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沿海与腹地城市产业布局及融合发展研究*

2019-08-01 01:53陈文泽李广培
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9年7期
关键词:腹地产业结构福建

□ 陈文泽,李广培

(福州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6)

1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进程加快,长珠三角洲,环渤海借助其区位优势、国家优惠政策倾斜,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程度最高的地区。东南沿海最早开放的几个地区中,福建凭借其地理优势,经济发展迅速,但区域发展不平衡制约了福建的进一步发展。自1980年以来,福建省重视沿海和内地的协调发展,提出福建西南部,福建东北部,福建-江西合作区的协作发展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沿海和内陆城市发展的过度失衡,但收效甚微。

近年来,许多学者对福建区域产业发展问题给予了研究。陈培阳,朱喜钢(2011)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得出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自相关程度呈不断强化的发展趋势[1];张菊伟,李碧珍(2012)采用改进后的产业结构协调指数分析了福莆宁三市同城化的经济效应,认为福莆宁应加强地区之间的交流,最终实现产业融合和特色互补,促进同城化发展[2];叶李伟(2012)利用投入产出方法,通过分析产业关联度的动态演变趋势,明确了后金融危机时期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结构优化的基本方向[3];李桢,刘名远(2013)研究表明,产业价值链模块化融合、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产业与城市融合构成城市群产业融合的核心内容,而不断增强地区经济利益依存强度,建立健全产业融合发展的支撑体系,努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建立区域性产业经济利益分享与补偿机制等,是实现区域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对策[4];徐淑云,林寿富,陈伟雄(2014)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推动福建沿海城市群发展的政策建议[5]。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针对福建省各大行业的宏观层面的产业发展对策,在具体行业、具体地区更加细致层面上的产业间的融合发展的研究还有待补充,本文通过对福建产业的投入-产出的分析方法,剖析福建沿海与腹地城市产业发展现状与差距,进而为优化产业布局,推进融合,对全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所谓产业融合发展,它指的是一种经济现象,最早源于数字技术的出现而导致的信息行业之间的相互交叉。20世纪70年代的光缆、无线通讯、宇宙卫星的利用和普及和信息处理技术的革新及迅速发展,推动了通讯、邮政、广播、报刊等传媒间的相互融合,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初见端倪。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可以突破产业间的条块分割,加强产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减少产业间的进入壁垒,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生产率和竞争力,最终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产业融合是社会生产力进步和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必然趋势。投入产出分析法是研究国民经济各部门间平衡关系所使用的方法。从一般均衡的假定出发,把各部门的产品量的依存关系表现为方程组。再依据统计材料,制成一种矩阵形或棋盘形的平衡表,表现国民经济各部门产品的供给和需求相平衡的全貌;并由此求得每一部门的产品总量与它生产这个总量所需其他部门的产品量的比例(称“技术系数”),从而确定上述方程组中的有关参数值。从含有这些参数值的方程组,推断某一部门产销情况的变化对其他部门的影响,计算为满足社会上一定的“最终消费”(即个人及政府消费、投资和输出)所需生产的各种产品总量,并预测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景。

2 福建沿海与腹地城市产业空间分布

2.1 福建沿海城市产业发展现状

福建沿海城市包括厦门、漳州、泉州、福州、莆田和宁德6个地区,面积5.48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4.48%;人口2680.0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75.72%。福建沿海已形成了福厦为中心城市的区域经济发展态势,形成了厦漳泉、福莆宁两个城市群经济。

2.1.1 厦漳泉产业发展现状

厦漳泉是福建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本世纪以来,厦漳泉经济稳步上升,三地GDP由2000年的2024.2亿元上升到2015年的12371.09亿元。厦漳泉经济增速同全省经济增速的相关系数达0.7以上,足见该区域对福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厦漳泉经济发展失衡现象尤为突出:泉州经济实力最强,2015年泉州GDP规模为6137.71亿元,占地区总值的49.61%;厦门其次,GDP为3466.03亿元;漳州居于落后,GDP为2767.35亿元。三地产业发展呈现明显梯度差异,泉州具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发达的民营经济,港口商贸繁荣,产业集群优势明显;厦门在资金,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及服务业方面有比较优势;漳州生态环境优越,工业比重虽大但其效益比厦门和泉州低。

厦漳泉整体以第二产业为主,但产业结构优化程度存在明显地区差别。如表1所示,泉州第二产业比重高达59.95%;厦门和漳州第二产业比重虽然没有泉州那么高,但占比仍然较大,分别为43.60%和48.54%。2008年厦门产业结构实现了“二三一”格局向“三二一”的演变,产业结构优化程度高于泉州和漳州。而泉州、漳州还是以第二产业为主且占比水平较高。

