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精神病药物的临床应用研究

2019-07-22 01:31齐秀
健康大视野 2019年13期
关键词:临床应用注意事项

齐秀

【摘 要】抗精神病药物是治疗精神分裂症或其他像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等精神障碍的主要方法。抗精神病药物在治疗双相情感障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前注意事项、治疗原则、临床上的应用三方面进行介绍,以期为抗精神病药物在临床上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抗精神病药物;注意事项;治疗原则;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41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9)13-0-02

抗精神病药(Antipsychotic drugs)又称强安定药或神经阻滞剂。是一组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及其它精神病性精神障碍的药物。通常的治疗剂量并不影响患者的智力和意识,却能有效地控制患者的精神运动兴奋、幻觉、妄想、敌对情绪、思维障碍和异常行为等精神症状。

1 治疗前注意事项

1.1 在开抗精神病药处方之前。尽可能作出明确的诊断很重要。如果没有明确诊断,应该首先建立一套清晰的假设性诊断,并没计一系列可以证明诊断的方法。如抑郁症或其他精神障碍的病因可能是身体、心理疾病或者滥用药物,也可能是由于抗精神病药的不良反应。

1.2 在开抗精神病药处方之前,熟知病理问题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很重要。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一则可能引发患者的精神症状,二则可能增加处方药物的毒性(如糖尿病或非固醇类抗炎药物可以提高锂含量),或者降低已设计治疗方案的疗效(如卡马西平能够加速某些三环类的抗抑郁症药物的代谢)[1]。

1.3 必须了解酒精或滥用药物会影响治疗。患者在误服酒精或药物期间被初步诊断患有精神疾病(如抑郁症)时,应该首先建议患者停止饮酒或去除药物毒性,除非患者的症状非常严重必须马上接受治疗。

1.4 在开抗精神病药处方之前,必须明确在治疗过程中用来检验治疗成功与否的主要靶症状,如睡眠障碍、惊恐发作或幻觉等,同时监测患者生活质量的变化也同样重要,如对家人和家庭生括的满足感、工作能力以及所有的幸福感。若患者不能表达自己的症状,可以请患者的家属监测患者的行为变化,如按照1~10分进行简单的日常评分。当诊断不明确采用试验性治疗时,采用公认的主要靶症状和生活质量评价尤其重要。

1.5 针对病情,即使目前有更新的药物,若原来的治疗方案有效且患者能够承受,这仍然可以作为再次选用该方案的合理临床评价标准。

1.6 当诊断和治疗受到强烈质疑时,应进行会诊。临床医生对会诊医生建议是同意或者反对,都应记录在案。

2 治疗原则

2.1 一旦决定使用一种药物,就应使用充足的剂量和疗程,这样一旦发现该药物无效,则无须重复应用此药。对于诊断明确的抑郁症患者,抗抑郁药物剂量不足和疗程不够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

2.2 警惕不良反应,如果有必要可以提前警示患者(如白天服用苯二氮卓类药物后的早期镇静作用或者由选择性5-羟色胺重吸收抑制剂引起的性不良反应等)。必须明确哪些毒性需要再次强调(如口干),哪些需要治疗(如抗精神病药导致的锥体外系症状),或者哪些毒性反应需要停止治疗(如心电图的QT间期延长)。必要时应该对患者进行检查(如检查患者是否有强直或运动障碍)。

2.3 尽可能采用简单疗法。这样既有助于提高药效,又可避免产生协同副作用。治疗方案或剂量简单时药效会加强(如锂含量每日升高1~2倍而不是3~4倍)。

2.4 提倡在预计出现治疗效果期间多与患者进行交流,要认真对待不良反应。

2.5 对有精神障碍、痴呆或反应迟钝的患者,需要家人或其他护理人员对治疗方案的效果进行细致的监测。

2.6 要重新调整治療方案中的剂量,以决定患者疾病特定时期的最低有效剂量。因为对于精神疾病来说,经常需要调整药物剂量。如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急性加重期的药物用量通常要高于长期维持的用量。

2.7 对于老年患者,在开始治疗前使用低剂量比较稳妥。由于老年患者服药后药物达到稳定的血药浓度的时间长于年轻患者,故老年患者用药改变剂量的频率也应小于年轻患者。

3 临床上的应用

3.1 由于抗精神病药物会给接受治疗的患者带来思维、语言和行为(包括运动行为)上的巨大变化,所以在开始实施治疗前应给患者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身心状态检查。精神病患者的精神状态常发生明显波动,在开始阶段先进行短期的不用药物治疗的观察期,对诊断不明确的住院患者非常有益。准确的病史能对精神状态检查有所补充。对所有病例尤其是诊断不明确的病例,治疗前针对可以在治疗全过程中进行监控的靶症状进行客观的等级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医生必须清楚地认识能对某种抗精神病药物产生特异性反应的症状,也必须明白哪些药物能更好地治疗这些症状。

3.2 幻觉、妄想和异常行为等精神症状对药物反应的潜伏期通常大于5天,而非特异性镇静作用则出现很早。抗精神病药物完全发挥疗效至少需要2~6周[2]。如果要尽快控制患者的危险行为,临床医生应选择临时加大药物剂量,利用药物的非特异性镇静作用,或者需要时选用辅助的苯二氮卓类药物。一旦患者危险症状消除,应停止为了镇静而加大的剂量,从而确定合适的抗精神病药物剂量。

4 小结

由于抗精神病药具有较多的药理作用,因此,在诸多抗精神病药物作用相似的情况下, 药物不良反应便成了是否选择使用某种药物的决定性因素。不良反应的发生与不同疾病、药物种类、服药方法和剂量以及合并用药都有相关性。抗精神病药物的应用应尽量避免联合用药, 提倡单一用药原则, 合并用药时应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尤其是药物的代谢与肝酶的影响。虽然目前药物干预治疗对于很多类型的精神疾病来说是有效的,但临床治疗研究表明,对很多患者来说,药物疗法与心理治疗具有协同作用,如虽然大多数抑郁症患者对药物治疗反应良好,但药物疗法与心理疗法联合治疗会使很多患者乐观主动地接受治疗。既有躁狂又有抑郁表现的情感性疾病和其他复杂疾病的患者更得益于教育与鼓励。

参考文献

殷好贵.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用于治疗双相情感障碍[J].医药前沿,2015,(8):10-11,12.

张树龙.浅析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在双相情感障碍治疗中的应用[J].当代临床医刊,2015,28(3):1471-1472.

猜你喜欢
临床应用注意事项
夏季使用农药注意事项
练肌肉的注意事项
回到学校的注意事项
请四大名著的作者吃饭,有哪些注意事项
渭南地区道地药材沙苑子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