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精准扶贫的差异化路径与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贵州省S市三个村庄的实地调研

2019-07-25 02:31刘长雅黄旭丽
中国林业经济 2019年4期
关键词:劳动力村庄社区

刘长雅,黄旭丽

(华东政法大学 社会发展学院,上海 201600)

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精准扶贫作为我国扶贫攻坚的顶层设计,在减少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消除绝对贫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家在进入21世纪后把开发扶贫作为反贫工作重点,对此部分加大资源的投入。地方上也相应地发布相应政策,将产业扶贫作为地方精准扶贫重中之重。随着精准扶贫的不断推进,S市在中央和贵州省的指导下,产业扶贫具体运作模式和方法也在不断的发展,在具体的推行过程中,各个县、各个村扶贫的产业各有不同,具体的产业发展条件与路径也各不相同,扶贫效果也千差万别。

在现有的研究中,针对产业扶贫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三方面,一是关于产业扶贫的总体框架,二是产业模式与运行机制,三是产业扶贫的困境与改善方法。对于产业扶贫的总体框架方面的研究,大多是理论层面的研究,立足于宏观的分析视角。对于产业发展模式与运行机制方面,有研究中将产业扶贫项目推广模式主要分为三种,依靠政府干部直接推行,通过企业或大户推行,依靠农户广泛参与和合作推行[1]。而在产业扶贫的困境与改善方法方面研究较多,大多是基于具体地方的实地调研,发现其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山区产业精准扶贫的现实困境主要包括产业发展方向定位不准、产业发展政策支持不准、脱贫后政府面临的两难处境[2]。

从现有研究中可看出,关于产业扶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层面,且大多是单个地点、对象的研究,缺乏对比研究,关于产业扶贫的具体过程、路径选择、效果呈现和影响因素并不详细。对此,本文立足实践,使用半结构式访谈法、观察法、比较研究法与制度分析法,访谈12位扶贫工作人员,9位贫困户,共计21位访谈对象。主要关注产业扶贫中在具体地地方实行中出现的差异化现象,从中归纳出三个村庄在产业发展路径选择的差异,对这些差异进行分析,寻找出其中的共同影响影响因素。

2 案例的选择

基于本次主题,本次研究采用了对比研究,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立足于城市辐射力视角,城市辐射力是指中心城市充分发挥其优势,依托其强大的综合服务能力、产业集群、物流枢纽、良好对外交流平台和人文凝聚等功能,引领、辐射周边经济发展[3]。基于此本文选择了三个与中心城市的地理距离有明显差异的村庄作为研究对象,三个村庄的具体信息如下。

表1 三个村庄概况

根据表1内容,本文将从与城市距离、人口数量、耕地面积、地形、交通条件、主要扶贫产业类型等六个方面对三个村庄的情况做个简要的概况,具体情况如下。

①A村,该村是贵州省S市的一个行政村,与中心城市直线距离约18 km,全村共计836户村民,现有耕地面积约110.93 hm2。地处偏远山区,交通较为不便。该村经济状况较差,贫困人口较多,占总人口15%,各类基础设施较为缺少。

②B村,该村是位于S市西北部近郊的一个行政村,与中心城市直线距离约11.7 km,656户村民,现有耕地面积143.067 hm2。地处山区谷地,该村地势较为平坦,该村交通线路较多。该村经济状况较好,有一定的贫困人口。

③C社区位于城市中,全社区共计245人。该社区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经济发展状况较好,人口收入较高,贫困人口较少,各项基础设施较为健全,整体条件较好。

3 产业扶贫的路径选择差异

在精准扶贫整个行动中,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重大方略之一,充分体现“整体规划,局部调整”的形式特点,。在对三个村庄的实地调研中,本文发现在具体的发展路径方面存着着很大的不同,具体情况如下:

3.1 A村:特色种植业扶贫

A村的种植业与养殖业发展比较早,但长期以来规模较小,主要以户为单位单独发展,收益较少。产业扶贫开展以来,该村制定了以村集体为主导,下设不同品种的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形式,调整了部分发展内容,更换农产品种植品种,发展出了多种养殖产业与种植业。但在具体访谈与实际调查中,发现A村的实际产业发展情况并不理想,产业规模难以扩大,农产品收益微薄,产品与市场对接存在障碍。贫困户与村民参与村集体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劳动力成本比较高,资金消耗大,但收益小且缓慢,尽管A村在精准扶贫中成功脱贫,但是在现存在的多重因素下,产业发展依旧困难重重。