表1 2015年厦漳泉产业结构情况 单位%

数据来源:根据2016年福建省统计年鉴原始数据计算整理所得

2.1.2 福莆宁产业发展现状

数据显示,2015年福莆宁三地GDP为8761.04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802.9亿元、4158.8亿元、3799.34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演变为9.16:47.46:43.37。如表2所示,福州已步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形态;莆田和宁德仍靠第二产业拉动,且宁德第一产业比重过大,使得福莆宁整体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占比偏大。福莆宁经济发展差距明显,经济总量角度来看,福州经济总量远超莆田和宁德的经济总量之和。福莆宁产业发展以第二产业为主。

表2 2015年福莆宁产业结构情况 单位%

数据来源:根据2016年福建省统计年鉴原始数据计算整理所得

2.2 福建腹地城市产业发展现状

福建腹地城市包括龙岩、三明和南平3个地区,总面积6.84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55.52%;人口859.5万人,占全省人口的24.28%。

2.2.1 龙岩市产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龙岩市经济发展迅速,三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数据显示,龙岩第一产业增加值从1979年的2.64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200.62亿元,年均增长率为6.08%;第二产业增加值从1979年的1.91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914.82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4.03%;第三产业增加值从1979年的1.24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623.05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3.70%。可以看出,第二、三产业发展相对较快,第一产业发展相对较慢。

产业结构方面,三大产业所占的比重从1979年的45.69:33.00:21.41演变为2015年的11.54:52.62:35.84,第一产业的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稳步上升,合乎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如图1所示,龙岩第二产业占比高达52.62%,说明龙岩市主要以第二产业为主,但其第一产业的占比超过10%,还有较大优化空间。

图1 2015年龙岩市三大产业结构占比

数据来源:龙岩市2016年统计年鉴

2.2.2 三明市产业发展现状

2015年三明GDP为1713.05亿元。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52.08亿元、875.16亿元、585.80亿元,增长比例分别为3.7%、8.7%、10.2%。三次产业结构由1979年的31∶53∶16变为2015年的14.7∶51.1∶34.2。如图2所示,1979-2015年期间,三明产业结构发生显著性变化,第一产业比重下降超过了一半,但仍然还超过10%,为14.70%;第二产业没有明显变化;第三产业比重得到较大幅度提升.可知改革开放以来,三明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但第一产业占比过重的问题仍然突出,产业结构升级压力很大。

图2 三明市产业结构演变情况(1979-2015)

数据来源:三明市2016年统计年鉴

2.2.3 南平市产业发展现状

2015年南平GDP为1339.5亿元。三大产业结构演变为21.59:43.16:35.25,呈现“二三一”的结构。可以看出,南平第一产业占比过重,超过20%,显然第二、三产业发展严重不足。由图3可知,南平三大产业结构优化程度很低且低于三明市,产业结构升级刻不容缓。

图3 2015年南平市三大产业结构

数据来源:南平市2016年统计年鉴

3 福建产业区域融合技术关联实证分析

3.1 产业投入产出模型及相关统计指标

3.1.1 产业关联投入-产出模型

根据投入产出表,按行业平衡关系构建产业投入产出模型,其数学方程组表达式如下:

3.1.2 产业关联统计指标

①产业中间需求率和中间投入率。

某产业的中间需求率,是指各产业对某产业产品的中间需求之和,与整个国民经济对该部门产品的总需求之比;某产业中间投入率是指该产业部门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生产过程中的中间投入与总投入之比[7]。测度公式如下:

②产业感应度系数与影响力系数。

感应度系数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每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某一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也就是需要该部门为其他部门生产而提供的产出量;影响力系数是指国民经济某一个产品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产品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8]。计算公式分别如下:

i,j=1,2,……,n

式中,Ri表示i产业受其它产业影响的感应度系数,Ej表示j产业对其它产业产生波及影响的影响力系数,Cij是I-A里昂惕夫矩阵逆矩阵(I-A)-1的第i和第j的元素。通过这两个统计指标可以分析行业的影响力和受影响力程度,以及遴选地区战略地位产业。

3.2 实证测度结果

基于数据可获得性,在不影响研究结果的情况下,选取福建2012年投入产出表数据,借助MATLAB软件测度出福建分行业中间投入率、中间需求率、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1。测度结果如下:

表3 福建产业结构关联测度结果

资料来源:福建省投入产出表(2012年)

3.3 测度结果分析

3.3.1 福建四大产业群及行业类型

根据表3测度结果,基于中间需求率和中间投入率两大测度指标,将福建省所有产业划分为四大产业群:最终需求型产业、中间产品型产业、最终需求型基础产业、中间产品型基础产业2,详见表4。

