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州官桥镇水口蒙塘村年例“游神”及其音乐的象征人类学分析

2019-07-16 10:08范晟玮杨嘉丽
肇庆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八音庙堂塘村

范晟玮,杨嘉丽

(1.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 艺术设计系,广东 肇庆 526060;2.广东省中山市东风镇东罟小学,广东 中山 528425)

引言

象征人类学是20世纪下半叶才出现在西方人类学界的一个学术流派,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入中国后,学者们尝试运用该理论对中国民族文化中的某些象征符号和现象进行分析研究。象征人类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中不同群体和角色的人们使用形形色色的象征符号来传递各种文化信息的一种人类学理论学说与方法。”[1]385瞿明安等著《象征人类学理论》认为:“象征是人类文化的一种信息传递方式,它依据类比联想的思维方式和约定俗成的习惯,以某种客观存在或想象中的外在事物以及其他可感知到的东西,来反映特定社会人们的观念意识、心理状态、抽象概念及各种社会文化现象。”[1]5

本文将运用象征人类学的理论对化州官桥镇水口蒙塘村“游神”及其音乐进行分析。

“游神”是粤西地区年例活动中的一项主要内容。年例是广东省茂名市、湛江市部分地区的一个独特的汉族传统民俗活动。所谓的年例,就是“此例年年有”的意思。在年例当天有许多精彩的庆典活动,并伴有各种独具当地特色的音乐表演。自2013年以来,肇庆学院非物质遗产研究基地的成员们便多次前往茂名市相关地区考察年例活动。为了详细地了解年例中的“游神”及其仪式中所演奏的音乐,2016年农历正月十七,笔者采用实地考察的方法,着重对化州蒙塘村年例“游神”进行了实地考察,记录了蒙塘村年例当天“游神”仪式的全过程,并对“游神”仪式中所演奏的音乐进行了采录。

一、化州市蒙塘村年例“游神”过程实录

蒙塘村(自然村)是茂名市化州市官桥镇水口村(行政村)的一个自然小村庄。这里民风淳朴,年例文化历史悠久,当地人一直保留着过年例的习俗。蒙塘村的年例时间是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七日。水口境内包括6个自然村:水口、蒙塘、哗儿尾、车头侗、峡岭、桥头。当地供奉的神灵称为“三位四相大人”(“三位”指罗大人、周大人、冯大人,他们是文状元,还有一位武状元是杨总兵①各神的出处不详。,他们一起称“三位四相大人”),传说当时他们云游到此正是农历正月十七日,所以人们便以这一天作为年例日。当地年例有一个重要的活动——“游神”,就是在年例这天,把神像从庙堂里请出来,用轿子抬着在村里巡游,接受村民的祭拜。其场面就像古代的达官贵人出游般。据传说,年例“游神”活动最开始是由冯冼家族兴起。史料中说:“冼太夫人的后裔按皇帝当年对冯氏家族祭祀和游神时的特许口谕,可以组织12支长号,每次可连续打12下铜锣,可以连续燃放12声响炮。尤其是在元宵节,冼太夫人出游旧城时,随行队伍有几百米长,情绪激扬,气氛非常热闹。”[2]现在的“游神”依然保留着锣鼓喧天,旌旗招展,鞭炮齐鸣的磅礴气势。祈求神灵镇邪去病保平安是年例最大目的,如何才能让神灵显灵,那就必须让神灵高兴。为此,要为神灵准备了各种各样的精彩节目,表演各种民间艺术,例如舞狮、“飘色”、唱大戏,等等。希望以此讨得神灵的欢喜,降幅人间。

杨嘉丽的爷爷是村里的老村长,他把笔者介绍给了一位民间唢呐艺人——黄师傅。黄师傅是邻村的一位唢呐艺人,每年都被邀请来参与“游神”演奏。年例当天,笔者便跟随他,见证了整个“游神”仪式。

1.“请神”

