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对话:核心素养观照下的数学课堂教学

2019-07-17 14:24黄欣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9年5期
关键词:生本课堂核心素养

黄欣

[摘 要]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不仅是知识的学习者,更是人格的建构者。多维对话的数学课堂,倡导师生、生生在自然、真实的氛围中智慧对话、互动交流、体验感悟和实现生命成长。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构建多维对话的数学课堂,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使生本课堂真正成为可能。

[关键词]多维对话;生本课堂;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4-0038-03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往往忽略学生学习情感的参与,学生只能在冰冷生硬的课堂训练中习得知识和技能,无法与自我、与生活融合,难以获得成真正的数学素养。而多维对话的数学课堂,倡导在开放的对话互动中引发学习方式的变革,强调知识的运用、思维的体验和理性精神的培育,彰显数学课堂的育人价值。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构建多维对话的数学课堂,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游戏中的对话,学习更具亲切感

“唤醒学生的最好的办法是向他们提供有吸引力的数学游戏。”基于儿童的视角,设计现实的、生动的数学游戏,引导学生展开积极而平等的对话,可在丰富学生学习情趣的同时,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体悟,推动有效教学的进程。

例如,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时,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游戏及对话。

师:看电影时,你们是怎样找座位的?

生(齐):按电影票上的座位号去找。

师:我们来做一个找座位的游戏,请大家按老师发的座位号去找自己的座位。看看谁又快又准!

(学生拿着座位号,找座位。很快,大部分学生都找到座位并坐了下来,只有三个学生没有找到座位还站着。)

师(询问一位站着的学生):这位小观众,你怎么不坐下来呢?

生1(小脸通红):我的座位号有问题!上面只有“第1组第□个”,只能知道在第1组,却不知道是第几个。

生2(连声附和):是的,是的,我的座位号也有问题!只写着“第□组第1个”,知道是第1个,却不知道是第几组。

生3(无奈地):老师,我的座位号更不对了!只写了“第□组第□个”,什么线索也没有。

(全班大笑)

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看来,要找到自己的座位,就要知道是第几组第几个。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确定位置”。(揭题;板书)

上述教学中,教师把“用数对确定位置”融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看电影找座位”,学生在游戏中对所学知识产生“亲切感”,在积极的对话互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逐步发现“确定位置”与“第几排第几个”有关,从而获得学习上的满足,体会到数学“有意思”。

二、探究中的对话,学习更具价值感

儿童的思维有具象性,因此在学生思维的“拐点处”,要为学生提供充分进行数学活动的机会,引发学生与知识、学材、学伴之间的对话,进而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让学生体验数学方法的选择与使用,从而获得对数学知识的深层次感悟。

例如,教学“认识面积”时,教师组织学生“比大小”。

投影出示图1:比一比,下面的每组图形中谁的面积大?

师:请各小组先动手操作,并选出一位组员做好记录。如果有困难,还可以到讲台上来拿2号信封(装有剪刀、透明格子板)寻求帮助。

(学生小组合作,5分钟后有人举手)

师:哪个组先来汇报分享?

组1:第①组图形和第②组图形,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很容易发现左边的图形面积大一些。

生1(补充):其实不用重叠,一眼就能看出来。

师:对,可以直接用观察法。(板书:观察法)

组2(上台演示,如图2):第③组图形题比较难。我们先把平行四边形剪开,再拼成长方形。重叠后,发现和左边的长方形同样大。

师:真好!这种方法叫作割补法。(板书:割补法)谁愿意汇报第④组图形?

生2(犹豫地):左边的长方形大一些。

生3:我觉得是右边的正方形大,我是用重叠法比较的。

生4(反驳):不对,我也用重叠法。但重叠时,有的地方露出来多一些,有的地方露出来少一些,不太好比较。

师(追问):怎样比较才更好呢?

(没有学生举手,似乎都很为难)

师(拿出2号信封里的透明格子板):你们能用格子板试试吗?

(学生尝试,很快有人举手)

生5(兴奋地):我发现了,是右边的正方形面积大!(上台演示,如图3)长方形占15格,正方形占16格,因此正方形的面积更大一些。

师:真有你的!谁能给这种方法取个名字?

