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路梆子传统戏《明公断》的艺术魅力

2019-07-13 08:46赵亚君
戏友 2019年4期
关键词:秦香莲驸马包公

赵亚君

年少看戏懵懵懂懂,只图个热闹,以至于留在记忆里最深的印象就是勾黑脸的包公。如今细细观看由梅琳北路梆子剧团演出的《明公断》,重温儿时看戏的滋味之余,又对传统剧目的艺术魅力多了几分新感受。

《明公断》又名《铡美案》《秦香莲》,是一出情节紧凑、以唱功为主的传统戏,也是京剧及其他地方剧种常演剧目之一。每场戏独立成篇,各有高潮,其中《杀庙》《见皇姑》《十告状》都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折子戏。不同剧种演绎的版本大体情节相同,只是各有侧重。前年在南充看过楚剧版的《秦香莲》,比北方版多了点插科打诨,剧情也交代得仔细妥帖,如秦香莲到驸马府前寻夫,却遭门官的调侃。当时感觉新鲜,满满的一出悲剧因为增添一点诙谐而更多些悲剧意味。如今再看北路梆子版本的《明公断》又是一番酣畅淋漓的感觉,也不由对这个戏多了几分好奇。好奇于该剧的传播之广,好奇于这个戏的生命力之长。

好戏总是用一句话就能概括其内容,《明公断》也是这样,写包公是如何审判民妇秦香莲状告当朝驸马陈世美这件棘手案子的。这是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因之表现的是传统纲常伦理,加之以入情入理的情节敷演故事,被搬演舞台,自然成为传播度较广,有着恒久生命力的一个优秀剧目。这类与科举制度有关的道德理念戏曲题材,其实在民间一直盛行。南宋诗人陆游在他的《小舟游近村舍舟步归》描述了这类故事在民间流行的情况:“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因十分普及,被多次编成戏文、院本、说唱文学等,只是当时没有包公,男女主人公也不是秦香莲和陈世美,是蔡伯喈和赵五娘。宋光宗时期有南戏《赵贞女》,在元末明初陶宗仪所著的《辍耕录》里录有杂剧《蔡伯喈》,后来又有《琵琶记》和《赛琵琶》等剧目,这些都是写蔡伯喈和赵五娘之间的故事,只因立意不同,呈现出大同小异的剧情,其中最出名的自然是传奇《琵琶记》。

高明的《琵琶记》虽然宣扬了封建礼教,但通过赵五娘悲惨生活的细节描写,反复细致渲染和揭露了元代社会的黑暗,同时也提出了“不关风化体,纵好也枉然”的戏剧理念。清中叶地方戏兴起之后,又出现一部《赛琵琶》,在焦循的《花部农谭》里有记载。其中有明显批判精神的情节:秦香莲被三官神救下,并被传授兵法。后来秦香莲因打仗有功,获得了亲自审问遭弹劾下牢的陈世美的机会,得以洋洋洒洒数落其犯下的罪行。焦循认为,其“酣畅淋漓直抒胸臆,真是大快人心。”这些剧目都与后来的《明公断》有着明显的继承关系。

在历代艺人的多次演出创作中,又加入了个性鲜明的包公,逐渐演变成自清代同光年间流传至今的梆子戏《明公断》。戏里包公的出现,也是符合当时社会现实的。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因身份变化导致生活境遇发生变迁,最终引发人物关系发生变化,这种情形在生活中并不少见。因此,极易引起赵五娘、秦香莲之类妇人们的同情和共鸣。同时,在“山高皇帝远”的生活环境里,民间百姓面对无法改变的生存困境,有着浓浓的“清官情怀”,将改变现状的美好梦想寄托于那些持有“龙虎”铡刀或尚方宝剑的清官身上。因此,《明公断》吻合了当时社会的人心风俗,符合人们的心理期望。所以,好的题材不会因为年代久远而显得落伍,只要赋予时代意义,经过一代代人精心整理改编,是能够焕发新的生命力的。那些穿越时空流传至今还在舞台上演出的优秀传统剧目大抵如此。

