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汉口猪鬃业考察

2019-07-22 03:32陆家振
珞珈史苑 2019年0期
关键词:洋行汉口出口

陆家振

猪鬃作为中国的重要输出品,为外国人所注目始于19世纪末。其时,英国人立德乐在四川重庆府开设了立德洋行,专营精选的猪鬃。因它是德国、法国、英国、美国、日本等诸多国家制造刷子的原材料,故而其需求量十分巨大。汉口作为内地土货出口的中转口岸,在猪鬃出口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关于猪鬃出口贸易的研究逐渐兴起,然而大多将视野放在四川省,时间也多为抗战时期。①相关论文主要有:李琴芳:«中国的猪鬃与抗战»,«档案春秋»2 0 0 5年第8期,第3 2~3 5页;陈岗:«近代四川猪鬃产业开发史述略»,«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0 7年第3期,第7 4~7 9页;陈岗:«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猪鬃的外贸统制»,«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 0 0 7年第8期,第1 0 3~1 0 6页;陈岗:«近代四川猪鬃业的开发与经营»,«史学月刊»2 0 0 8年第4期,第9 2~9 8页;陈岗:«清末民国洋行对四川猪鬃业的开发与经营»,«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 0 0 9年第3期,第2 3~2 7页;李福瑾:«比较优势与近代四川猪鬃贸易产业发展研究»,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 0 1 2年;陈岗:«民国时期华商对四川猪鬃产业的开发与经营»,«农业考古»2 0 1 3年第1期,第2 3 9~2 4 4页;谭刚:«西南土产外销与大后方口岸贸易变迁(1 9 3 7—1 9 4 5)——以桐油、猪鬃、生丝和药材为中心»,«近代史研究»2 0 1 3年第2期,第9 7~1 1 0页;陈岗:«抗战胜利后四川猪鬃产业的开发与经营——基于国民政府战时贸易统制政策废除的视角»,«西部学刊»2 0 1 3年第7期,第7 7~8 0页;杨福林,雷宁宁:«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农矿产品出口统购统销政策述论»,«农业考古»2 0 1 3年第4期,第8 1~8 4页;陈岗:«民国时期四川猪鬃开发在猪种改良中的作用»,«农业考古»2 0 1 3年第4期,第2 4 5~2 4 8页;陈岗:«论抗战结束后国民政府贸易统制政策存废之争——以猪鬃统制政策为中心»,«临沂大学学报»2 0 1 3年第6期,第4 9~5 2页;陈岗:«我国近代农产品贸易结构与流通环节考察简论——基于猪鬃流通及贸易环节视角»,«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 0 1 4年第1期,第2 4~2 9页;陈岗、李群、王成:«论国民党战时贸易统制政策对猪鬃产业发展的影响——以抗战前后四川猪鬃产业开发的异同比较为例»,«中国农史»2 0 1 4年第3期,第6 7~7 4页;陈岗:«民国时期四川猪鬃产业开发经营变迁述论——基于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农产品出口统购统销政策的视角»,«农业考古»2 0 1 4年第4期,第2 4 9~2 5 3页;陈岗:«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农产品贸易统制政策与绩效评估——以猪鬃统制为中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 0 1 4年第4期,第2 2 4~2 2 9页;仝瑞中:«近代四川猪鬃出口贸易兴衰的原因探析»,«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 0 1 5年第3期,第5 1~5 6页;刘丹:«宝丰公司与战时重庆猪鬃业»,«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1 7年第5期,第2 9~3 4页;包鹏灿:«论“大转变”下的重庆猪鬃发展(1 8 9 1—1 9 4 9)»,«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 0 1 8年第1 1期,第6 3~6 4页;陈祥云:«刘航琛与四川猪鬃贸易(1 9 3 9—1 9 4 9)»,«“国史馆”馆刊»2 0 1 8年第5 8期 ,第1 1 5~1 6 0页。对于汉口猪鬃交易的专门研究,尚不多见。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多种史料进行分析论述,以期对清末民初汉口的猪鬃业做较为全面的考察。

