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的产科处理临床分析

2019-07-19 10:09熊爱群陈永久李淑娴
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 2019年14期
关键词:产科出血量产后

古 慧,熊爱群,陈永久,李淑娴

(河源市妇幼保健院,广东 河源 51700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7年1月~2018年3月在我院分娩的73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妇女为研究对象。

入选标准:(1)B超示子宫下段前壁肌层回声连续,子宫瘢痕厚度均为3~4 mm;(2)再次妊娠时间距离上次剖宫产时间>18个月;(3)符合阴道分娩条件;(4)孕妇及家属均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1)排除胎儿估量≥4.0 kg的孕妇;(2)排除伴有子宫前壁损伤的孕妇;(3)排除上次剖宫产术式为子宫体部切口的孕妇;(4)排除多次剖宫产史的孕妇。

孕妇年龄22~34岁,平均年龄(28.1±0.8)岁;孕周35~41周,平均孕周(37.6±0.6)周。

1.2 方法

实施自然分娩:孕妇进入第一产程后,不使用药物助产,密切观察孕妇的产程进展,警惕子宫破裂的发生,并做好输血及手术准备。如伴有产程进展缓慢、胎心晚期减速、羊水混浊Ⅲ°、血尿等情况,评估短时间内难以经阴道分娩,则立即中转为剖宫产。

1.3 观察指标

观察产妇的分娩方式。

观察产妇的住院时间及产后24小时出血量。

1.4 统计学意义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产妇的分娩方式

自然分娩率(7 1.2 3%)高于再次剖宫产率(28.77%),见表1。

表1 产妇的分娩方式

2.2 产妇的住院时间及产后24小时出血量

52例自然分娩产妇住院时间(2.44±0.65)d,21例再次剖宫产产妇住院时间(5.38±1.32)d,P<0.05。自然分娩组产后24小时出血量(133.54±15.29)mL;再次剖宫产组产后24小时出血量(265.62±24.72)mL,P<0.05。

3 讨 论

剖宫产作为产科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可减少胎儿窘迫等分娩风险,保障孕产妇及围生儿的安全。近年来,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妇女数量不断增多,这类孕妇的子宫条件特殊性对产科处理方法的选择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类孕妇的妊娠分娩风险主要表现为:随着孕周的不断增加,其子宫体积不断增大,并伴有子宫肌纤维变化,分娩时,有剖宫产史的孕妇子宫瘢痕处可能因宫缩产生痛感,甚至发生破裂,威胁孕妇及围生儿安全。

目前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自然分娩率偏低的原因主要包含以下几种:(1)孕妇分娩前,医师过分强调分娩时可能产生子宫破裂的风险,导致孕妇对阴道分娩产生恐惧而选择剖宫产。(2)孕妇耐受力较差,部分孕妇因难以忍受试产时子宫收缩带来的剧烈疼痛,而选择再次剖宫产。

本研究将73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妇女作为研究对象,给予其自然分娩处理,52例自然分娩(71.23%),21例再次剖宫产(28.77%)。这一结果表明:自然分娩处理方法的应用,对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妇女而言,顺利阴道分娩的成功率较高。在符合阴道试产条件及具备抢救条件的情况下,自然分娩可作为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妇女的首选分娩方式。自然分娩组产妇住院时间(2.44±0.65)d,短于再次剖宫产组(5.38±1.32)d;自然分娩组产后24小时出血量(133.54±15.29)ml,少于再次剖宫产组(265.62±24.72)mL。这一结果表明:对于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产妇而言,自然分娩处理方法有助于产妇机体的复旧,提高其生活质量,其原因可能为:自然分娩处理不会对产妇子宫造成二次机械损伤,分娩引发的变化处于产妇机体自然恢复功能范畴内,因此,其分娩后的恢复速度较快。自然分娩这种方法值得推广。

结论:综上所述,医院可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妇女分娩方式的产科临床处理中,推行自然分娩方法。此外,为了保障孕妇分娩安全,应加强产前宣教,帮助孕妇对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建立正确认知,缓解孕妇不必要的担忧,减轻其心理压力,确保孕妇定期进行产检,以影像学检查评估孕妇子宫瘢痕厚度、胎儿体重,根据评估结果选择适宜分娩方式,进而帮助孕妇顺利分娩,改善其预后,提高产妇的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产科出血量产后
助产士主导镇痛分娩管理模式在产科中的应用效果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女性产后便秘怎么办
模拟急救演练在产科住院医师综合培养中的应用
探讨子宫压迫缝合术在产后出血治疗中的作用
产后出血并发症的输血治疗及预后
探讨产科护理中常见风险与预防和处理方法
经阴道分娩产妇产后出血量的估测方法
不同分娩方式在产后出血量估计上的差异
爱自己从产后护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