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教得好”向“学得好”转变的教学改革背景下的教学方法探讨

2019-07-30 10:10王月梅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28期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能力培养教学改革

王月梅

摘要: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实现从灌输知识向培养能力、从教师“教得好”向学生“学得好”转变的重大变革。然而,对于实现此目标所需的教育方法和经验尚有所欠缺。对于不同的学科,甚至同一学科不同的课程,所适用的具体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该文以工科教学中的某一科目为例,探讨在这一教学改革背景下的教学方法的实施。该教学方法通过工程实践与课堂教学的紧密结合,实现了提高学生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度以及培养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工科教育;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中心;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8-0146-03

一、背景

现代社会发展迅速,知识的更新换代非常快,社会中不断出现的新鲜事物和需求要求人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技能,因此,学习将贯穿人的整个职业生涯,而这就使得提高学习能力及综合素质比单纯地掌握知识技能更为重要。在这种背景下,要顺应社会的发展,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式正在改变传統的知识灌输的教学方式,而转向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一直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也在不断推进。2013年,我国参加了《华盛顿协议》,明确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导向教育引导我国工程教育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2018年年初,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1],这是我国第一个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其研制过程紧紧把握《华盛顿协议》的先进理念:突出学生中心,突出产业导向,突出持续改进,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创新形式,改革教法,强化实践,推动本科教学从“教得好”向“学得好”转变,这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2018年6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的征求意见稿,即“新时代高教40条”[2],以及“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配套文件,提出了人才培养的具体举措。这也意味着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从理念向具体行动落实进一步推进。

这一系列的改革举措意味着大学教育模式正由“教得好”向“学得好”转变。大学的目的不在于“教”,而在于让每一位同学以最有效的方式“学”到东西。大学的角色从提供教学转向为学生自主发现和建构学问创造环境,使学生成为能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学者[3]。

这一目标的落实,需要政府宏观层面、高校中观层面和教师教学微观层面的共同努力。笔者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想谈一下基于上述教改思想的教学方法实践。对于不同的学科,甚至同一学科的不同科目,所适合的教学方法可能会有所不同。笔者目前从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本科的教学工作,因此以在教学方法介绍中所从事的一门专业课程为例,谈一下由“教得好”向“学得好”转变的教学改革思路下的具体的教学想法和做法。以期与同行交流探讨。

(一)传统工科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往往对课程学习提不起兴趣。很多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学业上放松,对课程学习提不起精神。还有些学生认为只要通过期末考试就可以,而大学很多课程的考试在最后关头努力一下就可以通过。而兴趣是取得良好学习成果的前提,一定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否则教师付出再多的努力也是徒劳。

2.学生缺乏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工科的工程实践性强,而传统的大学教育造成大学生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只是纯粹地接受书面知识,这导致了学生很难真正理解所学知识的含义。对于大多学生而言,专业术语只不过是一个文字表达方式,专业物理量的值也只是一个数字。与此同时,课堂上老师讲授的内容无法形成有效的刺激信号进入学生脑海,很多学生只能到临近考试的时候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完全无法将所学知识与工程实践联系起来,工程素养很难形成。尽管部分课程会在课程学习结束后开展课程设计,但由于学生未对知识有效吸收,加上课程安排的时间一般较短,因此很难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充分融合。

3.学生的综合素质训练严重缺乏。传统教学的课程学习,往往是教师孤立地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学习,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而且对于大多数普通高校而言,无论是教师讲授还是学生学习,更多关注的是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而不重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学生学习的心理过程以记忆和重现的被动式学习为主,缺少分析讨论、综合概括、质疑发现等主动式的学习训练环节,缺乏灵活运用书本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训练环节[4]。对于教师而言,由于教学任务重、课时量有限、班级人数多等多种原因,其往往试图在尽量短的时间里将知识尽可能多地传授给学生,缺少与学生的深层互动,教师的教学活动沦为重复体力劳动[5]。

不仅如此,单纯讲授使得学生知识掌握的效果并不理想,而是在讨论、实践、知识即时运用这种学习方式下的学习效果更好。基于讲授的方式,学习的保持率只有5%,而基于讨论组和实践练习的保持率分别为50%和75%,而向他人讲授、即时应用的保持率为90%[5]。