2016年农历正月十七日,早上5点,天还未亮,笔者随着杨爷爷早早地前往村里的庙堂,当笔者到达时,已经有几位村中长者等候在大庙堂。只见他们在庙堂里进进出出,忙着把“游神”需要用的工具搬出来摆放在大庙堂门前,有头牌、遮蓬、轿子、香灶、彩旗,乐器则有中锣、铜鼓、大钹、“灯儿”①当地八音班用的一种打击乐器。、唢呐。其中有一位手拿唢呐、身背一个黑色单肩包,大约60多岁的中年人,这就是今天笔者要跟随的民间唢呐艺人黄师傅。杨爷爷把笔者引荐给他后,便让笔者今天跟着这黄师傅。笔者和黄师傅简单介绍来意之后,黄师傅也很热情地和笔者们交谈,并告诉笔者“游神”需要去好几个地方,让笔者跟着他就好。然后,笔者便看见几位长者已经把道具和乐器搬到了大堂,接着八音锣鼓在这黎明之际响起,打破了早晨的寂静,像在昭示着一场盛典即将开始。不一会,就有人随着锣鼓声陆陆续续到来,他们有的负责抬轿,有的负责乐队演奏,还有一些孩童则负责扛旗。人员到齐后,便见一位长者手执一把已点燃的香在庙里的神像前三鞠躬,然后分别把香插在了香炉上以及庙堂大门口两边。听黄师傅说,这是在请神到位,预示着年例仪式正式开始。随即一行人便在晨晓中浩浩荡荡出发了。

2.“迎灯”

“迎灯”意为“贺丁”,既当年谁家增添了男丁(男孩子)时,便要在年例当天,用花灯向神灵祈福,而增添了男丁的家庭用花灯祈福的做法又叫做“出灯”。“出灯”的地点为自己家族祠堂,再由“游神”队伍将花灯迎到大庙堂。花灯使用彩纸和竹条做成,灯宽约半米,灯高一米二左右,灯底部粘着写有男孩生辰八字的红纸条。以此给列祖列宗报个名。

6点钟,“游神”开始。八音班反复演奏下面的曲调(黄师傅说他忘了曲名了,是以前传承下来的,凡是“游神”的行走过程,都是吹奏该曲调),唢呐旋律如下:

笔者跟随着“游神”队伍,一路在八音班的伴随下,来到村中吴姓的祠堂。

去到祠堂时已经有一些人等在那里,他们都是该祠堂的族人,看到队伍到来便开始放鞭炮迎接。此时,锣鼓和唢呐声停止,“出灯”家庭的成员将贡品摆放到八仙桌上,然后行跪拜礼。礼成后,就见他们提着几个红袋子,把一些糖果和红包派送给扛旗的孩童们。这时有几位年轻人在祠堂门前用一条缠有红丝带的竹竿把花灯窜起来,再由两个人抬着竹竿,等八音锣鼓声响起时,也加入到“游神”的队伍之中,还有一人跟在队伍后面烧放鞭炮恭送。“游神”队伍一路热热闹闹把花灯带回到了庙堂前,便继续巡游,去到下一个家族祠堂“迎灯”。“扛灯人”来到大庙堂前,还不能进入,需要扛着花灯在门口前“进退三步”并且要有三个回合方可进入。进入大庙堂,把花灯挂在大庙堂内早已设置好的挂钩上。一路随行过来的“出灯”家庭成员在大庙堂内向神像再次行跪拜礼。

去年,该村和附近自然村共有10户人家添丁,当天如此的仪式重复了10次,直到上午点多结束。

3.“游神”

