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蔬菜育苗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

2019-07-20 03:06冯一新王丽冬付永凯
中国蔬菜 2019年7期
关键词:集约化种苗黑龙江省

冯一新 王丽冬 徐 健 付永凯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园艺分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69)

2018 年黑龙江省蔬菜总播种面积约48 万hm2,共有150 家种植大户、合作社、企业进行种苗繁育,主要以自繁自育自用为主,少量销售周边地区;年育苗量逾60 亿株,其中黄瓜和辣(甜)椒的占比较大;育苗设施设备落后、机械化程度低、管理水平差,依靠蔬菜生产优势区域建立集约化育苗示范基地势在必行。

目前我国蔬菜集约化育苗供苗量约1 000 亿株,而蔬菜种苗需求量超过6 800 亿株,缺口很大,蔬菜集约化育苗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刘明池 等,2018)。蔬菜集约化育苗不仅显著节约了蔬菜育苗设施建设用地和建造成本、劳动用工成本、用种成本,大幅度降低了蔬菜育苗加温、降温能耗,而且有效提高了蔬菜商品苗供给率、劳动生产率,带动了蔬菜种子加工、高品质水溶肥料、商品栽培基质、机械制造等分支产业发展(张元国 等,2012)。蔬菜集约化育苗是改变传统蔬菜生产中各家各户分散育苗的少、慢、差、费的落后状态,最终达到现代化水平所必经的生产发展阶段(张元国 等,2012)。

黑龙江省拥有发展蔬菜产业的优越自然条件,日照时间长、生产季节昼夜温差大、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是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崔宁波 等,2010)。由于黑龙江省具有独特的自然优势和区位优势,夏季温和的气候可生产出南方夏季不能生产或产量很低的优质蔬菜作物,如7~9 月生产的大白菜、菜豆、茄子、辣椒、番茄、洋葱、华南型黄瓜(旱黄瓜)成为全国有优势的寒地蔬菜种类(于振华 等,2014),销往广州、上海、北京等地,黑龙江省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北菜南运”和“绿色蔬菜”生产基地。高品质的蔬菜生产离不开高质量的种苗,蔬菜集约化育苗作为一项现代农业技术,是现代蔬菜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必备环节 (张元国 等,2014)。目前,黑龙江省尚未建成蔬菜集约化育苗厂(于振华 等,2014),秧苗质量没有保证,制约着黑龙江省蔬菜产业的发展。

2018 年春季,黑龙江省经济作物(蔬菜)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体系集约化育苗岗位团队对黑龙江省蔬菜种苗繁育情况进行调研,走访了哈尔滨市双城区、呼兰区、阿城区,五常市,牡丹江市,大庆市,佳木斯市,齐齐哈尔市,双鸭山市,七台河市,海伦市,黑河市,绥化市绥棱县、望奎县、依安县、兰西县、庆安县、拜泉县、青冈县,鸡西市勃利县等地,其中哈尔滨市、绥化市、牡丹江市、大庆市、佳木斯市和齐齐哈尔市蔬菜种植面积较大,这6 个市的蔬菜种植面积之和占全省蔬菜总种植面积的80%以上,设施蔬菜种植主要集中在大庆市、哈尔滨市和绥化地区(潘凯 等, 2017)。调研的主要内容:育苗主体情况、育苗设施设备使用情况、育苗技术情况、育苗组织管理情况、苗木的繁育质量,机械化使用程度,育苗技术人员以及苗木的销售情况等。并针对黑龙江省育苗主体意识落后、育苗设施设备不完善、育苗技术欠缺、苗木繁育不标准、机械化使用程度低等问题,提出黑龙江省实现蔬菜集约化育苗的对策、建议。

1 黑龙江省蔬菜种植情况及育苗现状

1.1 蔬菜种植情况

2017 年黑龙江省蔬菜总播种面积34.53 万hm2,总产量1 140 万t,比2016 年分别增长43.1%和32.2%。2018 年黑龙江省温室及大棚面积为 7.33 万hm2,其中棚室蔬菜面积3.33 万hm2,占比为45.4%。2018 年黑龙江省蔬菜总播种面积约48 万hm2,主要蔬菜种类有大白菜、黄瓜、肉用南瓜、辣椒、番茄、茄子、菜豆及葱蒜类蔬菜等,占全省蔬菜总播种面积的80%左右(表1)。

