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情依依

2019-07-17 04:15姚景强
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 2019年6期
关键词:王屋山济源市山区

姚景强

济源市王屋山区的城市化供水,是以21世纪初山区居民家家户户用上自来水为标志的供水工程。这是济源市水利建设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也是济源市委、市政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举措和民心工程。这项工程的完成,使山区4个乡镇的8万多居民结束了千百年来饮水困难的历史,用上了过去想都不敢想的自来水。王屋山区人民的生活用水,从此由过去的单一性、低标准、分散化走向集中性、高标准、城市化。

解决山区饮水从治标到治本经历半个世纪

济源市地处太行、王屋山区,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88%。人畜吃水最困难的是西部的王屋、邵原、下冶、大峪4个乡镇和承留镇的部分村庄,共计160多个行政村,约11万人口。其中缺水人口占80%,大部分散居在海拔300~600米高的山嶺。一般年份,这些地方的人畜饮水主要靠池、塘、窖储水以及山泉、溪水。每年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劳力为水而奔波,取水往返路程少则三四公里,多则七八公里。凡有水源之处,每天前来取水的人们络绎不绝,用“滴水贵如油”来比喻这里的水资源匮乏,可谓恰如其分。若遇特大干旱,河塘干涸,就不得不以每担水一元的价钱买水吃。有些居住偏僻的村组,常因缺水造成学生停课,甚至举家投亲靠友逃“水荒”。过往路人若经此地,“宁给一个馍,不给一口水”。他们对水的利用率也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洗了菜洗脸,洗了脸洗脚,洗了脚饮牲畜或者家禽。严重的水资源缺乏,长期饮用被污染或严重缺碘的水,也是造成这里发生地方病和低智商人群的主要原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凡到济源为官者,都为山区百姓饮水困难而发愁。为了山区百姓的人畜饮水问题,历任领导不知想了多少办法,先是村村户户打水窖,利用季节性雨水,储入窖中。这种办法在正常年景曾经发挥了不小的作用,既可浇地,又可人畜饮水。后来修建的大型水库,主要解决了山区的灌溉问题,而山区人畜吃水问题依然受到限制。再后来又发明了“高屋接水法”,各家各户将下雨时屋顶流下的雨水,直接注入庭院的水窖,以供人畜饮用。但遇天旱,天然水源便没有了。为解燃眉之急,当地政府不得不发动各机关和企业用水车往山上拉水。然而“杯水车薪”,远远满足不了需要。直至2000年,全市仍有8万余人饮水困难,占全市总人口的12.5%。

群众利益无小事,百姓吃水挂心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为了解决山区百姓因缺水而致贫的问题,2000年,济源市山区办公室在邵原召开会议,与会的山区乡镇党委书记和山区办的领导同志,围绕新世纪告别贫困问题展开讨论,最终达成共识:以20世纪70年代兴建的大型水库为依托,以网络化的供水形式,从根本上解决山区人畜吃水困难。这个意向与到会的济源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想法不谋而合。2001年,济源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了在王屋山区修建集中供水工程的议案和提案,引起了济源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济源市政府很快责成水利部门拿出集中供水的可行性报告和规划图,召集相关部门,广泛征求意见。特别是在水源的保证率、水费成本和群众负担能力、工程效益等方面认真论证,并邀请水利、银行的专家对可行性报告进行评估。最后,济源市四大班子领导举行联席会议,一致认为:修建山区集中供水工程,解决山区群众的吃水问题,是群众的基本生存要求,是为群众打造生命工程,也是党执政为民、情系于民的民心工程。

王屋山区大型供水工程的整体设计与施工

王屋山区大型供水工程,由三大板块组成:一是王屋山供水工程,二是邵原布袋沟供水工程,这两大工程是以水库为水源;三是下冶乡坡池、探马庄、原头的供水工程,以黄河为水源。三大板块供水工程,设计供水覆盖面积可达800多平方公里,受益8万余人。

王屋山供水工程最先启动。该工程以总蓄水量690万立方米的王屋山水库为水源,利用原水库灌区渠道,在渠底埋设输水管道,把水引入水厂净化,然后送入千家万户。这项供水工程管网覆盖面积260平方公里,输水管道总长58公里,共翻越110座山头,跨越71道山沟,穿越37个隧洞,干管、支管、管网共计1500余公里,总投资达2300万元。工程设计日供水量5500立方米,年供水量约200万立方米,可彻底解决王屋、下冶、大峪3个乡镇74个行政村、50个企事业单位的5.6万人和6.5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这项工程水源可靠,但由于工程涉及面广,施工多在崇山峻岭中进行,难度很大。为加强王屋山供水工程建设,济源市把这项工程列为全市十项重点工程之一,专门成立了“山区饮水工程领导小组”,从市直单位抽调60余名干部,分包供水工程涉及的村组,帮助开展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经常到供水工程工地和山区农户家中了解情况,解决困难。市水利局抽调干部组成工程指挥部,驻扎工地,集中精力服务工程建设。广大工程建设者发扬愚公移山精神,顶严寒,冒酷暑,不畏艰险,顽强拼搏,历时400余天,攻克了一道又一道施工技术难关。

由于水管全部铺设在王屋山水库总干渠的渠道底部,而总干渠又全部在崇山峻岭中,汽车无法到达,工程技术人员就采取三步运输的方法,先由汽车将12米长的钢管运送到靠近山岭的地方,再由电焊工将长管割成短管,用拖拉机将短管运到渠道旁边,然后再用特制的平板车运送到铺设处。管道焊接难度也很大,需要钻进直径40厘米的钢管里作业,检查管道焊缝也得钻进去抹上煤油进行测试。然而,工人们没有一句怨言,保质保量地完成每一道工序,使80多公里长的总干、支干钢管一次焊接,一次试水,一次成功。

