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引入 巧妙地突破

2019-07-17 14:24苏峰周建平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9年5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

苏峰 周建平

[摘 要]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好的导入能引人入胜,顺理成章地把学生引入知识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更易于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构建新知识的生长点。借助兴趣导入,可使学生进入乐学境地;借助旧知导入,可使知识的桥梁坦如通途。

[关键词]兴趣导入;旧知导入;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4-0043-02

导入是教师引导学生做好学习新课知识的心理准备、认知准备,并让学生明确教学内容、学习目的、学习方式以及产生学习期待、参与需求的一种教学行为。它要求教师迅速创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情调和课堂氛围,把学生带入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地。一个好的开篇引导,能在上课伊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显而易见,每堂成功的课都有一个好的开端,一堂课开端的质量如何,将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方向和效果。

一、以趣导之,激发兴趣

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因此,要提高新课教学效率,必须想方设法激起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努力探究的内在动力。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设计妙趣横生的导入环节,不仅可以准确地传递教学信息,而且可以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进入“乐学”的境地。

1.悬念导入法

教师可利用学生对所解决问题产生的未完成感和不满感,适时创设悬念,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促进学生自觉学习。

【案例1】3的倍数的特征。

师:今天学的新本领要从同学们的联系方式中获得。

(学生不知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师:请大家把各自的联系电话写下来。

(学生开始在草稿纸上写自己的联系电话,教师点名几个学生在黑板上写)

师:这些号码中可隐藏着秘密呢!(教师迅速说出哪些是3的倍数,哪些不是,并快速用计算器验证)

(教师说得既快又准,学生很是惊讶,并积极思考3的倍数的特征是什么)

新课导入运用的素材是学生熟悉而又亲切的电话号码或手机号码,一开始教师制造了一点悬念,学生并不知道教师要做什么;当教师说出哪些数是3的倍数时,学生开始思考3的倍数到底蕴藏着怎样的规律和特点,他们会联想到2和5的倍数特征,但一时又归纳不出来,这种“不完成感”推动着学生想要进一步去探究新知。在悬念的支配下,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充满对新知识的好奇心,迫不及待地想要学习,此时课堂已然“渐入佳境”。

2.游戏导入法

游戏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用游戏的方式引入新课,可使学生迅速进入教学情境中,使学习在一种既紧张又愉快的心境下发生。游戏的作用不是单纯地激发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它更是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一堂数学课需要好的开头,如同一出好戏要有好的序幕,一篇新闻报道要有好的起语,一部乐章要有好的序曲一样重要。游戏导入往往能先声夺人,引发学生渴望学习新知识的心理状态,如同投石于平静的湖面,激起学生一片思维的涟漪,使学生产生急欲一听的感染力。

【案例2】有余数的除法。

师:在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数手指的游戏,好吗?

生:好!(学生兴致高涨)

师(出示左手的四个手指):从食指开始依次数到小拇指,循环往复。

师:照这样数,你们随便报一个数字,老师马上就能知道这个数在哪个手指上。

(学生列举数字,教师口头答出,师生共同验证)

师:你们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够快速知道这个数在哪个手指上吗?我们一起来探寻,好吗?

在除法中,有余数的情况是普遍的,整除只是特殊情况,有余数的除法既是表内除法的延伸和拓展,也是除法试商的基础。小学生注意力专注的时间较短,教师通过设计一些游戏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进行学习,延长其有意注意的时间,增强学习效果。数手指的游戏,实际上蕴含着计算有余数的除法的问题。教师在课始运用游戏来导入新课,可使学生的认识由特殊到一般,使随后引入的有余数的除法更显得顺理成章。

3.故事导入法

通常新课刚开始时,学生的大脑皮层的兴奋点可能还停留在课间发生的有趣的事情上或上一节课的内容上。因此,教师要因势利导,把学生的注意力巧妙地转移到这节课上来。故事是学生百听不厌的,可将教材中的例题或要解决的问题编成简单的小故事,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习活动中。

【案例3】 假设和替换。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喜欢)老师给大家讲一个著名的历史故事——曹冲称象。(课件播放故事的前半部分,直到故事中的大臣们提出的做法都不切实际时,教师向学生提问)

师:同学们有什么好办法吗?(大多数学生都知道这个典故,教师肯定了学生的博闻好学后继续播放课件:曹冲在船上作了记号,将大象赶下船,向船中放石头至记号处,称出石重,即得到象重)

(师生讨论称象策略的实质,让学生初步感知替换的意义,引出“替换”课题)

假设和替换的策略对思维的要求比较高,教师找了一个十分贴切的故事作为引入,对教材实质的领会不可谓不深入;动画的直观呈现方式和形象的语言描述,形式不可谓不优美;把抽象的概念寄寓于生动的故事之中,让学生形象感知,真切领受,设计不可谓不巧妙;以故事促进思考,使学生思维迅速由抑制达到兴奋,由无意注意进入有意思考。学生被教学活动深深吸引,在“心求通而不达,口欲言而不能”的推动下萌发了创新欲望,产生了探知热情。

二、 以知导之,训练技能

1.温故导入法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温故导入法,即在每堂课的起始阶段,教师采用复习已学过的知识和内容作为导入新课的方法来开启新知识的大门。巴甫洛夫也曾指出:“任何一个新问题的解决都是利用主体经验中已有的旧工具实现的。”可见,各种新知识的学习,大多是从旧知识中发展而来的。温故导入法有利于学生复习巩固已学的知识,有利于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利于教师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

【案例4】梯形的面积。

师:前面我们学过什么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生1: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师:我们是怎样推导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

生2: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将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现在我们有两种转化的方案,你觉得梯形的面积公式可以怎样推导?

(斟酌之后,大部分学生认为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来拼较为可行)

温故导入法一般可通过教师提问、巩固练习、复习旧知等多种方式进行。这样的导入可使学生在“温故”的基础上,对新旧知识进行比对,找出新旧知识的差异和联系,了解所学内容的大致状况,很自然地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本课通过复习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为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提供了经验和方向,使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有法可循,有例可效。

2.归纳导入法

归纳法又称归纳推理法,是由特殊到一般的推理。归纳法分为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在小学教学中,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很难用严格的推理得到很多结论,而运用不完全归纳法却是可行的。在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个新知背景中的一些个别对象,让学生去观察、比较、分析、综合,诱使学生萌发猜想,引出规律。

【案例5】素数和合数。

(请学生举例说明因数、倍数的意义)

生1:15是3的倍数,15是5的倍数,3和5都是15的因数。

师:请学号1到13的同学说出自己学号的因数。

(学生说,教师板书)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试着对这些数的因数进行分析。

生2:1只有一个因数;2、3、5、7、11、13都只有两个因数;4和9有三个因数;6、8、10有4个因数;12有6个因数。

师:能不能根据因数个数的多少,把这些数进行归类整理?

(學生小组讨论后交流,将只有因数1的分为一类,有两个因数的分为一类,有两个以上因数的分为一类)

师:如何称呼不同类别的数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

对于数学概念教学,学生常常会感到枯燥乏味。本案例中,教师先借助学生比较熟悉的学号,让学生对学号进行再感知,再思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根据因数个数的多少,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归纳出与教学内容一致的三类数,为概念的引入奠定了坚实的认知基础。

(责编 罗 艳)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小学数学课堂选择生活情境的误区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