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州窑装饰技法和装烧工艺简述

2019-07-26 10:42江文雯景德镇陶瓷大学
景德镇陶瓷 2019年3期
关键词:器物瓷器技法

/江文雯(景德镇陶瓷大学)

一、洪州窑简介

洪州窑是唐代青瓷名窑之一,其窑址位于江西省丰城市曲江镇罗湖村,沿赣江两岸绵亘达2 0余公里。已发现窑址3 0处,面积40多万平方米,皆坐落于赣江或与赣江相通的清丰河、药湖畔的山坡和丘陵岗埠地带。

洪州窑瓷器质量好,市场竞争力强,盛烧时期销售的地区南到广东、广西,北到郑州、洛阳、西安,东到浙江,西到湖北,至少流经九个省,并传播到了韩国。

二、洪州窑各时期的装饰技法和装烧工艺

东汉晚期是洪州窑初创时期,那时还未完全脱离原始瓷的影响,瓷器种类很少,仅有盘口壶、双唇罐、钵等,并以罐为主。当时的装饰技法也很简单,只有印花和划花两种。印花纹样有斜方格纹和麻布纹;划花纹样有弦纹和水波纹。这一时期没有多少窑具,只有支座,多为筒形束腰状。由于窑具简陋,装烧方法也很简单:将支座垂直水平置于窑床,然后把器物的坯件放在支座上。有的也可能不用支座,直接放在窑床上焙烧。

西晋时期洪州窑的瓷器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产品种类增多,装饰工艺也有了明显进步,出现了贴花和褐色点彩的技法。这种新出现的褐色点彩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多种器型中。装烧方法更为复杂,除了支座垫烧、素坯裸烧外还出现了新的叠烧法。即将小型饮食器叠置装烧,每摞一般为4~5件,每件以间隔具隔开,放在支座上。叠烧法的采用可以充分利用窑内空间,增加装烧量,提高产量。

东晋时期洪州窑的瓷器生产进入兴盛时期,产品种类增多,出现了碗、耳杯、托杯、分隔盒、盏盘、博山炉和名器灶等器型。装饰工艺也产生了一些变化。前两期流行的印花、贴花技法不 见了,划花、褐色点彩技法继续发展。使用很久的麻布纹、水波纹、铺首纹消失,菊瓣纹出现,装饰风格以褐色点彩为主体。

东晋时期是洪州窑装烧工艺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创造发明了匣钵。洪州窑遗址出土的匣钵是至今为止发现的全国使用匣钵装烧瓷器的最早资料之一。匣钵是一种装烧瓷器的窑具,以耐火土制成。将瓷器放在匣钵内装烧,可以避免窑顶落砂对釉面的污染和烟、火直接接触坯件,使坯件受热均匀,釉面光莹,可保证和提高产品的质量。匣钵耐高温,胎体结实,承重能力强,层层叠摞不易倒塌,可提高产量。由于发明了匣钵,后期支座数量明显减少,间隔具数量颇多。东晋时期匣钵形制才刚刚起步,还有很多不合理之处:有的承重力差;有的腹深口小,装取不方便;有的壁上气孔大而多,不利于保护坯件等。新窑具的出现也带来了新的装烧方法,这一时期是洪州窑装烧工艺的摸索和发展时期,原有的和新创的装烧工艺并存,十分复杂,有支座支烧、罐套烧、匣钵装烧、罐套烧和匣钵结合装烧、对口烧等。在后期对提高瓷器产量和质量有重要作用的匣钵装烧方法在此时使用并不普遍,还没有显出优势。

这一时期还有一种钵和鸡首壶叠烧的方法:将5或6件体形较大的钵重叠在一起,最上面的一件内置鸡首壶,钵之间、钵与壶之间放置间隔具(如图)。

南朝时期洪州窑的瓷器生产进入了兴盛时期,产品种类繁多,装饰工艺也发生了较大变化。褐色点彩、划花技法继续使用,虽然划花技法比较多见,褐色点彩到后期却基本消失。新增了刻花、剔刻花的技法。由于南朝时期佛教艺术的影响,瓷器上出现了莲瓣纹和莲花纹,并逐渐成为主流纹饰,菊瓣纹和叶脉纹也在这时期继续使用。装烧工艺平稳发展并趋于成熟,匣钵的形制较为统一,克服了前期形制上的不合理因素。装烧方法逐渐规范化,之前复杂多样的装烧时期已经结束,主要留下罐套烧、匣钵装烧法、罐套烧和匣钵结合烧法和单件裸烧法。由于匣钵的较多使用,罐套烧只用于烧造口径较大的盘。为了适应匣钵装烧法,出现了耐火土制作的柱形和钉形间隔具,环形三足状的基本消失,圆形锯齿状的急剧减少,环形大为流行且普遍变薄。有的匣钵使用一钵一器,这样烧造成本较高,多为刻划菊瓣纹、莲瓣纹的碗和杯,是本时期洪州窑瓷器中的精品。还有一种是一钵多器,即在一个匣钵内套装5-6件同类型不同尺寸的器物。罐套烧和匣钵结合装烧的方法在这一时期还比较多见,尤其用于杯或盏。