“游神”即巡游。“迎灯”结束后,到了吃午饭的时间,黄师傅告诉笔者,可在庙里吃饭(为了今天的仪式,庙里专门请了人做饭),午饭后“游神”。“游神”开始前,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仪式,那就是“问神”,意思是征求神灵的旨意,先从哪个方位开始巡游。只见众人跪拜在大庙堂内,来了两个约五十多岁、头缠红巾的男人,黄师傅告诉笔者这是专门“喃年例”的人。只见他们中的一人盘腿坐在一张四角八仙桌上闭眼,在念诵经文(大家称为“道经文宝”),而另一人坐在凳子上闭眼身体抖动,偶尔站起来拍击桌子原来该仪式是在请神附身,神附身后将代表神灵传达旨意,与人进行交流。另有一个人手提一个灰色的小布袋围着八仙桌撒米。坐在桌上的人念诵完,便轮到坐在凳子上的人接着念诵。待两人念诵完毕,其中一人便开始“问神”——“扔教杯”(当地的一种问卜仪式),他拿出两个已打磨成半椭圆型的竹节向空中抛起,待其落地时根据它的指向,决定从哪个方向开始巡游。结果只见竹节落地后指向了东边,于是今年的“游神”便从东边先开始。

“问神”结束后,黄师傅告诉笔者还不能立刻出发,还要“走马堂”,此为神像出游前的仪式。接着便见村民把两尊神像从庙里抬出来放到事先准备好的轿子上。当天请出的神灵为“杨总兵”和“康王”①康王,亦称康皇,本土崇拜之神,原型来历多处。清吴震方《岭南杂记》载:“高州曾建有太平醮,于门外壅土为神,设蔗酒祭之,名曰康王。不知何神矣。”。只见四个小伙子扛着神像绕着大庙堂的外面四周绕圈,边走边左右晃动神轿,而刚才头绑红巾的两人则手持铜剑在大庙堂门前挥舞,另外还有一人在撒米。神轿围着大庙堂转了三圈后,八音班开始奏乐,巡游正式开始,此时是下午1点多钟。巡游的地点,是去到各家族祠堂,接受朝拜,也称“拜祠堂”。杨总兵是一位武状元,掌管兵权,代表着众神,出游前的走马堂是为了显示他的威武和气魄。

“游神”队伍按照神灵提示的路线,在八音班的乐曲声中(八音班吹奏的曲调同前)来到其中一个家族的祠堂(吴姓),当笔者到达时,该祠堂前已经聚集了一些人,都是提着贡品前来朝拜的该祠堂的族人,而在祠堂的八仙桌上早已摆满鸡、猪肉、青菜等。先是一阵的鞭炮声迎接神灵,然后抬着神轿的人便把神像请入祠堂,众人都跪拜在祠堂门前。其中一个身穿红道袍,手持乐器“灯儿”的人在最前方跪拜,并且念读年例祈福词。黄师傅说这是专门为家族祭拜时“喃年例”的人。“喃年例”的目的是进行祈祷,为当年带来好运。在“喃年例”的人旁边,黄师傅和另外两个人分别用唢呐、镲、锣为其伴奏(喃年例时吹奏的曲目是《乐神》《一锭金》)。待祈福词念读完毕,锣鼓声响起,伴着鞭炮声恭送神像。“游神”队伍便继续前往下一家祠堂。“游神”仪式是在整个水口村境内进行,蒙塘村共有3个祠堂,加上附近自然村一共有14个祠堂,有的村庄是在祠堂里祭拜,有的则是在村头进行集体祭拜,每处的程序完全相同,直到下午5点多钟,白天的巡游才结束。

4.“摆盅”

当地的巡游有白天与夜晚之分,在晚上巡游则称为“摆盅”。“摆盅”就像就如同凡人的晚宴,在白天热热闹闹游玩一番后,众神就会坐下来,在宴饮中,接受众人的朝拜。

“摆盅”的仪式与白天“游神”相似,只是地点由家族祠堂换成了各家族禾堂(即人们以前收割时晾晒谷物的地方)。当天的“摆盅”从晚上8点开始,大约8点30分来到了杨氏家族的禾堂,在游神队伍从上一个家族祠堂离开后,人们远远听到了锣鼓声,便计算着时间和行程,知道要来到自己家族祠堂了,于是杨氏家族的后人便拿上自己的贡品叫上同伴,齐聚到禾堂上。住在禾堂附近的人家,便负责提供摆放祭品的桌子以及灯光。人们纷纷把祭品(三牲即“鸡、猪、鲤鱼”、水果、寿桃籺,象征年年有余,身体健康)摆放在桌子后,就把鞭炮排开,等待着游神队伍到来。与白天“游神”还有不同的是,扛旗孩童每人手上提着一个由“出灯”家庭提供的小灯笼,还有人用竹竿扛着九个小灯笼(当地叫“扛灯人”,一般由成年男子负责,每个祠堂派一位负责扛该家族的灯笼)跟随着巡游队伍。八音班与白天不同的是,在众人跪拜神像时只是用了唢呐伴奏《乐神》,没有再用镲和锣。