表4 福建产业群类型、特征及行业构成

3.3.2 福建战略性产业遴选

测度结果如表5所示,中间产品型产业受其它产业的影响较大,感应度系数高。其中,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金融、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批发和零售、食品和烟草、农林牧渔产品和服务、造纸印刷和文教体育用品感应度高,其中化学产品制造业感应度最高,这些行业感应度系数均超过了1.5,更容易受其他产业发展的影响。

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服务、交通运输设备、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纺织品、电气机械和器材、专用设备、废品废料、通用设备、金属制品等产业的影响力系数超过1.4,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最高,即说明这些产业处于战略地位,对福建经济发展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表5 福建前十大产业的影响力和感应度系数

备注:产业群类型代码,1代表中间产品型产业;2代表最终需求型产业;3代表中间产品型基础产业;4代表最终需求型基础产业

4 福建产业布局优化和融合发展对策建议

在不同的产业领域内,产业融合以不同的方式演进,最终将促成整个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合理化,并构架出融合型的产业新体系。产业融合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高新技术的渗透融合。即高新技术及其相关产业向其它产业渗透、融合,并形成新的产业,如电子网络技术向传统商业、运输业渗透而产生的电子商务、物流业等新型产业。二是产业间的延伸融合。即通过产业间的互补和延伸,实现产业间的融合,往往发生在高科技产业的产业链自然延伸的部分。三是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重组融合主要发生在具有紧密联系的产业或同一产业内部不同行业之间,如第一产业内部的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等子产业之间,可以生物技术融合为基础,通过生物链重新整合,形成生态农业等新型产业形态。

基于当前福建产业空间布局现状、产业技术关联情况及产业融合演进方式,现提出促进福建产业空间布局优化和融合发展的几点对策建议。

4.1 发挥地区禀赋优势,优化沿海和腹地产业价值链

福建九个地市都有其自身发展特点和资源禀赋优势,产业发展需因地制“市”。从前文分析可知,福州第三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目前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将耗能较大、污染较严重、边际生产率较低的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金属制品产业等产业逐步转移到莆田和宁德地区,优化福莆宁区域产业价值链。

厦门已进入“三二一”的产业结构,凭借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及经济条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厦门产业发展的中心任务。具体而言: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融合发展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产业、金融业、现代物流业等第三产业,走高新技术的渗透融合演进方式。漳州有适宜的气候条件,最适合发展农林牧渔产品和服务等特殊农业。漳州还是沿海城市,有天然深水良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产业发展具有独特的优势,增强漳州农林牧渔业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产业之间的技术关联,即推动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实现感应度系数强、影响力系数强的行业之间的“强强融合”,以推动产业链延伸和企业集聚,属于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泉州是全国著名侨乡,民营经济基础好,产业空间布局应根据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的客观要求,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在产业发展方向上,整合提升纺织鞋服、建筑建材、工艺制品、食品饮料、机械制造传统产业,培育壮大石油化工、船舶修造、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以及旅游服务业。显然,厦漳泉地区产业发展存在生产力梯度差异,产业互补性强,所以,必须加强厦漳泉地区产业融合,发挥地区产业优势,推动厦漳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闽南金三角地区产业发展水平。

福建腹地城市第一产业发展基础好,具有生态、劳动力、资源优势。所以,龙岩、三明、南平地区要积极参与沿海制造业的分工,充分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劳动力、土地等比较优势,承接沿海制造配套业,实现与闽南金三角的错位发展,推动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沿海和腹地产业经济技术联系,优化产业价值链空间布局,实现区域整体利益最大化。

4.2 提高地区经济依存度,深化沿海城市和腹地产业合作

区域协作指通过优势互补、共同协作、互利双赢的方式,在不同地区实现经济、社会及文化等领域协调的发展过程[9]。南平、三明、龙岩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较为充足与廉价的劳动是是腹地的优势,此外腹地的第一产业的比重相对较大;沿海地区的福莆宁、厦漳泉的资金可以到腹地寻找项目,腹地多余的劳动力亦可满足沿海地区发展的需要;沿海地区亦可把较低端的产业转移到腹地,为进一步产业结构升级腾出空间。这些合作对于沿海和腹地都是互利双赢的。显然,福建沿海与腹地城市产业发展具有很好的合作基础,通过提高地区经济依存度可以加快福建沿海与腹地城市的区域融合发展。

企业是产业发展的微观基础,要实现产业空间布局优化和区域资源有效配置,就要加快区域企业协作,如建立企业联盟或兼并重组[10]。紧密围绕福建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要求,大力支持优势企业跨区域跨行业合作,推动企业进入腹地产业园区。内陆山区受环境、交通、人才、资金、技等因素影响,产业发展基础相对薄弱,应结合山区发展的具体实际,重点发展特色农业及其加工业,搞好资源深度加工开发,积极发展一批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的工业企业,发展山区特色经济;同时主动接受闽东南地区的经济辐射,接收闽东南成熟产业的转移。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山区转移,主要将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服务、交通运输设备、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纺织品、电气机械和器材、专用设备、废品废料、通用设备、金属制品这些影响力力较强的成熟产业迁移至腹地资源型城市,迅速提升腹地产业的第二产业水平。这是深化沿海城市与腹地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效途径。