隋代洪州窑瓷业持续发展,这一时期流行高足盘、高足杯、粉盒等器物。器物造型简洁,注重实用。装饰工艺也有了重大调整,除了褐色点彩和刻剔花技法消失,划花、刻花技法继续使用,还新出现了戳式模印花的新技法。莲瓣纹、菊瓣纹、弦纹仍是比较常见的样式,只是制作较前一期有所简化,莲花纹则改用了戳印花技法。装烧方法则更加简化,只留下匣钵装烧法和单件裸烧法。这一时期的窑具更加简单规范,间隔具仅有较薄的环形间隔具,匣钵较南朝时期更小,胎体也更薄。匣钵装烧法成为主流,并开始尝试装烧一些体型较小的四系罐。虽然装烧方法力求简单、方便、实用,但是一个匣钵内的器物与器物之间由于没有间隔具,经常相互粘连。

唐代初期是洪州窑新的发展时期,深腹圈足大孟和各式各样的杯子成为当时的流行产品。洪州窑开始追求釉的装饰效果,印有花纹的器物数量逐渐下降,装饰技法较前期并没有多大改变,多以戳印花技法为主。划花纹样中莲瓣纹消失,出现了放射状波纹;戳印花的纹样中不见了松枝纹、枝叶纹、叶片纹等,流行重圈纹。初唐时期洪州窑的装烧方法更加简化,几乎所有的器物都放在匣钵内装烧,为了使大器型也能放进匣钵,改小了如盘口壶、双唇罐、罐的尺寸,主要是为了提高釉的质量和扩大装烧量。这一时期的匣钵形制变得多样化,这也表明装烧工艺处于调整时期,匣钵形制还不能完全适合于装烧的需要,窑工们还在进一步摸索、改进。

中唐时期是洪州窑盛烧期的最后阶段,这一时期产品种类依然丰富,杯子的样式很多而且质量也高。由于过度追求釉的装饰效果,这一时期器物的装饰技法和内容急剧减少,常见的仅有划花技法,纹样也只有弦纹。中唐时期洪州窑的装烧工艺仍然在调整阶段,环形间隔具变得更薄,制作也更草率。匣钵的形制只留下桶形这一种,比上一期的尺寸更大,装烧方法也是几乎所有器物都放在匣钵中装烧。与前期不同的是这一时期已经没有一钵一器的放置方法了,均为一个匣钵内装烧多件器物。一钵多器的放置方法除了叠烧以外还多了平放,这种放置方法都是用来烧制杯子。

晚唐五代是洪州窑瓷器生产逐渐衰弱的时期,器物种类减少,器型以普通的日常用器为主。由于釉面不够莹润,同时期的越窑、长沙窑的传统装饰工艺兴盛,洪州窑又恢复了戳式模印花技法,纹样也有所增加,然而缺乏新意和活力。此时,洪州窑废弃了之前已经掌握的间隔具和匣钵,改创了一种新的窑具——支柱。由于窑具发生了变化,装烧方法也有了重大改变。从匣钵装烧改成了支柱叠烧法。将尺寸相同的同种器型分类叠置,或朝上放在支柱上,或朝下扣在支柱上。虽然这种装烧方法装取简便,可同批量生产器物,但是由于是裸烧,不能完全保证釉的质量,总体来看是装烧工艺衰退的表现。这种新的装烧方式在尽可能的减少生产成本,但是做出来的瓷器质量却更加低下,市场占有率低。为了降低成本制作了更多粗糙的瓷器,随后不断陷入恶性循环,最终整个瓷业衰弱,停止生产。

自东汉晚期烧制成熟瓷器开始,洪州窑的装饰技法和装烧工艺就一直在有序的发展、变化。洪州窑的装饰工艺在隋代达到顶峰,而它于东晋后期创造发明的匣钵及匣钵装烧工艺遥遥领先于其他瓷窑。但在后期可能与制瓷原料的消耗有关,洪州窑不得不改用新的装烧技术,不仅抛弃了匣钵装烧工艺,还放弃使用了二百多年的施化妆土工艺。这种制作工艺的倒退使得瓷器的器物种类减少,产量降低,釉缺乏光泽,器物没有以前精美,这场失败的工艺改革让洪州窑这一影响力极大的名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遗憾退场。但不论如何,洪州窑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及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

猜你喜欢
器物瓷器技法
2010年新郑市郭店镇工业园区墓葬出土器物
听古器物讲“孝文化”
恣意浪漫的楚国器物
瓷器中的文人雅趣
中国画技法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洛阳伊洛路初唐墓C7M4597出土器物
作品一
例析三角恒等变换的三种技法
精通拍摄技法
2008年至2016年4月罐类瓷器成交TOP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