1.2 育苗现状

1.2.1 基本情况 截至2018 年,黑龙江省共有150家种植大户、合作社、企业进行蔬菜种苗繁育,主要以自繁自育自用为主,少量销售周边地区;年育苗总量60 亿株以上,主要蔬菜种类为西瓜、甜瓜、黄瓜、番茄、茄子、辣(甜)椒等,其中黄瓜和辣(甜)椒的占比较大(图1)。

1.2.2 育苗主体 黑龙江省蔬菜育苗主体为企业、合作社和农户(表2)。企业自建塑料大棚、温室进行育苗,主要是自用,少量销售。合作社则采取 “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方式,育苗主要依靠合作社内管理人员雇佣当地农民进行,育苗设施设备落后、机械化程度低、管理水平差。如海伦市海兴镇农户,2018年种植辣椒333.3 hm2(5 000亩),育苗逾40 万株,其中移苗一项工序需要200~300人进行操作,在大棚内苗床分苗、移苗,需要15天左右才能完成,机械应用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导致生产成本过高。绥化市北林区永安镇鑫诺合作社、海伦市大海菇娘合作社也存在此类问题。

表1 2018 年黑龙江省主要蔬菜种类及种植面积

图1 2018 年黑龙江省主要蔬菜育苗数量及其占比

1.2.3 育苗基础设施、设备 黑龙江省目前主要利用日光温室、塑料大棚进行蔬菜育苗。播种方式主要为人工播种,极少数地区使用半自动播种机。机械化操作水平低,浇水主要采用浇灌,滴灌、喷灌应用极少;药剂施用设备有手动喷雾器、电动喷雾器、燃油类喷药机械(弥雾机)等;环境调控主要依靠锅炉热水通过管道在温室内循环、电加热线、防寒布、小拱棚等进行加温,(顶部)四周通风、风机、遮阳网、自动卷帘机等进行降温。

表2 黑龙江省育苗主体及育苗情况

1.2.4 育苗技术 黑龙江省关于蔬菜育苗技术的研究工作较滞后,目前采用的育苗技术有:温汤浸种、种子消毒、变温催芽、物理防虫(防虫灯、黄蓝板等)、生物有机肥等;极少数地区如现代化农业生态园展示区采用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二氧化碳施肥、嫁接技术等。

黑龙江省采用嫁接苗进行生产的主要是西甜瓜,还有极少数的黄瓜、茄子。西甜瓜嫁接育苗地区有牡丹江宁安地区、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及杜蒙地区、绥化市宝山区、哈尔滨市呼兰区。嫁接方法主要采用传统的插接法和靠接法,套管嫁接法、双砧嫁接法和离体嫁接技术都没有应用。茄子的嫁接砧木为托鲁巴姆,黄瓜选用专用嫁接砧木如鑫力3号,西瓜主要用白籽南瓜作砧木,而番茄及辣(甜)椒基本都是自根苗。苗床直接与地面接触,以营养钵育苗为主,穴盘育苗(自根苗为主)、营养土块育苗为辅;育苗基质主要是草炭、田土、蛭石、珍珠岩等。

1.2.5 育苗组织管理情况 黑龙江省蔬菜育苗主要组织管理者为企业内部技术人员、合作社的负责人员以及“农村经纪人”,“农村经纪人”为育苗当地的农民或务工人员,负责组织协调蔬菜育苗生产及田间管理工作,特点是工作经验丰富、熟悉当地环境,但技术水平较低。

2 黑龙江省蔬菜育苗存在的问题

2.1 缺少政策扶持,缺乏相关行业标准

黑龙江省开展集约化育苗设施、设备建设及应用需要投入较大资金,且嫁接育苗秧苗成本较高,市场接受慢,需要政府补贴政策进行扶持,让黑龙江省现有传统蔬菜育苗模式逐渐过渡到标准化、集约化育苗模式。