好戏总是结构完整,情节丰满。《明公断》的特点就是一环扣一环,高潮不断。从“差琦”“杀庙”“诓美”“审美”“见皇姑”到最后“铡美”,环环紧扣,最终一气呵成,达到高潮,其间人物情绪也是自然向前发展的。因秦香莲和陈世美人物身份地位悬殊,造成了天然的矛盾冲突。同时戏里每个人物都面临困境,地位如草芥的秦香莲为生活所迫千里寻夫,权高位重的陈世美因秦香莲的出现而面临原有谎话被揭穿、被治欺君之罪的境遇,包公面对皇亲国戚的阻拦,面临如何公正处置陈世美的困境。人物之间的关系对立,一个要努力寻回丈夫,一个要极力躲开前妻,这种特殊的人物关系势必引发新的激烈冲突,于是陈世美派韩琦追杀秦香莲。她被逼从寻夫的美梦中惊醒,选择状告陈世美。因驸马的特殊身份,包公起先在处置驸马时也选择了温和方式,先是劝解,然后面对国太的阻拦,试图送秦香莲银子和解,却最终被秦香莲激怒,下令铡杀陈世美。每一出戏起伏跌宕,戏剧性极强,而且为下一场戏做足了铺垫。

《明公断》的妙处还在于:用大量的闲笔精心塑造了性格饱满、个性突出的秦香莲和包公。整出戏将秦香莲由爱生恨的情绪和情感体现得淋漓尽致。丈夫一去不复返,她用瘦弱的肩膀扛起了一家人的艰辛生活,千里寻夫反被杀,再没有比这更悲惨的生活境遇了,于是秦香莲会在大堂上洋洋洒洒大声斥责陈世美,并陈述其十大罪状。而当秦香莲见到地位悬殊却又与自己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公主时,心里五味杂陈,将她自己与公主从穿戴到神情做着细细铺陈的对比。对方绫罗绸缎,而自己却布衣寒酸,似乎说的是不相干的穿戴打扮,却倾诉着人世生来不平等的心酸。在一番穿戴打扮比较后,她在一瞬间闪过退缩的念头,一丝悔意掠过心头,后悔不该来,但是很快执念又起,在公主面前重新展现出不卑不亢的一面。这又延续了《琵琶记·吃糠》里通过物化对象打开人物情感闸门的技巧:《吃糠》是赵五娘有感于糠和米的分离,联想到她自己的处境;《见皇姑》是秦香莲有感于自己与公主着装比较后的悬殊,联想自己卑微的生活处境。

包公本是个脸谱化的人物,印象中都是不怒自威、刚正不阿的形象。偏偏在《明公断》这个戏里,包公的形象雄劲之余多了几分宽厚,写出了人性人情之美。包拯先是巧施计策诓陈世美到府上,面对当朝驸马首先是做思想工作,此时的态度是平和婉转,既不疾言厉色,也不盛气凌人。这完全符合两个人的身份地位。包公好言相劝陈世美居高位不可忘恩负义,劝他认下糟糠之妻秦香莲,却遭陈世美断然否认和指责。于是,包公让秦香莲呈上状纸,试图逼陈世美相认,但陈世美仍无悔改之意。包公没奈何,只好让秦香莲上堂,让秦香莲骂陈世美,其实是想让曾经一起患难的秦香莲以妻子身份感化他。香莲声泪俱下细腻感人的一次次称呼陈世美“强盗”,显得既亲昵又满含怨气,最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诉之以法,仍然打动不了陈世美。此时包公看清形势,才选择将无动于衷的陈世美拘禁起来。但是当面对赶来救驸马的公主和国太,怕自己的模样吓着公主,要戴红绫罩一下,又体现出包公粗犷外表下的细心贴心,流露出浓浓的人情味。正是这大量的闲笔塑造了一个丰满的包公,既铁面无私不畏权贵,同时又可信可亲可爱。

时隔多年再看《明公断》,才看出这个戏的妙处。题材本身有现实性,人物有个性,又善于用细节铺陈,再辅之以一代又一代人的改编创作使其故事逐渐丰满,最终让这个戏有了深远的影响力,以至于陈世美成为“忘恩负义”的典型代表,包拯则是铁面无私、不畏权贵、被老百姓寄托了众多期望的正义化身。而这个戏也让我们明白:尊重传统但又不拘泥于传统,在还原本体的同时,注入现代审美意识,也是一种传承。

猜你喜欢
秦香莲驸马包公
送《包公家宴》,享德育大餐
包公吃鱼
“女包公”
“驸马”最初是指车夫
驸马辛酸泪
包公与魔镜
机智的门官
我给陈世美献妙计
机智的门官
“驸马”最初是车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