领导关怀,万众一心,演绎干群鱼水情

王屋山供水工程在建设中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思卿亲自到王屋山供水工地视察,并题词:“高山供水为人民,世辈企盼今成真。”时任河南省省长李克强、副省长王明义等,先后多次到工地视察和指导工作。李克强省长对济源市解决人畜饮水困难的决心和行动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要求高标准建好这项工程,为全省做出示范。河南省水利厅、财政厅等单位对工程建设都给予了大力援助。2002年4月底,工程全线竣工通水时,李克强发来了贺信,河南省委副书记王全书、省政协主席林英海、副省长王明义等领导,出席了竣工典礼,并为王屋山供水工程揭碑。

王屋山供水工程在建设中得到了全市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四大班子领导率先垂范,动员全市机关干部首先捐款,全市共捐款200余万元。广大干部、企事业单位职工、驻济部队官兵多次到供水工地参加义务劳动。施工中,面对高山陡壁,沟壑山梁,广大建设者克服重重困难,运送建材,冒险作业,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在王屋山供水工程建设中,有一次,有几名技术员正在山头勘测,忽然电闪雷鸣,暴雨欲来。他们震惊之余,撑开自带雨伞,继续勘测。不料,霎时风急雨骤,将雨伞打落在地。他们只好用衣服包着勘测仪器,匆匆收工回营。但是,按照工程要求,需要连续勘测,才能确保数据的精确度。为了让山区百姓早日吃上自来水,确保测量数据准确无误,他们在雷雨过后,立即踏着泥泞的山路,进行作业。在全市上下万众一心共同努力下,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战,2002年4月26日,王屋山供水工程终于全线竣工通水。

王屋山供水工程竣工典礼结束的当天,邵原布袋沟供水工程随即拉开了建设序幕。布袋沟供水工程设计日供水量3600立方米,年供水量130万立方米,可以解决邵原镇31个行政村3万人口的饮水困难。工程总投入1700万元。该工程以邵原鳌背山水库为水源,供水形式和王屋山供水工程一样,通过管道输送、水厂净化后进行网络化供水。工程于2002年4月26日开工,2003年5月1日竣工,前后仅用了一年时间。下冶乡坡池供水工程、探马庄供水工程和原头供水工程,是以黄河水为水源,采取提水方式集中解决下冶、大峪两乡镇沿黄区7600人的饮水问题。坡池、探马庄供水工程兴建于2000年6月至2001年6月,原头供水工程兴建于2001年冬至2002年5月。

王屋山区实现城市化供水,不仅解决了山区8万多人的吃水问题,而且为山区群众发展规模养殖和庭院种植创造了条件,使山区群众不再为水而愁,进一步坚定了他们奔小康的信心。

王屋山区大型供水工程引发的文化现象

王屋山区大型供水工程的兴建,不仅给老百姓带来实惠,而且产生了种种文化现象。

新聞热。工程从开始到竣工,一直引起国家和省内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2001年11月27日,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中对王屋山供水工程进行了报道;2002年2月27日,新华社记者以《打造生命工程》为题,对王屋山供水工程进行了报道,同时以《愚公移水》为题,以组照的形式,对王屋山供水工程进行了报道;2002年4月27日,《人民日报》以《昔日愚公移山,今朝愚公引水——王屋山人喝上自来水》为题报道了工程竣工通水的盛况。据统计,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经济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水利报》《农民日报》等15家中央新闻媒体和《河南日报》《大河报》等多家省内新闻媒体都先后以大量的篇幅或在黄金时段对王屋山供水工程进行了报道。

楹联热。楹联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人们言志言情的形式之一。王屋山供水工程竣工那天,家家户户贴楹联。这些楹联,有表达喜庆心情的,如“乐哈哈庆通水,喜洋洋跟党走”“盼了一年又一年,今日终于遂心愿”;有歌颂党恩的,如“小院流水哗哗响,心中感谢共产党”“水声笑声声声醉人,党心民心心心相印”“情注山区引甘霖,倾心为民谋富路”;有歌颂人民公仆的,如“闻百姓用水难书记落泪,引清泉进家园万民欢腾”;有歌颂愚公精神的,如“老愚公移山,新愚公移水”。这是王屋山区百姓发自肺腑的心声,值得载入史册,也是济源市委、市政府带领人民群众脱贫攻坚奔小康的见证。

改名竖碑作纪念。海拔641米的横岭山下,居住着下冶乡石槽、坡池、陶山、南岩头和前凹5个行政村的5900多口人。这里山高缺水,群众生活异常困难,有关部门和当地群众曾投资50万元打了3眼300米深的机井,却没打出一滴水。正当他们失望的时候,市里在黄河岸边的横岭山上建了提灌站,将小浪底水库的黄河水从山下提到山上。祖祖辈辈饱尝无水之苦的乡亲们,为了让子孙后代永远铭记这件大事,一致要求把横岭山改为“公仆山”,并在山顶竖碑纪念。

高山流水情依依。而今,站在巍巍王屋、太行之巅,极目远眺,绵延起伏的山峦间,那高峡平湖,那输水管道,那供水站所,那汩汩流淌的安全水……无不彰显着党和政府为民爱民的情怀。

猜你喜欢
王屋山济源市山区
王屋山大葱特色产业发展与对策
济源市
《山区修梯田》
养儿防老
王屋山下“大讲堂” 人大履职“加油站”
山区
济源市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探索与建议
济源市
邮一堆微笑到山区
浅谈王屋山道教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