生6:就叫“数格子”。

师:好主意,就叫“数格子”吧。(板书:数格子)

上述教学中,教师以话题“比一比,谁的面积大”引发学生思考,引领学生在对话、争论中经历“合适——不合适——再合适”的多层次探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尝试、去体验、去发现“用合适的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让学生有个性化学习的空间,能感受到自主探索和数学发现的乐趣,培养理性精神,提升学习品质。

三、实验中的对话,学习更具获得感

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学习的建构不是教师传授与灌输的结果,而是学习者通过亲历以及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实现的。教师应“把课堂作为儿童的实验室”,充分挖掘教学资源,通过有意义的数学实验,引导学生在实验中不断体验、调整、感悟,开展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共享共进,从而达到开发学生学习潜能、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操作实验。

师:每一组的3根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嗎?实验时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活动约5分钟)

生1:第一组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小棒演示,如图4)两根小棒加起来没有另一根长,所以在两边的和小于第三边的情况下,不能围成三角形。

师:同意吗?(学生齐声说“同意”)第二组小棒呢?

生2(犹豫):第二组可以勉强围成。

生3(迫不及待地):不同意,第二组不能围成三角形。(上台演示,如图5)你们看,三根小棒重合在一起了,不能围成三角形。

师:实验时,可能会有些误差。我们来看看电脑的演示,你有什么发现?(动画演示,如图6)

生4:我认为第二组3 cm、4 cm、7 cm的三根小棒是不能围成三角形的。

生5:两边的和刚好等于第三边,这两边就和第三边重合了,所以不能围成三角形。

师:第三组和第四组呢?什么情况下,三根小棒才能围成三角形呢?谁来说一说。

生6:第三组和第四组能围成三角形。我是这样围的(上台演示,如图7)。

生7:我算过了,这两组的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

师:真棒!可是第一组和第二组中也有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的情况呀?

生8:但这两组中也有两边的和小于第三边、两边的和等于第三边的情况。

师(追问):那到底什么情况下,才能围成三角形呢?

生9:任意两边的和都必须大于第三边。

数学实验是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获得思维提升的重要方式,而适时有效、富于启发性的对话,能帮助学生实现具体操作到数学思维的内化与提炼,增进对数学本质的理解。上述教学中,重点聚焦两个话题:一是每组的3根小棒都能围成三角形吗?二是实验时发现了什么?学生以实验单为载体,自觉与文本、与自我、与同学对话,借助“数学化”的实验操作,逐步在具体直观(用三根小棒围三角形)和抽象结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之间构建数学模型。

四、思辨中的对话,学习更具提升感

数学思维品质是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部分,而思维品质的提升往往与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紧密相关。多维对话的数学课堂,学生站在课堂的“中央”,主动表达想法,辩论观点,碰撞思维,话题具有较强的生成性。教师作为数学课堂“平等中的首席”,应当设计明确的引导性语言和深度的追问,引领课堂对话,变静态为动态,化知识为思想,使学生的数学思维更趋立体化、理性化。

例如,教学“转化”时,教师组织学生思考。

师(出示图8):你会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吗?

(学生自主尝试,很快有人举手)

生1:应该是[916]。

师:为什么?

生2:涂色部分是正方形,面积有9格,所以应该用[916]表示。

(有学生点头,有学生摇头,还有的学生犹豫不决……)

师:好像有不同的意见。你们有什么办法来验证?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

生3:不能用[916]表示。图中每个角上的空白部分都是1格半,4个角一共有6格,那么涂色部分的面积占[1016]。

生4:我也觉得是[1016],不过方法不一样。涂色部分的面积分为两部分:中间有4格,其余部分是4个相同的三角形,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1格半,所以涂色部分共有10格。

師:看样子,涂色部分虽是正方形,但面积却不是9格。

生5:我验证过了,涂色部分的边长不是3 格,比3 格要长,因此,它的面积大于9格。

生6:我同意生5的意见。还可以把涂色部分旋转一下,就能看出它的边长比3 格长,面积也大于9格。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不仅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过程,更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与技能的过程。数学学习可使学生的思维更具敏捷性和深刻性。上述教学中,教师紧紧围绕核心话题“用分数怎样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展开对话,充分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思”,在“思”中“辨”,逐步把抽象的“涂色部分的面积”以具体可感的“10格”呈现出来,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数学关键能力得以形成。

构建多维对话的小学数学课堂,不仅是知识的交汇,更是视界的融合、思想的碰撞和情感的交融。正如哈佛学生,“学会的”不多,但却随时“想学”、“会学”和“满脑子问号”,这是数学教学追求的深刻理解,是数学生态课堂发展的必然诉求,也是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积极回应。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林崇德.构建中国化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66-73.

[3] 侯正海.核心素养立意的小学数学教学[J].小学数学教师,2017(12):51-55.

[4] 玛丽·凯·里琪.可见的学习与思维教学[M].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2017.

[5] 曹培英.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及其培育的基本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17(2):74-79.

(责编 黄春香)

猜你喜欢
生本课堂核心素养
分层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课堂教学结构改革”主题调研及反思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循循善诱,实施生本化初中语文课堂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