目前黑龙江省蔬菜育苗主要采用自育自用的模式,缺乏行业标准,种子的检疫、购买、消毒、秧苗标准、出售等方面缺乏统一的管理,导致秧苗质量差、壮苗率低,各地区育苗标准、质量参差不齐,很多大规模蔬菜生产基地需要从山东、辽宁等地的集约化育苗工厂购买秧苗,大大增加了生产成本。此外,育苗主体思想意识不到位,接受新知识、新技术较慢,对于先进技术的接受和推广需要一定过程,育苗主体还没有体会到集约化育苗的优势。

2.2 现有设施设备不完善,机械化水平程度低

黑龙江省大部分地区的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都存在设施简陋、环境可控性差、设施设备缺乏实用性、能耗高、功能连贯性差等问题,从而经常出现幼苗徒长、冷害冻害等问题。设施设备建设成本在市区周边地区偏高,有待进一步降低。设施内机械利用率低,机械化操作水平低,现有的设施设备不完全适合在开展集约化育苗中应用。

2.3 缺乏专业技术人员,育苗技术相对落后

黑龙江省缺乏从事蔬菜集约化育苗的专业技术人员,现从事蔬菜育苗人员为企业雇佣人员、合作社内部人员,其中多数为当地的农民,年龄偏大,育苗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未经过专业培训,主要依靠自身多年的育苗经验进行操作和管理,水肥管理方式较粗犷,不能及时、正确掌握繁育种苗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以及病虫害发生规律与防治方法。在病虫害防治方法上存在问题,往往依赖大量的化学农药投入来防控,造成蔬菜苗期有害物质的积累,影响蔬菜秧苗质量。因此,黑龙江集约化育苗的专项技术流程还不完善,有待进一步研究及制定。

2.4 缺少设施专用品种,育苗基质匮乏

尽管黑龙江省已经培育出了一批蔬菜新品种,但是能够大面积推广的品种比较少,品种自身优势不能较好体现,因此自育品种市场占有率不足20%。目前适合黑龙江省冬春保护地种植的番茄品种部分依靠荷兰、以色列、美国进口;适合春夏露地种植的大白菜品种主要从韩国、日本进口;适合冬春保护地种植的黄瓜品种主要从荷兰进口,虽然黑龙江省科研院所在华南型黄瓜育种方面有一定优势,但在冬季及早春保护地蔬菜栽培品种选育方面与其他科研院所相距甚远。目前,黑龙江省缺乏耐低温弱光的专用设施蔬菜品种。育苗基质依然以草炭、蛭石等为原料,资源破坏与浪费严重,随着草炭挖掘及使用的限制,基质原料将面临匮乏,秸秆发酵再利用还需进一步完善。

3 进一步推进黑龙江省蔬菜集约化育苗的措施与建议

蔬菜集约化育苗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国办发(2010)18 号〕强调重点加强集约化育苗、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以及病虫害防治、质量检测等方面的研究(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农业部,2012)。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农业部制定《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 年)》,强调在2020 年之前在全国蔬菜优势产区和大中城市郊区完成蔬菜集约化育苗示范场建设布局(梁佳梅 等,2014)。黑龙江省应尽快实施在蔬菜发展优势区域建设蔬菜集约化育苗示范基地,起到展示和引领的作用。

3.1 加强资金政策扶持,尽快建立行业标准

首先,政府应尽快制定相应的政策,从政策、资金等方面进行扶持,如对蔬菜种苗进行补贴,对购买种苗生产自动化设备进行补贴等,鼓励育苗企业和农户使用优质苗木。其次,加强相关技术规程落地程度,为蔬菜集约化育苗产业发展提供切实的技术支撑;出台界定农企双方责任的相关法律法规,为农企纠纷的解决提供正确参考(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农业部,2012)。蔬菜集约化育苗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规范、可行的行业标准,建议在地方标准的基础上,加快制定出台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并严格按照标准进行蔬菜商品苗的批量生产(马韬 等,2018)。