11点30分,结束“摆盅”。

5.“老爷回堂”

“老爷回堂”是年例巡游的最后一个仪式,也是最热闹的时候。在结束了一天的巡游后,午夜12点,队伍回到了大庙堂前,但是还不能立刻进庙,必须要进行“走马回堂”仪式。当笔者回到大庙堂时,已有许多人聚集在庙堂前,都是前来观看“走马回堂”仪式的,场面非常热闹。有几个人出来维持好现场秩序,把人分散开中间留出一条通道后,在一阵锣鼓声中,便见好几位年轻小伙在锣鼓声中扛着神像轿子围着大庙堂外四周开始跑圈,先是绕着大庙堂顺时针跑三圈,然后轿子调转方向,逆时针再跑三圈,而且必须边跑边左右摇晃轿子,圈子跑完后便停在庙门前,在庙门口进退三步,又是三个回合,便跪在门前,八音锣鼓声也嘎然停止。身穿红道袍负责“喃年例”的人再次“扔杯教”,宋师傅告诉笔者,这是在请示神灵是否可以进庙。必须扔出“圣教”即一块竹节的平面朝上另一个朝下,便可以进庙,否则还需要继续跑。“走马回堂”是个很累的运动而且还有可能受伤,但据说谁跑谁当年身体就会特别好,所以还是有许多人参与,并且不限人数。当晚的“走马回堂”仪式就进行了一个多小时,有的人跑累了就换下一批人。村里的许多人都来观看,场面很是热闹。最后,扔出了“圣教”,将“杨总兵”和“康王”送回了原位。

老爷回堂时候“走马堂”是年例结束前的一种收尾仪式,还是与“杨总兵”有关,他代表着众神,必须使他高兴满意了,才能结束年例。“走马堂”时顺时针跑三圈后逆时针跑三圈,称为“六堂一杯教”,即跑六圈扔一次“杯教”,扔出相应的“杯教”即代表着众神满意了,可以结束年例,当年才会有好兆头。

“游神”仪式至此结束,此时的时间是凌晨1点30分。

二、“游神”音乐

(一)本地八音班

年例“游神”,必须有八音(也称八音锣鼓)相随。八音是流行广东等地的一种民间吹打乐,肇庆学院非遗研究基地负责人范晓君曾对粤西八音有专门的研究,在其专著《粤西八音研究》中说:“粤西八音是流行于广东西部地区,以唢呐为主奏乐器,可奏可唱的一种综合性的民间器乐乐种。它有多种演奏形式,乐队编制灵活,根据不同场合,有相对固定的演奏曲目和程式。粤西八音班是存在于广东西部地区,由五六人至约20余人组成,专事演奏八音、粤乐,演唱粤曲、清唱小粤剧的民间乐班,常年为当地的传统节日、民间信仰仪式、喜庆典礼等活动提供无偿或有偿服务。”[3]化州的八音班,有的人数较多,而有的地区则只有唢呐、打击乐艺人4人。他们多为自由组合,很少具备较大的规模。村中有兴趣之人都可以学习,传授方式为口传身授,时间短暂。而老一辈的演奏者们,他们多是跟随八音班社“偷师”(即没有师傅专门传授,全凭自己模仿),稍“专业”的则是在文革时期兴起的“宣传队”里学习过的。如今,他们在家乡组班,专门承接接当地的红白喜事的演奏作为生计。

蒙塘村年例“游神”的八音班,是口水村本地的八音班,没有正式的名字,现有成员10人,参加本次活动的有6人,其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蒙塘村八音班基本情况表