4.3 制定有效的产业布局政策,提高政府的扶植力度

鉴于各地市中心产业发展现状,福建省产业布局要形成以沿海城镇带为核心,循环延伸和梯度分布的区域产业新格局,促进产业间的合理分工。首先,依托福州和厦门两个中心城市,以发展影响力系数较强的行业为重点刺激周边城市地区,构建两个现代服务业体系。如信息产业方面,完善福厦沿海信息产业国家级基地的建设,壮大福州马尾显示器件、福清显示器、厦门半导体照明、泉州微波通信、莆田液晶显示五个国家级产业园区,形成配套较为完整的信息产业链。纺织服装鞋业方面,重点发展泉州、福州、厦门、莆田纺织鞋服产业链群,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重点产业集群建立质量检测中心和研究开发机构,跟踪世界纺织服装和制鞋发展最新技术,结合内陆良好自然资源,开发高档面料,即沿海先进的纺织技术融合内陆的资源产业优势,实现产业梯度转移和山海协作步伐的加快,以此培植闽西北(龙岩、三明、南平)轻纺产业链群的发展。

福建北部的服务体系主要依靠福州中心城区以及周边发达县市。福州市中心城区发展综合现代服务业。闽南地区服务业体系主要依托厦门、泉州。厦门继续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加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金融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产业;泉州主攻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纺织品、金属制品产业,发挥工业基地的优势。与此同时,福建省的产业布局以及发展模式应该是:莆田、宁德、南平围绕福州,龙岩、三明和漳州围绕泉厦,以此来有效促进各配套产业的发展,形成“以大带小、分工协作”的产业格局。

4.4 增强中心城市引领作用,扩大产业辐射扩散效应

中心城市指在一定区域内中处于重要地位、具有综合功能、起着枢纽作用的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是考察一个城市是否为中心城市的重要指标[11]。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扩散效应即通过和区域的互动作用,实现要素与资源的最优配置,带动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的发展。福建省中心城市有福州、厦门,要提高福厦中心城市经济实力,突出其辐射带动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

福州已基本形成显示器及配件、汽车及配件、纺织等产业集群,增强其作为中心城市的作用,在第二产业方面需以发展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为突破口和着力点,提升产业布局合理性、关联性,将高新技术产业引向高新技术园区,将工业企业引向向工业园区,扩大产业链,形成中小企业聚集的规模效应。第三产业方面,需大力发展现代金融业,完善金融信贷制度,让金融真正为实体产业服务,使社会积累转化为有效投资,提高经济资源配置效率。发挥中心城市的要素资源集聚效应和辐射扩散效应,围绕城市现代服务体系形成合理的结构,辐射周边各地级市。

厦门应着力发展金融业、高新技术产业。在产业链建设方面,既要继续保持计算机、通讯设备、食品与农副产品加工等的发展,同时完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电气机械和器材产业,利用厦漳泉文化同源、交通便捷、产业互补的特点,拓展区域产业融合的深度与广度,增强产业合作[12]。积极引进和培育与本地区技术关联度强、易于融合的大型优秀企业,发挥辐射,示范的主导作用,逐步推动或吸引更多相关的企业集聚,通过集聚效应降低企业成本,增强辐射功能,形成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大中小项目相辅相成、大中型企业聚集发展的产业格局。

5 结束语

福建产业发展落后于其他沿海发达省份,在东南经济带中的作用不显著且福建沿海与腹地城市产业发展也极为不平衡,制约了福建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近些年来,国家非常重视区域协调发展问题,福建也高度重视和解决沿海与腹地区域经济不平稳问题。

为此,为提升福建在东南沿海区域的地区作用,实现沿海与腹地城市产业协调发展,就需要立足当前沿海与腹地城市产业发展基础和产业技术关联现状,充分发挥地区产业比较优势和国家赋予福建的各种政策优势,在提高沿海产业规模的基础上优化沿海与腹地城市的产业分工,加快沿海产业链向腹地城市延伸、加强产业区域合作,实现产业区域融合发展。

猜你喜欢
腹地产业结构福建
中国这十年·福建封
私募股权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十一月 福建党史上的今天
那个梦
税收政策对东营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意义
福建艺术战“疫”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港口经济与腹地经济互动发展综述
基于SWOT分析法的台州港集装箱运输发展策略
厦门港集装箱集疏运系统现状分析及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