一、猪鬃的产地、种类及交易季节

猪肉是中国人主要的肉类食物,因此,除少数区域外,各地普遍养殖。猪鬃为生长在猪的背部较长较硬的毛,按颜色可分为黑鬃、白鬃两类。若按猪的种类分,则可分为黑鬃、白鬃和野猪鬃三类。若按照出口时的搭配花色来分,则以五号鬃和十七号鬃两类为主。当时家猪的饲养,以黑猪为主,因而黑鬃的产量也最高。南方的白鬃产出地,则以四川、湖南二省为主,四川的荣昌、隆昌等地的产品质量最佳。

猪在出生后一年左右即可屠杀食用,其背上长毛或用手拔下,或用刀刮下。并且每年十月至次年三月(即冬春季节),中国人的传统节日较多,猪肉的需求量也较大,猪毛的产量也较其他季节为多。冬春季节天气较冷,猪毛的长度也较其他季节的发达,这两个季节所出产的猪毛,在价格上也比其他月份高。

汉口猪鬃主要来自内地各省,以四川、湖南、湖北为主,其他的如陕西、云南、贵州等省也有少量猪鬃通过水路运送至汉口出口的。河南亦有猪鬃运至汉口出口,但数量不大。现将汉口1905年至1913年各季度进出口数量列表如下(见表一):

从表一可知,汉口猪鬃进口、出口多以第二、三季度为主要交易季节。据当时的报刊记载,猪鬃的收买时期常在冬春季节,“汉口由十月至来年三月,重庆由十一月至十二月,山东由三月至四月”①雄飞:«中国之猪鬃业»,«工商半月刊»1935年第7卷第6期,第101页。。再加上猪鬃加工所需要的时间,出口季节以夏秋二季为主,也就不难理解。

二、猪鬃的采集、精选与加工

猪鬃的采集方法,有干拔、湿拔、干刈、湿刈四种。猪被屠宰后,用镊子直接拔下,即为干拔;用刀将其削落,则为干刈。将猪肉下锅煮,等猪毛变软再拔下,则为湿拔;若用刀削下,则为湿刈。其中干拔最为麻烦,所拔出的猪毛根部带有肉屑,不过此类猪毛长度较长,色泽天然,品质最佳。干刈下来的猪毛,其长度较干拔为短,却更易清洁,品质较干拔的猪毛为次。湿拔、湿刈下来的猪毛,因为沸水煮过之后毛质受损,品质最次,外商基本不买。②«猪鬃之采集分类精选与包装»,«实业杂志»1931年第162期,第127页。

猪鬃猪毛取下后,根部都带有腐肉,并且杂乱无章。须经过洗涤、精选、漂白,方能应用。猪鬃的漂白技术,以日本、美国为优,中国的公司直至1939年川渝猪鬃公司方才获得经济部颁发的猪鬃漂白专利。③«漂白猪鬃经济部准予专利»,«贸易半月刊»1939年第1卷第1期,第55页。中国的猪鬃或在上海经日本、美国人之手漂白后运往美、日等国,或将原货运至美国或日本漂白后再行出口。其中日本所购买、漂白的猪鬃,以白鬃为主,黑鬃数量极少。

猪鬃的分类、精选的目的在于满足购买者的需求,因而其分类也是根据采购方的标准进行的。至于汉口猪鬃出口所分类别,则在下节细述。猪鬃的选择、整理,普通的工人都能完成,但要说最训练有素的工人,则集中于河北省的保定市与胥各庄,皆临近于北方猪鬃出口之大埠天津市。①«猪鬃之采集分类精选与包装»,«实业杂志»1931年第162期,第10页。

