100分,评定标准:分值92分以上,可正常活动,行走,踝关节无肿痛为优;分值87~92分,活动度占比正常的75.00%,步态正常,踝关节轻微肿痛为良;分值为65~86分,活动度为正常的50.00%,且活动时疼痛,步态正常为可;活动度仅有正常的50.00%,行走时或静息时踝关节疼痛,波形为差)、骨折愈合及住院时间、并发症等。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t值用于文中计量资料检验,用(±s)表示,χ2用于文中计数资料检验,用[n(%)] 表示,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对比

在关节功能恢复效果上,对照组优良率76.92%,观察组优良率为9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对比[n(%)]

2.2 两组骨折愈合、住院等时间对比

在骨折愈合时间上,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较短,在住院时间上,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较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2 两组骨折愈合、住院等时间对比(±s)

表2 两组骨折愈合、住院等时间对比(±s)

组别 骨折愈合时间(周) 住院时间(d)观察组(n=40)对照组(n=39)t值P值12.5±3.3 15.6±4.6 2.145 2 0.000 15.2±4.2 7.1±2.1 3.241 7 0.000

2.3 两组并发症情况对比

在并发症上,对照组发生率 5.13%、(2/39),观察组发生率7.50%(3/40),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在临床急诊科、骨科中,踝关节骨折属于常见类型,其多由间接暴力所致,如坠落、交通事故等,且在关节内骨折类型中发病率最高。对于人体而言,踝关节属于承重关节和运动关节,其一旦发生骨折,则解剖复位治疗尤为关键。一旦发生不完整复位,则会引起术后患者行走跛行,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5]。随着近些年骨科器械的发展和手术技术的进步,在治疗踝关节骨折的过程中,多数学者倾向于早期切开复位内固定,且主要的目的在于稳定正常解剖结构和早期恢复,以减少感染,促进软组织良好愈合。因此踝关节手术对下胫腓联合分离和胫骨下段骨折等应予以重点处理[6]。通过对Weber-DenisC型踝关节骨折患者采用手术治疗,其术后恢复缓慢,但骨折愈合较快,且术后并发症较少,且还能减少相关并发症。而采用手法复位治疗时,其可对骨折情况予以直接观察,且可提升患者愈合能力,并能达到较高的解剖复位吻合度[7]。该文的研究中,在关节功能恢复效果上,对照组优良率76.92%,观察组优良率为9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骨折愈合时间上,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较短,在住院时间上,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较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并发症上,对照组发生率5.13%,观察组发生率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可见,手术治疗Weber-DenisC型踝关节骨折具有积极作用和价值。

综上所述,与手法复位相比,手术治疗Weber-DenisC型踝关节骨折的疗效显著,即可有效促进患者关节功能恢复,可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加速其骨折愈合,因此值得应用推广。

猜你喜欢
踝关节手法住院
妈妈住院了
“胖人”健身要注意保护膝踝关节
层递手法
缓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七步洗手法
QCC在预防神经内科住院患者跌倒与坠床的应用
精神病人住院自缢 医院担啥责
踝关节骨折术后早期能否负重的生物力学分析
浅述蒙医治疗踝关节骨折进展
Alzheimer’s patient’s heart doesn’t forget a mother’s day tra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