3.2 B村:特色种植业与精品加工业扶贫

B村的产业发展起步较早,产业扶贫后,B村依靠已有的产业基础,结合自身特点与需求,制定了符合当地情况的产业扶贫策略。一方面发挥该村临近城市的地理优势,创新性地发展“农产品采摘园”的形式,在传统的种植业上加入服务业的特性,并减少农户销售成本。另一方面提出了组建藤编加工厂与油田加工厂的发展方案,充分利用该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家庭收入,也发展出另一项村特色产业,助力整个村庄的创新发展。在产业扶贫中,尽管B村仍存在劳动力不足与资金不足等问题,目前所取得的成就来看,B村的产业发展是比较成功的,取得了不错的效益,该村也借力于此次扶贫中产业发展的专项支持顺利脱贫。

3.3 商贸扶贫

C社区处于城市内部,基于此,该村制定了以发展商贸产业扶贫为主的产业发展思路,对第三产业投入大量资金。目前C社区一共承建了三家企业,一家酒店、一个农贸市场和一个中大型超市,三家企业都属于生活用品方面的服务业,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服务,也对本社区居民提供便利。在产业扶贫过程中,借用商业发展模式,采用“高投入,高回报”方式,创新性地建立特色产业,在产业扶贫项目上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果。在整个精准扶贫中,C社区顺利脱贫,在产业方面的顺利发展也为该社区脱贫清除了后顾之忧,让该社区内部贫困户能稳定、长久摆脱贫困,也为社区的持续发展提供后备支持。

4 产业扶贫为什么会存在差异

从上文来看,三个村庄产业发展路径选择和产业发展效果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从组织理论视角来看,产业扶贫项目需要一定的组织作为政策实施的载体。组织作为产业扶贫的外在客体,为其实施和发生提供了场域,在产业扶贫“落地”的过程中,地方基层政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责任分工来说,中央政府主要承担投入资金和项目的责任,而具体落实如何分配这些资金,如何打包项目,将这些资源实际配置到基层是地方政府的责任(梁晨,2015)。因此下文将从三个案例村庄的基层政府出发,基于组织理论的视角与实地调研,从组织环境和组织主体两个方面,探讨产业发展的差异问题以及引起差异的原因。

4.1 组织环境

组织环境对于其内部组织活动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作用,组织环境的差别影响到基层政府扶贫产业实施和发展。在产业扶贫中,组织环境主要表现为村庄所处的社会环境,而社会环境同样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从三个村庄的产业发展现状来看,各自所得到的社会支持程度是不一样的,其中社会支持主要分为正式社会支持和非正式社会支持[4]。正式社会支持则表现为国家政策上的帮助、专项扶贫资金的注入,正式性社会支持对于三个村庄来说是基本相同的。非正式社会支持形式上具有多元性,距离城市较近的乡村得到来自城市的非正式支持较多,反之较缺少,即村庄的自然地理环境差异带来的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因此非正式社会支持对各村产业的影响更加明显,并且这种非正式社会支持集中表现为资源支持,主要体在以下几方面。

4.1.1 市场支持

对于产业扶贫问题,市场是整个产业的核心所在,地处山区的村庄,整体交通不便利,产业成品的运输成本较高,且产业发展以种植业为主,产品本身可储蓄时间短,需要短时间内大量销售。A村地处偏远,产业以发展水果、蔬菜种植为主,市场支持条件并不好,因而该村存在农产品难以销售,产业投入难以收回成本,农户生产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而对于B村来说,与A村发展的是形式类似的种植业,由于该村地处城市近郊,与城市距离较近,市场支持较为良好,该村也在这基础上开设农产品采摘园,以市场为主导,省去交通运输费用,将市场支持优势与产业结合,发展出具有自身特色的采摘园形式。而C社区则具有更加优良的市场支持,处于城市内部,发展第三产业为该社区经济支柱。

4.1.2 劳动力支持

劳动力支持是产业发展必要条件之一,对影响产业转移和产业转型的因素众多,劳动力数量和劳动力技能是其中重要的决定因素[5]。A村由于外出务工者较多,本村劳动力不足,在劳动力支持方面比较不足。B村由于本身具有前期产业扶贫试点工程基础,村内保留并发展一部分劳动力,并且处于城市近郊,劳动力成本有所减少,为该村产业发展提供较为充足的劳动力支持。而C社区在劳动力支持方面得到城市支持力度最大,而由于这种充足的劳动力支持以及劳动力技能上的多样化,为C社区提供了多方向发展的条件。