3.2 增强设施设备自动化,加强育苗技术研究力度

首先,对现有育苗温室自动化程度进行补充及提高,引进自动化播种设施、设备。第二,加强新型育苗专用温室的研发,完善设施的建设材料及内部配套设施,设计、建设低成本、绿色、低碳、环保的适合黑龙江省不同地区自然条件的新型温室,其内部部分区域进行蔬菜嫁接集约化育苗生产,并进行环境综合调控因子等系统研究。第三,引进新技术并进行应用与推广,例如张元国等(2018)总结推广基质处理和种子处理为主,农业防治、理化诱控、生物防治、生态调控、科学用药为辅的“2+5”蔬菜集约化育苗病虫全程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对指导育苗场生产和提高种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第四,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应开展瓜类、茄果类蔬菜嫁接育苗的研究和开发,即开展茄果类、瓜类蔬菜集约化穴盘育苗技术的研究和示范;开展蔬菜嫁接新技术以及嫁接前后管理方法的研究;筛选适宜的新型复配基质,减少苗期病害;开展嫁接育苗专用生长调控物质的研究;开展育苗肥料在苗期的应用;筛选适宜的嫁接砧木等。形成一套完整的蔬菜集约化育苗技术体系,通过展示、宣传、政策引导等措施,建立集约化育苗示范园区,发挥其省内展示、引领作用。第五,培育一批具有设施育苗专业技术的管理人员,培训、提高具有丰富经验的农业技术人员,鼓励年轻的农业技术人员从事蔬菜嫁接育苗工作,发挥带头作用。

3.3 整合资源、优化区域设置、主打品牌战略,拓展销售渠道

了解并掌握全省蔬菜种植区域分布格局、育苗区域分布格局,进行优势区域科学、合理规划。首先,以蔬菜育苗合作社或企业为中心,将周边分散、小而弱的育苗基地进行整合,统筹全省蔬菜育苗区域进行区域优化。如海伦市海星镇是种植椒类蔬菜的优势区域,应相应建立椒类蔬菜集约化育苗示范基地;在绥化市北林区、哈尔滨市周边茄果类优势区域建立茄果类蔬菜集约化育苗示范基地;在牡丹江市宁安地区、哈尔滨市双城区、大庆市高新区、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西甜瓜优势区域建立西甜瓜集约化育苗示范基地。其次,根据不同地区优势打造省内优质椒类、西甜瓜、茄果类种苗区域和品牌,并起到引领、带头作用。

利用互联网大力发展蔬菜种苗的电子商务销售模式,及时将育苗企业、合作社生产的蔬菜种苗详细信息(如品种、种苗照片、价格等)上网发布,便于客户获取信息,通过丰富的网络信息,把供应链的产业优势和特点向省内外推广(王林武 等,2012)。鼓励合作社、企业建立自己的APP,提供商品苗以及种植后的技术服务等工作。

随着黑龙江省蔬菜种植面积逐渐扩大,蔬菜产业的发展趋势是向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对标准化的生产模式迫切需要。黑龙江省集约化育苗受传统生产模式影响,主要以小、乱、散的作坊育苗为主,自繁自用,很少一部分地区使用嫁接苗,而农户对优质秧苗的需求也很大。因此,黑龙江省迫切需要发展蔬菜集约化育苗,蔬菜集约化育苗的开展将为黑龙江省蔬菜品质提高、产品流通、产量增加、产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集约化种苗黑龙江省
2022年1-6月黑龙江省各市(地)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园艺与种苗》征稿启事
《园艺与种苗》征稿启事
《园艺与种苗》征稿启事
秋季蔬菜集约化育苗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园艺与种苗》征稿启事
黑龙江省财政厅 黑龙江省民政厅 黑龙江省体育局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彩票监督管理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
黑龙江省海伦市永和乡中心小学简介
基于集约化的电费电价管理措施探析
探究县供电企业财务集约化实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