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中“不”字的特殊作用

2019-07-25 04:49张亮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2019年22期
关键词:不平千里马伯乐

张亮

在古代汉语中,“不”表示一般的否定,与现代汉语的用法一致。韩愈的《马说》,全文仅100余字,“不”字就出现了11次。这些“不”字难道只表示简单的否定吗?它们有没有特殊的作用呢?

1.传递作者的呼告,抒发作者的愤懑之情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个“不”字表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着决定性作用;暗示能掌控千里马命运的人根本不是伯乐,而是碌碌平庸之辈。这个“不”,流露着作者对伯乐的强烈呼求,对封建社会用人制度的深深不满。

“故雖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这里的“不”斩钉截铁,千里马的“不幸”“不甘”“不情”“不愿”全因伯乐稀缺所致。作者以沉痛之情激荡起读者内心的涟漪,使读者对千里马的遭遇产生同情。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食不果腹,千里马连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都无法满足,它那种天生的高贵感与尊严感丧尽。看到千里马沦落至此,怎能不让人满心悲凉?三个“不”连用,感情越来越激烈,越来越愤懑,越来越不平,难怪作者以反问作结。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这里的“不”字一语道破天机!“食马者”的本职工作就是喂马养马,结果却根本分不清楚千里马与常马的区别,这是多大的讽刺。正是因为食马者的“不”,才导致千里马努力无路,报国无门。作者的满腔怨愤流淌在这个“不”字里,对食马者的痛斥之情溢于言表。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三个“不”一气呵成,构成排比,活画出食马者驱使不得法、喂养不足量、嘶鸣不解意的愚妄与浅陋。暗示了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强烈不满。

“其真不知马也”,作者的不平而鸣,不单单是为自己而鸣,亦是为天下寒士而鸣,为知识分子的理想而鸣,为国家社稷的发展而鸣,因此他才会不遗余力地喊出这声“不”,写下不平而鸣的文字,剖白内心。

2.反复使用,铿锵有力地表达主题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否定语气集中在句子后面);“不以千里称也”(否定语气集中在句首);“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其真不知马也”(否定语气集中在句子前面);“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否定语气集中在句子中间)。

这样看来,文中的否定语气有的在句前、有的在句中、有的在句后,朗读起来,有着强烈的回环反复之势。深谙音律变化的作者知道,读音可以是情感的外化,他这样安排“不”字,就是为了铿锵有力地表达自己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恨之情。

3.前后呼应,结构上深化自己的观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从正面提出问题);“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用9个“不”字写出因食马者的浅薄愚妄而导致千里马被埋没的事实,论证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一观点);“其真不知马也”(得出结论,强调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一观点)。

文章虽短,结构却十分精巧。在论证结构中,引论和结论的意思相近,且处于文章首、尾的位置,这一“前后呼应”的写法,在结构上深化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

迁移训练

1.回忆并背诵刘禹锡的《陋室铭》,回答问题。

作者开篇用了两个“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后文用了两个“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在结构上有何妙处?

2.下面两个句子哪一种说法更好?说说你的理由。

(1)“啊呀啊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圆规一面愤愤地回转身,一面絮絮地说。

(2)“啊呀啊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圆规一面愤愤地回转身,一面絮絮地说。

我认为                                  句好。因为:

猜你喜欢
不平千里马伯乐
抚不平的毛球
伯乐一顾
河里鱼多
Cycling in America
咏费城自由钟
挑剔的千里马
车伯乐
其实你不是千里马
爱跳的“千里马”
“马相伯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