(二)演奏乐器及音乐

蒙塘村年例“游神”的八音班,所用的乐器有小鼓、中锣、大钹、“灯儿”、唢呐,其中锣、鼓、钹、“灯儿”皆有两个,唢呐仅有一个,而一锣一鼓一钹一“灯儿”为一个打击乐组。打击乐组以鼓为中心,其他乐器皆以它的节奏为准,并随着鼓声的变化而变化。据当地人说,鼓的敲法有三种,以敲打的棍数可分为“五棍”“七棍”“八棍”,其中“八棍”又称“长流水”,是使用最为频繁的一种敲法。

1.鼓谱

鼓谱,行内人分“五棍”“七棍”“长流水”几种。几棍的说法只是当地人为了方便学习和记忆的一种称呼。五棍也叫“五点梅”,七棍也叫“七点梅”,是根据一小节的击鼓数分的。

(1)“五棍”

3/4×× ×× × |×× ×× × |×× × × ×|

(2)“七棍”

4/4 ×× ×× ×× ×|×× ×× ×× ×|×× ×× ×× ×|

(3)“长流水”

2/4×××××|××× ×× |××× ××|

2.打击乐谱

因为此次蒙塘村“游神”所演奏的是“八棍”(长流水),所以,锣、钹、“灯儿”皆是与鼓相伴,以鼓的节奏为准。

在打击乐谱中,大鼓转换拍子的部分,称“转”,在整个乐谱的演奏当中具有一定的即兴性。除“转”的部分固定,其他都是没有固定的小节数,几小节“转”一次皆由打鼓之人决定,其它乐器听到大鼓“转”时便会跟随。

3.唢呐谱

(1)一锭金

《一锭金》,在广东原为粤剧的曲牌,主要是婚礼等喜庆场合的用乐,后来也成为广东音乐(粤乐)的演奏曲目。近来,八音班保留下来的专属曲目越来越少,而广东音乐、粤剧在全省各地又有广泛的影响,因而,如今八音班演奏的曲目较多就是来自广东音乐和粤剧。因为“游神”从气氛来说,是喜庆的,因此,八音班常演奏《一锭金》。但该八音班演奏的《一锭金》与粤剧中的《一锭金》差异较大,其原因与乐手的素质有关。其实,这种场合,人们并不在意八音班演奏的曲目是什么,他们要的仅是一种鼓乐齐鸣的声音而已。因该乐曲的情绪很喜庆,因而在广泛运用于各种喜庆场合。

(2)乐神

该曲目应该是他们自己的保留曲目。曲目的来源不详。该乐曲从题目《乐神》来看,就是要让神灵高兴,这与“游神”的环境氛围非常吻合。神,是人虚拟的人物,他们是根据凡人虚构的,既有超人的功力,也有凡人的喜怒哀乐,好听的音乐,凡人喜欢,人们也就认为神也喜欢。

(三)演奏的特点

1.以鼓为中心的打击乐

在打击乐中,鼓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其作用就是乐队的指挥,起乐时由鼓先起,其他乐器皆按照鼓的打法如“五棍”“七棍”“长流水”,根据不同的曲调配以不同的伴奏。而当乐曲即将结束时,也是由鼓向其他乐器给予提示后,同步结束奏乐。

2.打击乐的节奏简单

年例“游神”是从早上5点持续到第二天凌晨一、两点的一项祭祀活动,乐队演奏的时间较长,演奏的形式为边走动边敲击,考虑到演奏人员可能会疲惫的因素,所以打击乐的节奏不会很复杂。从打击乐的谱例可看出,打击乐所使用的节奏多为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节奏型简单但不失欢快。

3.演奏具有即兴性

鼓在演奏中,具有转换节拍的部分,这部分被当地人称为“转”。据打鼓的艺人说,“转”的部分是固定的,而其他内容则不限定,可以随意循环。那到底多久才“转”,则由鼓手来决定。通常在人多或是场面较大的时候,“转”的次数就多,可以达到热闹氛围的作用。而在“游神”的乐队中,唢呐的演奏也具有即兴性,因为吹奏的时间较长,艺人有可能会忘记自己吹奏到哪里,这个时候,艺人便可以重复自己想吹的乐段。在艺人间断停下来休息的时候,其接上的乐段可以由艺人自己决定,只要与锣鼓声在节奏上相吻合即可。