四川猪鬃的加工整理,最初是由广东商人经营。他们从重庆收购生猪鬃,用花篮捆成件,由水路运回广东出售。直至英商立德乐(Archibald Little)于1890年从天津招募熟练工人到重庆开办了立德洋行,将猪鬃洗制彻底,以0.25吋为一级将猪鬃长度从2吋至6吋分为十七级,各级猪鬃搭配出口,很快垄断了重庆猪鬃市场,广帮鬃商因之衰落。②详参杨灿雪等:«帝国主义垄断下的重庆山货业»,«重庆文史资料选辑»第三辑,重庆印制第一厂1979年版,第55页。

汉口的猪鬃号与猪鬃作坊,买进未经加工整理的猪鬃(即毛货),先要对其进行清洗,去除其根部上残留的腐肉,而后晒干,称为干精毛。这一步骤主要交由洗房的水洗工人来完成。

对干精毛进行加工与精选,其步骤大致分为三步:

(1)雇佣女工梳刷,将氄毛及根部残留的渣滓剔除,名为头毛(亦称头坯)。其方法为:钉钉子在木板上,将猪毛在钉锋上上下擦刮。这样易产生大量灰尘,而且臭味也非常重。这一步的作用在于分别猪毛的优劣、干湿,去除其附着物,因此负责这一步骤的工人必须有相当的训练方可。

(2)另由女工将刮好的猪毛按长短优劣整理清顺,之后用木梳梳,去除其余杂质与灰尘。然后用麻绳捆成扁而圆的它(也有写作“”,音驮)子,中端留孔,名为二道毛,简称道毛。每把猪毛的重量应大致相同,猪毛的长度相差则不能超过0.25 寸。

(3)由男工在它子孔内抽出净毛,扎成圆饼,其毛尖、毛尾均整齐并分别长短,之后将不同长度的猪鬃分别系上黄绳或麻绳。

经过以上三个程序所精选整理出来的猪鬃,称为净货。①详参黄既明:«汉口之猪鬃业»,«银行杂志»1926年第3卷第14期,第66~67页;«猪鬃之采集分类精选与包装»,«实业杂志»1931年第162期,第128页。猪鬃的加工精制方面,黑鬃与白鬃的制法迥然不同。黑鬃的制法,是将经过清洗、分类的猪鬃用麻绳扎成2.25寸至2.5寸半径的圆把,用绳子上下捆紧,放置在炉甑(即汽机)下部类似象眼的簸箕上蒸。经过数小时后,猪鬃经过蒸汽,由曲变顺,表面也变得光泽。取出晒干后改换黄绳或麻绳扎成一捆,用机器纸两捆一包。②详参黄既明:«汉口之猪鬃业»,«银行杂志»1926年第3卷第14期,第67页;张仁任:«猪鬃之用途及制法»,«实业浅说»1919年第189期,第9页。白鬃的制法则用肥皂将猪鬃上的尘垢洗去,再用清水漂净,置于不透气的房内,用硫磺熏,使之变得洁白。然后用白绳扎成半径为2寸的圆把。③黄既明:«汉口之猪鬃业»,«银行杂志»1926年第3卷第14期,第67页。白鬃最终的漂白环节,如前文所述,基本上都由日本工厂进行。

三、猪鬃的品质鉴别与包装

猪鬃在经过加工整理后,只需对其质量进行鉴别,将差的去除,剩下的则按照洋行收购的要求,将花色搭配好装箱即可。汉口的洋行采购猪鬃的号数及与之对应的长度见表二:

表二 猪鬃号数与长度 (长度单位:英寸)

汉口的猪鬃出口商收购的一般为五号鬃(1至5号)和十七号鬃(1至17号),其中五号黑鬃的收购以德国商人为主,十七号黑鬃的收购则以美国商人为主。日本洋行主要收购白鬃,黑鬃的收购量十分少,有时只愿收购1号黑鬃。因此除非销量太差,否则鬃号不会单独售卖1号猪鬃。现将五号黑鬃和十七号黑鬃的搭配列表如下(见表三、表四):