二、基于“学得好”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

(一)让学生明白所学课程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现“学得好”的前提是学生对课程具有学习兴趣。大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提高其学习积极性不能通过说教,而应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力。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如下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教学中不局限于课本里的内容,而是加入一些相关背景的介绍和前沿领域的扩展,通过这种“不经意地流露”,让学生对所学课程感兴趣。以《燃气输配》课程为例,在开课之初介绍燃气种类时,结合我国目前的环境问题介绍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在减轻大气污染、缓解环境危机方面的优势,从而使同学们理解天然气的优越性并引起学习的兴趣。另外,在介绍天然气的用途时,除常规应用外,向学生讲解近年来备受国家重视的分布式能源(冷、热、电三联供技术)。让学生明白,通过我们的专业技术,可以利用天然气做非常有益社会发展的事情。通过这些内容的讲解,在课程最初阶段就吸引了学生的兴趣。教学活动结束后和学生交流,有不少学生提出对燃气方向非常感兴趣,希望以后能够考取燃气方向的研究生,或者从事与燃气相关的工作。

2.注重讲解所学知识在实际工程的应用,使学生理解“学为何用”。在开展课程教学时,介绍本门课程在实际工程中是如何应用的。比如在《燃气输配》课程中的“城镇燃气需求量”的计算这个章节,通过与实际结合来讲解燃气需用量计算公式各项的意义,使得抽象公式与实际工程联系起来。在“城镇燃气输配管网”这两个章节,结合燃气管网设计的工程实例来讲解知识点,避免了对城镇燃气管网布线规则难以理解和枯燥乏味的问题。通过上述努力,也让学生理解了所学知识如何应用,避免学生由于不知“学为何用”而产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

(二)将课程实践与课堂教学结合,两者同步进行

大学教学方式由“教得好”向“学得好”转变,即由“传授模式”向“学习模式”转变。在“传授模式”下,大学教师通过讲课来传播知识,是知识的权威。而在“学习模式”下,教师只是学习环境的设计者,他们研究和应用最好的方法来促进学生学习和成功[6]。因此,教师要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知识与能力素养的关系、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关系。要强化学,弱化教;强化能力和素养,弱化知识;强化课外活动,弱化课堂教学[7]。

对于工程实践性比较强的专业课,教学中可采用课程实践与课堂教学结合的方法。现以《燃气输配》(教材:段常贵《燃气输配》第五版)课程为例介绍具体的教学方法。

基于“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首先要确定课程学习的目标。该课程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是掌握“城镇燃气输配管网”的基本设计知识,具备城镇燃气管网工程设计的相关能力。现以这个学习目标为例,介绍实现这一目标的课堂教学与课程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的具体操作过程。

1.确定整体教学策略。在教学中,通过课程设计方式开展工程实践,并且将开展课程设计与课堂学习同步进行。基于学习目标,将课程设计主题定为“某小区燃气管网的工程设计”,包括燃气输配系统设计和室内燃气管道设计。整个学习内容作为一个主题,学习周期为10周。将班级的学生分组,每4位学生左右为一组,全班共分为9组。每组学生分工协作完成一个课程设计项目。过程中要求每组内部协调分工并记录好每位同学的工作内容。共确定2—3个不同的题目供不同组选择,这样可以避免各组题目完全相同而借鉴过多,同时也可以让做相同题目的小组将成果进行对比,达到互相学习、互相启发的效果。另外,课程设计题目难易度和工作量适中,能在学习周期内完成。鉴于学生对于分数比较关心,可以考虑将课程设计的成绩作为平时成绩,并且其在期末总成绩中的比例为50%。