在笔者考察的蒙塘村年例“游神”乐队中,其打击乐演奏的音乐是没有乐谱的。其中一位80多岁的师傅也只能和笔者说出了其演奏的鼓乐有“五棍”“七棍”“长流水”,而这些名称也只是根据敲击的棍数,人们口头相传而来,并没有文字记载。其他打击乐器也只能根据鼓声的节奏才能进行敲击,单独演奏时,就无法完整演奏了。

年例“游神”当天,在大庙堂门口,笔者发现几位年轻男子在向一位长者学习打鼓。而那位长者便用一台空闲的同鼓作为示范,手把手地进行教导。好奇的笔者了解到,他们并不是专业的民间艺人,都是村子里的居民,有的是在家务农,有的则是在外打工,过年回来参加“游神”对学鼓产生了兴趣,便向会鼓的长者请教。他们的学习也只是年例当天看长者的示范,然后回家自己琢磨,因为没有人在身边指导,很多人因此忘记了就没学会。而学会的人多数是因为家中的长辈本来就会,便有了机会学习。其传授的方式多为口头相传,很少具备专业的指导。

三、年例中的“游神”及其音乐的象征人类文化学意义

瞿明安等著《象征人类学理论》说:“任何一种象征都是由象征符号和象征意义两种要素组合而成的复合体。”[1]

年例“游神”有特定的象征符号和象征意义,概括起来,可分为以下两类。

(一)传统礼俗象征

根据当地人的说法,年例的产生与元宵节和冯冼家族有关。如今,很多地方的年例是在元宵节期间,而年例不可缺少的形式和内容就是祭礼,而祭礼则是由冯冼家族祭祀活动演化而来。年例中的“游神”便是一种现代祭礼。瞿明安等著《象征人类学理论》说:“如果把文化视为一个象征的体系,那么在文化这个象征体系中,能够作为象征符号传递信息和表达观念的东西可以说是包罗万象、纷繁复杂,分别包括物化象征符号、行为象征符号、感觉象征符号、自然象征符号、社会象征符号、虚拟象征符号等六种主要的类型。”[1]根据该理论,考察化州官桥镇水口蒙塘村年例“游神”,其与祭礼相关的象征如下:

物化象征:“游神”使用的物品较多。如:幡旗称为“五色旗”,有红、黄、蓝、绿、青五种颜色,旗面为三角形,使用的目的是为了出游时显得场面浩浩荡荡,营造庄重肃穆的气氛。桌子称为“八仙桌”,高约一米二,有原木色或者桃木色,作用是摆放贡品,贡品有“三牲”(一整只鸡,一块猪肉,一条鲤鱼,摆放的要求为一个托盘里鸡头朝向神像,猪肉在右边,鱼在猪肉上面)水果、寿桃籺,寓意年年有余,丰衣足食。乐器有锣鼓镲“灯儿”,一锣一鼓一镲一“灯儿”称为“一堂”(年例过程中有可能使用“一堂”也可能使用“两堂”)。等等。