表三 每担十七号黑鬃的搭配比例

表四 每担五号黑鬃的搭配比例

白鬃的搭配方式与黑鬃稍有区别,分为六个品级,现将之列表于下(见表五):

表五 每担白鬃的搭配比例

续表

在装箱前,猪鬃还要经过品质鉴定,这一步主要检验鬃毛尺寸是否达标、硬度的强弱、是否齐整、有无光泽、是否掺有杂毛以及是否因为潮湿而发霉等。每次都是一把一把细心并且严格的检查,而对此最拿手的还数中国的工人。①[日]市村克孝:«汉口市场に於ける豚毛»,国家图书馆编:«东亚同文书院中国调查手稿丛刊»第166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6年版,第97页。

品质鉴定完毕后,即可装箱入库。装箱猪鬃,鬃毛重量为八十二斤半,即一百一十磅。包装纸的总重量,平均在三磅左右。出口至外洋的,会在木箱上钉铁皮绷带,以防备摩擦损伤,而木箱及铁皮绷带约二十三磅。故每箱的总重量大概在一百二十五磅这样。

每箱中所装载的猪鬃重量,大抵一律,不过因为猪鬃长短不同,每束的重量也不相同,所以不同长度的猪鬃装箱的数量也不相同。现将其列表如下(见表六):

表六 不同长度猪鬃的质量及装箱大致数量

续表

四、汉口猪鬃业的出口状况

中国的猪鬃出口大概开始于清代咸丰年间,«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中所收录的最早的猪鬃出口数据则是在1859年。其相关原文整理如下(见表七):

由表七可知,在1859年上半年已有外国船只将猪鬃从中国其他口岸运往上海,再由上海运往各国,数量只有60担。并且将猪鬃运至上海的船只并非作为主要进口国的英美等国的商船。不过这一统计也较为简单,跟后续的统计报告在排版与详略程度上也相差较大。汉口的猪鬃出口见于海关记载的,则始于1877年,该年出口数量为65.45担,价值2653海关两。①海关总署办公厅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第7册,北京京华出版社2007年版,第111页。

大体在清朝光绪年间,有天津人到汉口经营猪鬃精制,猪鬃作坊由此产生,汉口的猪鬃加工业自此兴起。在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后,汉口猪鬃业基本上形成中国商人加工精选、外国商人出口的分工,中国商人中既经营猪鬃加工,又经营猪鬃出口贸易的为数甚少。猪毛系由内地各省的商贩在该地区收购,通过水运或陆运运至汉口,清末邮政系统建立后,也有从集散地直接邮寄包裹至汉口的。到达汉口后,或携带货样至山货行,或全部寄存于山货行内。山货行则作为中介,将货物卖与猪鬃号或猪鬃作坊后,从中收取佣金。其佣金大多为九七扣佣,即价格的3%。

a t e d V a l u e年s t i m a e l x 6 0 2 0 0 7 E T 社版出P—华1 8 5 9 o n n a g e 1 3 1 9 8 3 8 . 5 e s s e l s .京k g s V T e,C t s . 0京d e d 3 0 t h J u n 4 3 1北,i n 3 0册o t a l g g r e g a t e p i c u l s 1第T p i e c e s A »)e n h a l f-y e a r 1 9 4 8 P——k g s V o n n a g e 2 8 1 1 8 . 5 e s s e l s . t s . 1 8 5 9 0料F o r t h e T C—«(史3 0 S u n d r y关g g r e g a t e p i c u l s h a n g h a e .海1 7 5旧I n 国中p i e c e s A o r t o f S k g s :编馆e p V o n a g e 3 0 7 6 9案e s s l e s . P—档a t t h t s .—C—e r i c a n T史历g g r e e g a t e o r t t r a d e—第A p i c u l s m A 国I n e i m p 6 6 p i e c e s 中—与厅t h o f 公k g s e s s e l s . r n P—办R e t u V o n n a g e 7 3 0 9 6署总关C—t s . r i t i s h T海:p i c u l s B —源来页七g g r e g a t e二料4表I n 1 9 0 A p i e c e s—。资第,版