4.1.3 资金支持

资金支持属于产业发展的关键点,是产业扶贫顺利发展的保障,在产业开始发展之时,国家投入一定的资金,作为产业发展基金。但仅靠国家投入基金,资金量是不足的,需要外部资金的继续注入。A村由于地处偏远,经济积累薄弱,在只有国家产业扶贫基金的注入下,难以维持产业长远稳定的发展,由此A村的产业发展长期存在资金不足、发展缺乏动力等问题。而B村与C社区由于距离城市比较近,本身的经济基础比较好,在引进社会资金注入的方面比较方便,为产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避免了产业发展由于资金不足而导致的后续停滞的问题。

4.2 组织主体

组织主体作为组织活动中的主要参与者,在组织所提供的场域内,根据自身所处的和自身拥有的资源相关活动[6]。在产业扶贫过程中,所涉及的主体有:基层扶贫工作人员、贫困户、村委会、上层政府和其他社会力量,本文基于对三个村庄的实地调研,将基层扶贫工作人员、村委会和贫困户作为组织的主体进行探究。

基层扶贫工作人员,包括第一书记、驻村干部、帮扶责任人、村委会四部分,在产业扶贫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基层扶贫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落实上层政府的指导意见和政策方针,帮助贫困户脱贫,是产业脱贫政策的“实施者”;村委会作为村庄的直接管理者,在扶贫过程中,充当“协助者”,协助基层扶贫工作人员开展相关扶贫工作;而贫困户作为相对较弱的力量,是整个过程的“接受者”。基层扶贫工作人员和村委会在具体的基层扶贫过程中,充当实际的“领导者”和“工作者”的角色,在而贫困户虽然也是主体之一,却因为本身较为弱势的存在,实际上处于被动接受的局面。

在对三个村庄的调研过程中,本文发现基层扶贫工作人员,尤其是作为总领该村庄的扶贫工作的第一书记,所拥有的资源对于该村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这种资源包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个人本身的能力[7]。而村委会和基层扶贫工作人员所拥有的各类资本都可能转换成经济资本,影响该村的扶贫产业发展。以B村为例,该村的第一书记为该市农业领域高级技术人才,利用自己本身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为该村农业发展提供相关技术支持,在提升该村市场农业产量的同时提升了质量,抢占市场,减少农产品滞销的可能。而同样以发展种植业为主的A村,由于基层扶贫官员并不具备这方面的文化资本,无法详细的提高技术支持,发挥的作用比较有限。另一方面基层扶贫人员策略的选择对于该村产业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与第一书记类似的领导层面,对于一个村庄的产业发展具有较大的决策权。A村与B村同作为乡村地带,老人、妇女和儿童留守较多。由此B村充分利用了闲置的人力资源和山上的林木资源,开设藤编加工厂,本村的老人和妇女得以在农闲的时候发展副业,补贴家用。充分利用了本村空闲的劳动力,提高村民收入,打响了本村特色产业,调整了村庄内部产业发展结构。而同一情形的A村,仅仅发展了种植业和畜牧业,并且由于该村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较差,产业发展并不顺利。

5 结语与讨论

本文主要探讨在精准扶贫背景下产业扶贫在基层地方的实施现状,以及影响产业扶贫结果的因素,基于城市辐射理论,对三个案例村庄进行实地探究,发现三个不同村庄产业扶贫的过程、选择的路径、成果存在不同,以三个村庄发展产业的不同类型归纳不同路径,进而对于三个村庄的路径差异进行分析。立足组织制度理论,分析影响产业发展的因素,主要从组织环境与组织主体两个方面进行。组织环境影响村庄所能享受的社会支持,包括市场支持、劳动力支持与资金支持。而在组织主体层面,组织主体自身的资源与决策力的不同则会对产业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由此,发挥组织主体自身的资源与决策力,结合外界的社会支持,则更有利于发展符合自身的产业。

本文所讨论的组织环境与组织主体的因素,对于产业扶贫来说仅是影响因素中较小的两部分,产业扶贫经过多年的发展,大多进入调整升级、优化产业结构的阶段,其中的影响因素也在不断变化,其余更多影响因素有待今后更深入地分析加以补充。

猜你喜欢
劳动力村庄社区
社区大作战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我的小村庄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村庄,你好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影像社区
村庄在哪里
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