行为象征:主要行为如祭祀仪式过程。如:“迎灯”是为了替家族里新添的男丁祈福。“游神”是为了让众人来朝拜进行祈福。“摆盅”是请神灵晚上看花灯。“老爷回堂”是为了取悦神灵,通过“扔杯教”的方式征求神灵的同意后才能进庙。人们拜神时祈求的方式是通过请“道士”进行“喃年例”,过程是“喃经”和扔“杯教”。“杯教”是由一个竹节从中间切开,经过打磨成为两个类似半椭圆。扔“杯教”时把它们合起来向上抛,落地时两个都是凹面朝上称为“仰教”,一般做错事时祈求原谅出现“仰教”即表示愿望达成;一个凹面朝上,一个朝下,称为“圣教”,是用来祈福的;两个凹面朝下称为“军令”,一般想要办某件事的人希望顺利的时候会祈求;两个竹节有一个立起来(即凹凸面都不朝上)称为“立木”,一般人们询问某件事是否发生,出现“立木”即表示会发生。在白天“游神”仪式前有一个“问神”的仪式(就是询问神灵先从哪里开始游行)称为“起马醮”就使用了扔“杯教”,有一个口令为“东圣,西仰,军令本境”(即“圣教”从东边先开始,“仰教”从西边开始,“军令”则从本地出发)。八音班的演奏,也是“游神”仪式不可缺少的内容,其表演贯穿始终。当队伍行进时,他们也边行进边演奏,称行奏;当队伍到达一个醮位时,行祭礼时,他们也停下来,围在一起演奏,如有座椅,便坐着演奏,称坐奏。八音班演奏的音乐既是给人听的,也是给神听的。

自然象征:大庙堂、祠堂、禾堂,是祭祀的场所,这些地方都有相应的布置。由特定的场景、汇聚的人群、燃放的鞭炮、八音班演奏的音乐,共同营造的一种特定的氛围。

视、听觉象征:八音班演奏的音乐,给人神带来听觉上的愉悦。道士的念的经文(文书),传达了信众的祈愿,神灵在收到后,将发挥神力,满足众人的愿望。

社会关系、人际交往象征:各家邀请远近的亲朋好友,前来相聚,主人家准备好比年夜饭更丰盛的宴席,招待各方宾朋。谁家来的客人多,摆的桌席多,谁家就颜面有光。

虚拟象征:虚构的人物有神仙、鬼怪。当地祭拜的神灵有“土地庙”里的土地公公、土地婆婆,“广庆堂”里的康王(驱邪)、麦元帅(求雨)、车元帅、杨太尉,“大人堂”里的周大人(行医治病)。神仙把福祉降临人间,是要善待的;而鬼怪也不能得罪,因为一些病魔灾祸就是他们在作怪,在他们好吃好喝后把他们远远送走。

(二)农耕社会生存象征

传统农耕社会,年景的丰歉,全凭大自然。农民最大的愿望就是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他们期盼也仅仅是丰衣足食,家有余庆。如果遇到严重的洪涝或天旱等自然灾害,人们将束手无策。他们会将灾害的原因,归为得罪了众神,天降灾祸。这便强化了人们对神灵的敬畏。

传统农耕社会,人们除了惧怕天灾以外,就是惧怕疾病。人们生病,被认为是鬼怪妖魔缠身。只有神灵才能保佑人们身体健康,因此,人们只能祈求。如一旦身染重病,必须要到神的面前许愿(如给某菩萨重塑金身),待身体康复,就要履行诺言,称还愿。

长期以来,人们意识到不能等到有了天灾人祸或者是身染疾病了,再去求神灵庇佑,而在平时,就要敬神、拜神。因而,每年在固定的日子,要举行有一定规模的祭祀活动。最典型的便是年例活动。求神灵普降甘霖,恩泽众生。

化州年例是具有数百年历史的一个民族传统习俗,其见证了当地民间习俗的发展,从繁荣兴盛到停滞,再到恢复。它是考察当地民风民俗的重要方面。而伴随着当地年例习俗的“游神”音乐,其历史悠久,八音班演奏的音乐既传统又神秘。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这些民间民俗音乐的生态环境在迅速恶化,传统民间民俗的存在方式也在改变。可它却是当地人民心中不可磨灭的记忆,奏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对神圣的大自然的膜拜、对未来的祈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猜你喜欢
八音庙堂塘村
《八音的秘密》
广西八音传承人庞伟元,奏出乐声里的悲欢离合
从“庙堂”走向“民间”
卢迈行走在“庙堂”与“江湖”之间
从江湖到庙堂:风电产业一线深度调研与价值发现(下)
寄诸吟友
在灯塘村(外一首)
乡村八音
八音盒有哪“八音”?
风景这边独好
——安顺旧州浪塘村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