在汉口,直接与洋行做定货生意的,名为猪鬃号。做成净货,不直接卖与洋行,而卖给猪鬃号的,称为猪鬃作坊。在汉口经营猪鬃加工的猪鬃号或作坊,为数甚多,据1927年的统计,一共有一百六十余家。①黄既明:«汉口猪鬃之今昔观»,«银行杂志»1927年第4卷第22期,第1~6页。猪鬃作坊,一般为中国商人所经营,外国商人也有通过买办来开设作坊的,如咪吔洋行附属的祥记、美最时洋行附属的汇记等。而洋商自身也设有一小工场经营精选猪鬃,如立兴洋行的立兴作坊。立兴作坊使用工人约有二百人,祥记、汇记的工人则各约一百人。华商作坊数量虽多,然其资本多在四五十两至四五百两,也有其他资本较大的如裕顺、泰和等作坊,资本数达五六千两,雇佣的工人也只有四十人左右。

汉口直接与洋行做出口生意的猪鬃号有二十七家,见表八:以上二十余家猪鬃号,每年营业额约三万两,其余的号家与作坊的营业额则自数千两至万余两不等。各家猪鬃号与猪鬃作坊所雇佣的工人,多的有三四十人,少的也有七八人至二十余人。工人的住宿由业主提供,工资每月八到十三四元。全汉口的猪鬃工人有六七千人,其中临时雇佣的就占了三分之二。至于包工工人(制头坯),每斤工资590文,如果比较耐劳,每天可得二三千文。按照汉口洋元一元等于四千文来计算,每天的工资则可达到半元以上。①详参«汉口之猪鬃业»,«工商半月刊»1929年第1卷第21期,第4页。

表八 汉口猪鬃号统计表

在汉口经营猪鬃出口贸易的洋行,以日、英、德、法四国为主。外国商人在汉口收买猪鬃的,则以禅臣洋行始,而后汉口的猪鬃出口也日渐兴盛。②黄既明:«汉口猪鬃之今昔观»,«银行杂志»1927年第4卷第22期,第1页。国际市场上需求量最大的是美国,因进入中国猪鬃市场时,中国的猪鬃出口基本上已被其他洋商所垄断,故而美商主要通过国际市场间接购入中国猪鬃。③古耕虞:«我经营猪鬃二十余年的回顾»,«文史资料选辑»第五辑,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页。今将开设于汉口经营有猪鬃出口业务的主要洋行列于下表(见表九):

表九 汉口主要经营猪鬃出口的洋行统计表

续表

续表

此外,货物通过各租界埠头及道路时,需要交纳货物出入税,该税包括埠头税和出入税。而各租界对于不同的货物所征收的出入税也不尽相同,据“满铁”1924年的调查报告①“满铁”庶务部调查课编:«最近汉口港の港势»,“满铁”庶务部调查课1924年版,第25~28页。,将各租界对猪鬃征税与否及其税额列于下:

(1)英租界:虽一直对其他租界的各类商品课税,然而近来只对在租界外使用的建筑材料课税,税率在2%以上。

(2)俄租界:对输入杂货每担征收0.005两或价格的千分之一的税,对输出杂货每担征收0.01两的税。

(3)法租界:对输入的猪毛(未分类)每担征收0.02两的税,对输出的猪毛(分类)则每担征收0.03两的税。

(4)日租界:对输入的除银币及银块和建筑材料的其他货物征收价值的0.1%的税,对输出的除麝香、桐油、麻、胡麻、牛脂、牛骨之外的其他货物,每担征收0.01两的税。

因此,在洋行的选址过程中,对于租界的进出口税也有一定的考量。

至于汉口的猪鬃出口情况,现将汉口从1900年至1913年间的猪鬃出口数量及价值列表如下(见表十):

