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字层面浅析温庭筠《菩萨蛮》中的女性形象

2019-07-16 10:31周嘉远
青年时代 2019年18期
关键词:贵妇

周嘉远

摘 要:花间派词人温庭筠在其词《菩萨蛮》里用细腻的笔调从女子的梳妆过程、姿容服饰之美及其慵懒无聊的心境,刻画了一位美丽而孤独寂寞的贵族女子形象。这也是花间词乃至五代词中极具代表性的女性形象,对于这首词,本文暂且抛开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写这首词的真实意图,先从文字层面初步分析该女子的家境情况、容貌状态和内心情感。

关键词:花间词;贵妇;年轻貌美;孤独寂寞

公元941年(后蜀广政三年)中国文学史第一部词选集在后蜀人赵崇祚的手中完成编辑,他将唐末至五代时期十八位词风相似的文人留下的五百首词汇编成十卷,并为之取名《花间集》,此后坊间便逐渐开始将此十八人称为“花间词派”,其中以温庭筠和韦庄为代表,而温庭筠又最负盛名,被冠之以花间派“开山鼻祖”的称号。尽管如此,在后世人看来,花间词派及其作品在整个宋词发展中的地位,相比起后来的婉约派、豪放派却始终要稍逊一筹,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它的整体风格“绮丽香艳、婉约柔媚、秾艳华美”,其内容多表现“写男女相思离别、旅愁闺怨、合欢离恨”,故而在表现领域和境界方面都显得过于狭窄,尤其是词在产生初期本来就是作为一种和乐而歌的歌词、曲子词,被视为“诗余小道”,和唐代高度繁荣的抒情言志诗歌相比,整体格调不高,不可同日而语。

温庭筠的《菩萨蛮》是中学阶段的必学作品,词中的女主人公是花间词乃至五代词中极具代表性的女性形象,全词写道: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位深闺女子晨起后的梳妆过程、姿容服饰之美及其慵懒无聊的心境,生动刻画了一位美丽而孤独寂寞的贵族女子形象。对于很多初学词的中学生而言,尽管这首词的文字比较通俗浅显,在这短短的几句词里,是如何体现这位女子美丽的姿容、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她朱门贵妇的身份的呢?接下来我们就从文字层面来分析这位女子的具体形象。

一、衣食无忧的朱门贵妇

对于词的首句“小山重叠金明灭”,很多人如果不看注解根本不能理解它表达的内容,因为即便是在学术界,对于“小山”的理解也还有较大的争议和分歧,我们通常更多的理解为“女子房里的屏风图案上的小山重重叠叠,在早上阳光的映照下金光闪闪忽明忽灭”(也有理解为女子头上的发髻或者眉心的彩妆)。屏风最初出现于周代,只有天子和贵族在较庄重正式的场合才使用,如祭祀和朝堂用于阻隔遮挡,在某种程度上它是一种地位的象征;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虽然它开始慢慢普及,可即便到了汉唐时期,也是有钱人才能使用,多用于客厅、卧室等庄重或隐私的场所,依旧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对普通百姓而言,沉重的赋税徭役早已将他们盘剥干净,温饱尚无法解决,更不要说使用屏风这等“奢侈品”了,因此这位女子的家境应是较为殷实的。

屏风上的图案为何会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闪闪?这与屏风图案、材质相关,古代屏风都很讲究材质的选用和做工的精细,不管屏风图案是镂空雕刻的,还是在丝绸布帛上绣的,用笔墨画的或是其他工艺,图案能够在阳光下金光闪闪,除了做工精细之外,图案本身也大有文章,可能使用了特殊的材质,比如金漆、金丝线、黄金、玛瑙玉石等进行加工和装饰,使屏风更加精美、华丽、贵气。

起床后,她很是闲暇的在画眉,慢慢的梳洗,对着镜子慵懒的打扮,种种行径足以表明她不是终日忙于繁杂家务、农务的穷苦百姓,不用为生计而奔波劳碌,相反她生活得很有闲情逸致,富有情趣,有着精神层面的审美追求,因此她在物质生活层面必然也是富足有余的,非寻常百姓之家可以相比。再来看最后一句写到她罗裙上绣的图案为“金鹧鸪”,同样又是用精美的丝线制成的华丽图案,所以综上分析,可以确定,她是一位生活在朱门大户衣食无忧的贵族女子。

二、肤白貌美的年轻女子

在“鬓云欲度香腮雪”一句中,女子酣睡一夜后醒来,原本扎起的鬓发都变得蓬松如云,将掩未掩的垂落在双颊。而即便如此,依旧能透过垂下的鬓发清晰的看到她雪一般洁白的脸颊,她的皮肤白嫩如霜雪,想必还很年轻,并非白居易《琵琶行》里琵琶女“暮去朝来颜色故”或者李易安笔下“人比黄花瘦”这类人老珠黄,青春不再的黄脸婆形象。在“懒起画蛾眉”里,蛾眉,指细长而美丽的双眉,后借指女子美丽的容貌,蛾眉也就逐渐成了美女的代名词。《诗经.卫风.硕人》里写到“螓首蛾眉”;《楚辞.离骚》也有“众女嫉余之蛾眉兮”;白居易 《长恨歌》里描写杨贵妃“宛转蛾眉马前死”,这几处都将蛾眉与美丽女子紧密联系起来,用“蛾眉”直接指代“美女”。