2.确定课堂教学方案。根据总体教学策略,确定课堂教学的具体方案。以与“城镇燃气管网设计”密切相关的章节(第二章“城镇燃气需用量与供需平衡”,第四章“城镇燃气管网系统”和第六章“燃气管网的水力计算”)为重点讲授内容,课堂讲授与课程设计同步进行。根据需要确定其他章节的学习时间和方式。具体包括:(1)首先完成第一章“燃气性质”的学习。(2)为了第二章和第四章的内容连续而不被打断,把第三章“燃气的长距离输送系统”放在第二章之前来学习。(3)把第五章“燃气管道及其附属设备”、第八章“燃气的压力调节与计量”、第九章“燃气的压送”、第十章“燃气的储存”在课程设计需要用到的时候通过学生自主查阅资料和必要时讲解的方式来学习。(4)将第七章“燃气管网的水力工况”放在课程设计及上述章节学完之后再学习,以使学生了解设计完成的燃气管网系统的运行调节方式。

3.制订详细的教学计划。在课堂学习第一节课布置课程设计的题目。同时,通过一些工程案例让学生对“燃气输配系统设计具体是做什么的”有一个总体的印象,跟学生分组讲解项目的详细情况,我们需要做的具体工作是什么以及总体步骤。同时,将所需参考资料发给学生。同时制订教学计划表,在教学计划中组织好课程设计与课堂教学之间的互动关系,让课堂讲解的内容与毕业设计进度协调一致,将教学计划表发给学生,让学生依据计划表主动思考,组内同学讨论后续的具体工作开展。

4.学生开展毕业设计,同时进行课堂学习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课堂讲解总体按照章节内容,但不拘泥于课本知识,结合课程设计和工程案例講解相关知识。同时,学生带着毕业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听课,并在课下自主查阅书籍和规范资料,从而自己寻找答案。对于未解决的问题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提问和讨论。对于共性的问题,组织专门的课堂讲解和讨论课进行充分讨论。每组学生通过presentation和图纸呈现等形式汇报各自的设计进展以及遇到的问题,并在老师的建议下确定下一步的工作方向。

5.学生总结学习心得,教师点评课程设计成果。毕业设计完成阶段,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对设计的关键问题和主要内容进行总结提炼,并以presentation的方式介绍自己的设计内容。设计题目相同的小组连续汇报,便于互相对比。同时,教师对课程设计的成果进行点评,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对整个过程的收获和不足进行总结。最后,教师对每组的设计成果进行打分。

三、基于学生“学得好”的教学方法的积极作用

1.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通过将课堂教学与工程实践充分结合,使得学生了解了所学知识的“用武之地”,产生了学习动力。并且,大学生对于知识应用于实践非常感兴趣,实际动手解决问题激发了他们内在的兴趣,也可以使他们获得成就感。两者互相促进,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加深了学生对实际工程的感知以及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深度。学生和教师一起讨论设计方案等问题,并且在课堂教学与课程设计之间互动的过程中将书面知识与工程实践结合,在这个思辨的过程中增强了对工程实际的感知,加深了对工程问题的理解。

3.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虽然在设置课程目标时并未刻意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作为目标,但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采用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参与教学活动中自然而然得到培养。

由于这个学习过程需要学生课下查阅相关的书籍资料和规范等,因此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工作能力,同时在课程设计的方案设计和方案比选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复杂问题中抓住重点的能力。由于课程设计采用分组的方式,各组内的同学之间分工合作,讨论方案等,这个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以及沟通协调能力。同时,由于课程中需要多次的presentation等形式的进展汇报,这个过程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等多方面的素质。

四、结语

由“教得好”向“学得好”转变的教育理念要求教育工作者对教学方法持续改进,这在国内当前的高等教育形式下已经被逐渐接受。而这毕竟是对教育理念的变革,其真正落实到高等教育的实践中需要政府相关教育部门、高校和教师一起配合努力。作为高校教师,应该顺应教育发展的趋势,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同时教师新的教学方法也需要所在高校或政策上给予一定支持和自由度,以利于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S].201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Z].2018.

[3]周光礼,黄容霞.教学改革如何制度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特区在中国的兴起[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5):47-56.

[4]余文森.关于教学改革的原点思考[J].全球教育展望,2015,44(5):3-13.

[5]陆昉.推进课程共享与教学改革 全面提升大学教学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14,(1):8-10,7.

猜你喜欢
以学生为中心能力培养教学改革
辨析判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标准应是教学质量
“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下的大学图书馆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