表十 汉口1900—1913年猪鬃出口数额表

由表十可见,汉口的猪鬃以出口至其他通商口岸为主,直接出口至外洋的数量相对较少。当时在汉口的外国洋行当中,法国的立兴洋行以平均每周四十箱的数量将猪鬃直接输往本国,为输出之最。其余的洋行大多将猪鬃运送至上海,再转口至各国。

五、汉口猪鬃的交易与买办

在农村,养猪的农民在逢年过节杀猪时,一般都要请专门杀猪的屠户帮忙宰杀。农民除了管饭和付工钱外,一般也会把猪毛送给屠户。行走各地收购山货的小贩则会从屠户那里收购猪毛,带到镇上卖给在当地设点收购的商贩。在收购一定数量的猪毛后,商贩则会将其运送至更大的集散地进入下一轮的集散,或直接送至通商口岸的山货行进行兜售。

在汉口,猪鬃经商贩从各处收购运抵后,先携带货样或者将货物全部寄存到山货行内,由山货行居间联系猪鬃号或猪鬃作坊,不直接与洋行进行交易。交易成功后,收取交易值的约3%作为佣金。商贩居住在山货行内的,还需交纳食宿费用。猪鬃号与猪鬃作坊收买猪鬃,都是在早上六点到各山货行购买,名为赶场。但当猪鬃供货紧缺时,经常会提早甚至彻夜等在山货行前,待其开业后抢购,因此经常发生纠纷。也会有提高生货收购价格,降低售与洋行的净货价格等恶性竞争现象出现。①详参«汉口之猪鬃业»,«工商半月刊»1929年第1卷第21期,第5页。

交易时,首先要商量好使用秤的类型,当时的秤主要有浙宁秤、汉秤等类型。其次,则要商议交易时所用的货币,这个则根据交易习惯来定。②详参黄既明:«汉口猪鬃之今昔观»,«银行杂志»1927年第4卷第22期,第6页;雄飞:«中国之猪鬃业»,«工商半月刊»1935年第7卷第6期,第102页。猪鬃作坊虽然也直接从山货行购买猪鬃生货,其所制成的猪鬃,也并非直接与洋行交易,而是售与猪鬃号。

猪鬃号与洋行之间的交易,由鬃行制成长短标样,送往采办洋行处兜售。如果合意,则商定搭配花色,按货论价。双方订定明目,收买数量,每担价格若干,交货期限以六十天、九十天或一百二十天为限,陆续交货。若超过期限,则按照市价由卖主赔偿损失。此方式也被称作抛盘。至于洋行付款,则按照鬃行交货的多寡,按货物的价值先付半数,其余待货物交齐,由洋行监工施以蒸汽之法,消灭污菌,再加整理工作,按订单上规定尺寸,梳扎成把,然后过称(每斤十六两但洋行均以磅秤折合成担),确定与订购的数量相符后,才将剩余货款找清。以上即洋行收买净货的方式。①«汉口之猪鬃业»,«工商半月刊»1929年第1卷第21期,第3页。

这一过程一般是由买办作为中介,买办从中收取一定的佣金。未使用三联单时,号家与洋行交易以磅为重量单位,以银盘为货币单位。而号家与山货行交易时,则以斤两为重量单位,以钱码为货币单位。洋行只先付九成货款,待货物交齐后方结清尾款。买办可从华洋贸易中收取2%的佣金(即九八扣佣)。②«汉口之猪鬃业»,«中外经济周刊»1926年第154期,第3页。

在买办猪鬃的群体当中,也有自己开设猪鬃作坊的。洋行在收购猪鬃时,一般先将一部分资金贷与买办,并且收取一定的利息,约定日期交货,一般以三个月至六个月为期限。待其交货后,再将剩余货款扣除利息后交付买办。买办在拿到洋行贷给的钱后,又将之贷给猪鬃号,其操作与洋行同。