而后词里又更直白的描述女子的美丽:“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女子对着镜子前前后后照来照去,妆台上的那美艳的花此时也映在镜子里,花容与自己的美艳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格外美丽,她甚至觉着自己比这盛放的花还要娇艳欲滴,还要明艳动人,还要惹人怜爱。古诗词里常将人和花互相映衬来表现女子的美丽,如“人面桃花相映红”、“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名花倾国两相欢”、“芙蓉如面柳如眉”。“云鬓花颜金步摇”等等,多不胜数。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词中的女子是一个肤白貌美的年轻女子。

三、孤独寂寞的深闺贵妇

这个女子是待字闺中还是已然婚嫁?我们多偏向于已婚。首先看她衣裙“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就不适合未婚女子的衣着。罗襦,本指绸制短衣,这里指新制绣花短袄。可是在这袄子上却又偏偏绣了一对鹧鸪图案,注意是一对,寓意很明显,即成双成对,出双入对。古代人们对所穿衣服及图案都有讲究,要与人的年龄、身份、地位相符,尤其未出阁的女子对穿着、发饰都有严格的规定。如若她真是待字闺中的少女,这绣着双飞鸟图案,寓意夫妻恩爱成双成对的衣服是绝对不适合她的,因为不符合礼法,不说世人,便是家里的长辈也不允许,而联想到古代女子新婚都会亲手缝制华服,绣上双飞胡蝶、白头鸳鸯、并蒂莲花等图案,故此可以推断她可能是新婚不久的妇人。同时,很多诗词里,“罗襦”也经常用来表述已婚女子,如《孔雀东南飞》里写刘兰芝“妾有绣腰襦,红罗复斗帐”;《陌上桑》里写秦罗敷“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张籍《节妇吟》里写节妇“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清代黄遵宪《拜曾祖母墓》里“头上盘云髻,耳后明月璫,红裙絳罗襦”;王维《杂诗》里“楚国无如妾,秦家自有夫。对人传玉腕,映烛解罗襦。”等,几乎都是用“罗襦”指代妇女已婚的身份。

这样一位衣食无忧的美丽贵妇,她的孤独寂寞从何而来呢?女子,越是美丽的女子越注重精心打扮自己,亘古不变。女子精心装扮主要是为了取悦谁呢?当然大多都是为了男子,所谓“视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女子盛装打扮无非是为了在所爱慕的人面前展现自己,就如同今天女孩子要和男朋友约会,出门前总会让男朋友经历一番慢长的等待,干嘛呢?自然是化妆打扮。可就是这样一个美女,却偏偏要“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她慢吞吞、懒洋洋的画眉上妆,迟缓慵懒的梳头洗脸。很明显,她的心思根本就没有放在梳妆打扮上,或者根本就不想妆扮自己,是什么原因让一个美女可以如此不修边幅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她觉得没有梳洗打扮的必要,因为不管打扮的多美,都没有人来欣赏自己,或者说,爱慕欣赏自己的人,根本不在身边。她在意的人,那个她愿意为之精心妆扮的人,也许此刻正外出远游、考取功名、远征沙场、出任为官或在外经商,总之不在自己的身边,因此所有的精心打扮都是徒劳的,对于梳洗打扮这些平时很上心的事儿,她此刻表现的极为冷淡,毫不在乎,甚至可以一觉睡到日晒三竿,因为她都不用早起服侍丈夫。

因此我们可以想象此刻女子内心是何等愁苦寂寞,词中虽未明言,却通过神态举止体现的非常明显。高门大户的深闺内院里,它终日足不出户,也不需要担心自己素颜出镜会被人讥笑,别人走不进来,自己也出不去,每天只能和身边一两个侍女为伴,除此之外,再无旁人,更加不必费心劳神于妆容了。这样的处境下内心又如何不感到孤单、寂寞,百无聊赖呢?她何尝不想爱的人在身边一起长相厮守,否则不会有“双双金鹧鸪”的美好愿望。然而事与愿违,现实的处境往往更多的是求而不得的无奈,每每念及此,她的内心便越发孤寂、无心在妆容上费神,即便红颜依旧,也只得慵懒度日。

以上便是我们通过词的文字层面对该女子的形象进行的分析,仅从字面来看,女主人公的形象与“花间词”派“男女相思離别、旅愁闺怨、合欢离恨”的内容题材和“婉约柔媚、秾艳华美”风格基本契合,透过文本,也能准确的分析出女子的形象,即一个生长在朱门大户,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年轻貌美,同时内心又孤独寂寞的深闺贵妇。

猜你喜欢
贵妇
后汉党项贵妇沛国郡夫人里氏墓志研究
简单也可以很有范儿!
就快成富人
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