买办在交易中除了赚取佣金外,还利用其自身的便利挣取买、卖双方之间价格的差价。即以低于洋行所给出价格购买净货,以高于鬃商卖出的价格售与洋行。从中可以看出,买办与商号、买办与洋行之间的合同,虽然交易的都是猪鬃,但却是两份不同的合同。③详参[日]水野幸吉著,武德庆译:«中国中部事情:汉口»,武汉出版社2014年版,第124页。

当时华洋贸易的不平等还表现在海关的报关、外商银行的歧视、税收的不平等等方面。当时华商不能直接报关,必须多花一笔报关费和水脚回扣找报关行代办,洋行却不需如此麻烦,可以直接报关。外商银行对于本国商人给予各种便利,对于华商的结汇则各种刁难。洋商只需要缴纳协定关税,而华商还需缴纳各类苛捐杂税,产品在成本上高于洋商。在交通运输上,长江上游轮船航运在北伐前,基本上以洋商为主,华商除招商局有数艘轮船航行于此外,其他船运公司轮船数量甚少。①古耕虞:«我经营猪鬃二十余年的回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辑»第五辑,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5页。

汉口鬃商公会成立后,华洋贸易则采用三联单的方式进行。三联单由鬃商公会发给,存于洋行。待双方商议成交后,即行照填一份,签名盖章,分别存在洋行、鬃号及鬃商公会三处,以防日后发生纠葛。现将三联单的内容摘录于下:

一议面定货庄花色,收货照花色兑现银。

一议向例交易,系通过九八扣佣,并不扣现,货齐到栈,随时找尾。

一议收买到栈,如市价涨跌,均照小样为凭,买、卖家不得故以刁难。

一议出口木箱,归买客自理,其包货纸张,不论长短花色,每担除纸二磅,以划一律。

一议交货到仓房时,当即过磅,由交货人持折请经理过磅,比时登入折内,以免双方错讹。

一议买卖先言定货色,填换此单为据,银货两清,议单作废。

以上即为该三联单的内容,其中对华洋交易时所遇到的问题也提出了解决办法。②详参黄既明:«汉口之猪鬃业»,«银行杂志»1926年第3卷第14期,第67页。三联单分存三处,方便比对,避免出现错讹。对于抛盘过程中出现的不合理涨价或降价问题,要求以小样作为凭据,不得刁难。在出口包装上,木箱应由卖家提供,猪鬃的包装纸每担重量一律以二磅计算等规定,有利于消除交易中出现的以各种理由压低猪鬃价格的不合理现象。再有,规定交货时,货到仓房即行过称并且交由经理立时记录重量,也避免了双方关于猪鬃重量上的争议。因此,三联单的应用,是猪鬃交易模式的进步。

六、鬃商公会

在汉口从事猪鬃整理加工的猪鬃号与作坊于民国四年(1915)在汉口兴隆街段家巷(今打铜社区坤元里小区内)成立鬃商公会。鬃商公会为了避免汉口的猪鬃交易出现不必要的纠纷,保障交易的公平性,订立了新的营业规章,现将之摘录如下:

(一)本会执监委员代表全帮,所有议决案,同业须一致奉行。

(一)同业牌号人数,异常泛滥,须向会注册,以备考察。

(一)收买货物。(猪鬃猪毛)一律规定钱码,不得任意改洋码,以符旧例。

(一)雇佣工人。由各号来会报明工人姓名人数,时值政府清乡之际,各店东负有督察之责。

(一)上街买货。无论店主同事暨过傤人等,一律规定上午六时以后赶场,不准黑夜守门,免失商人资格。

(一)上街买货经手人。必须有看货能力。若学徒须有充分程度,大凡不能自行看货作盘之人,即令先在该行,亦不得把持货物,应让他人交易,以免临时争执。

(一)收买生货。一律不准收买潮湿,此不但内亏甚巨,并有碍工作。

(一)同业所售各洋行(十七号,五号,重庆)整担正庄不计外,五月以前,不准抽卖长短花色,唯恐正庄难齐。如有特别困难情形,须来会声明,本会当有变通之法。

(一)同业与洋行成交,须来会报告,由会审查来源暨抛货若干,以便酌量成交,而免欠货之虞。

(一)交货洋行,一律划归半寸码子,必须考究精良,以维对外信用。

(一)凡在行店买卖货物,双方当落盘定价,如落盘后未送,再转卖他人,希图高价,一经查觉,即与该售货行绝交,以全买卖信用。

(一)售货洋行,照例以本会议单为凭。如有不遵本会议单,订立交易者,其中途发生他故,本会概不负责。

(一)如洋行看货头目不正直公道,有意刁难,同业一致绝交。

(一)交货洋行,须双力会同过磅,不得故意压秤。交货时,应由洋行当事人按斤两尺码分别登折,盖印为凭,以免错讹。

(一)洋行货物出口时,如有零星花色,不及一箱者(一担),应由售货人并足。

(一)以上各条同业须一律遵守,如有破坏者,公同议罚。

以上即为鬃商公会之规章。①«汉口之猪鬃业»,«工商半月刊»,1929年第1卷第21期,第5~6页。由其内容可以看出,鬃商公会不仅对于会员的登记管理、交易所使用的货币、工人及学徒的雇佣、生货的购买等作了规定,还对华洋交易中存在的货物不足、商业信用、华洋欺诈等问题做出了一定的规范。至于鬃商公会的经费,则从入会猪鬃同业的营业所得中抽取,如卖十七号鬃一担则抽费八分,五号鬃一担则抽取四分。②«实业须知:汉口之猪鬃业»,«兴华»,1926年第23卷第14期,第23页。

鬃商公会虽然在其章程里言及洋行在收买净货进仓过秤时,不得故意压秤,但对洋行其他方式的作弊,并无解决办法。如英商安利英洋行在其出口部负责人的写字台上放有几根用作预测天气的人发,如见头发缩短,表示天气干燥,可以开仓验收进货过秤;如见头发垂直,表示天气潮湿,这时如遇中国商人来联系送仓进货,则推说仓库货满,不予验收。①徐薛昌、林万里:«回忆汉口安利英洋行»,«武汉文史资料文库»第五卷(租界洋行),武汉出版社1999年版,第191页。

七、结 语

汉口的猪鬃出口贸易始于咸丰年间,发展壮大则自光绪年间起。汉口负责加工整理猪鬃的号家与作坊为数众多,而需求量大的欧美日诸国也都在汉口设立了收购猪鬃净货出口的洋行。又因洋行不熟悉中国的语言风俗、市场交易习惯等因素,作为华洋交易中介的买办群体因之出现。汉口的猪鬃出口都在数万担,价值数十万海关两,1913年甚至高达一百万海关两,数额十分巨大。因此猪鬃的出口在清末民初汉口的出口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应该予以较多的重视。

本文主要根据海关资料、时人文章及调查报告对汉口猪鬃出口的来源、加工方式、贸易方式等问题进行论述。故对猪鬃的运输路线、费用以及常关税等方面的研究有所欠缺。«中国旧海关史料»中仍有诸多汉口猪鬃出口贸易的相关资料有待利用,留待今后的研究中将之补足。

猜你喜欢
洋行汉口出口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老码头
从产销系统再探晚清闽茶对外贸易的由盛转衰
梅兰芳汉口吃河豚
《汉口北》
《汉口商业简史》 书写江中之城的百年繁华
给情绪找个出口
汉口沧桑
米弯弯的梦里有什么
捷成洋行:险中求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