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对城镇化发展速度的影响机制研究

2019-08-01 01:14黄蕊姜丽佳周航凯钟虹芳
现代管理科学 2019年7期
关键词:信息通信技术

黄蕊 姜丽佳 周航凯 钟虹芳

摘要:信息技术对城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信息技术具有溢出效应,它的技术、资金和知识等的流动等对人口流动、物流的再组织性、城市发展的空间结构和体系影响深远。文章主要探讨信息技术对城镇化发展速度的影响,选取了我国28个省市2008年~2015年的数据,采用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信息技术对城镇化发展的作用,得出信息技术生产业有利于人口和空间城镇化发展速度的提升,信息技术应用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则能够在经济层面提升城镇化的发展速度的结论。

关键词:信息通信技术;经济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空间城镇化

21世纪以来,我国年均1%的城镇化增长速度令世界惊奇,同时也掀起了研究我国城镇化的热潮。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等的学者们都从所属的学科研究视角解释城镇化的动力机制。我国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扶持信息技术的发展,本文将从信息通信技术的角度,分析其对城镇化发展速度的影响。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

韩自然、刘明宇、芮明杰认为,进入新常态以来,我国现有的传统产业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打破原有的传统产业体系,促进中国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经济的全面深化改革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信息技术正好能满足转型的需要,通过技术手段可以升级产业结构,同时还能减少劳动力的使用,降低企业成本。

蔡躍洲、张钧南分析了信息通信技术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他们认为信息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最直接的影响就是降低了相关应用行业产品的成本,从而降低出售价格。同时,他们还认为信息通信技术作为一门通用目的的技术,通过革新会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生产率进而得到大幅提升。

杨晓维、何昉测算了信息通信技术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表示在核算周期内,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归因于硬件投资。张之光等全面研究了我国的信息技术投资。结果表明从长期看,信息技术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协整关系;短期内,信息技术投资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增长,不存在时滞问题。

Vuijlsteke和Gurrie认为通用技术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对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促进就业,改善经济结构具有重要作用。Ng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专业化、信息技术的网络效应与分工都产生了显著的作用。最为核心的影响因素是在信息基础上产生的分工与演化及其效应。

从上述文献的回顾可以看出,信息技术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的发展,推动经济的运行。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学术界对信息技术的研究层次也有了转变。前期学者大多侧重于信息技术如何促进经济的发展,研究方向较为宏观。在后期,学者注重于信息技术对企业等微观组织的作用,但在信息技术与城镇化的关系上,涉及的研究较少。本文主要从信息技术产业层面入手,研究其对城镇化发展速度的影响机制,测算信息技术对城镇化发展速度的影响程度。

二、 信息技术促进城镇化发展的作用机理

国外的发展经验表明,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城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D.Olners等和S.Graham均强调了信息技术对城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D.Olners强调信息技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而S.Graham则从城市宏观建设的角度,探索信息技术对城镇化的作用。S.Marvin研究得出信息技术对城镇化带来延伸发展、协同进步、替代效应、快速增进等作用。Hazapis等指出未来城市的发展是智慧城市,智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推动。Hanzl通过不同的IT模式实验,得出信息技术可以为公民积极投入城镇规划提供有利的新工具。

新型城镇化的目标包括农业人口市民化、推动城乡一体化、优化城镇化布局和提高可持续发展,而信息技术具有溢出效应,它的技术、资金和知识等的流动,对人口流动、物流的再组织、城市发展的空间结构影响深远。

信息技术促进经济城镇化。信息技术行业形成产业规模和传统行业引入信息技术是促进城镇经济发展的有利途径。信息技术生产业和信息技术应用业的发展壮大是信息产业化的结果。传统的农业、工业等融合信息技术,利用其便利、创新等特性,生产、管理等流程得到了极大的优化,产出也大幅提升。低等级、传统的产业部门借助信息技术转向技术含量更高、附加值更大的现代产业,促进经济进步。

信息技术在促进经济城镇化的同时,也带动了空间城镇化。信息技术促进传统城镇产业升级,改善交通网络,完善城市功能,最终结果是城镇土地规模不断扩大。

信息技术促进人口城镇化。信息技术转变了城镇集聚的动力。城镇不再仅仅依靠由公共基础设施和运输成本的降低带来的集聚力;信息技术作为核心的要素,在城镇资源配置的过程中,促进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也提升了市场的经济效益;传统产业因信息技术的加入焕发出新的生机;同时,电子政务的推广减少了政府的管理成本,提升了公共服务水平;城镇结构得到优化,城镇的容纳能力得到升级。

三、 模型与数据核算

1. 信息技术产业的定义及分类。在参考国内外文献与信息技术行业定义的基础上,把信息技术行业分为两类:一是制造业类的;二是非制造业类的。在此基础上,根据乔根森的理论,制造业类的信息产业分再细为两个部门:信息技术生产部门与信息技术应用部门。第三产业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则属于非制造业类的信息产业。

2. 城镇化发展速度的衡量。首先,要先明确城镇化的含义。城镇化具有几个明显的特点:从产业结构看,二三次产业发展迅速,在城市集聚;从人口看,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农业人口减少,非农人口增加。因此,衡量城市化速度的快慢,一般都采用城镇化率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这个指标。在某一时间段内,城镇化率的变动情况可以反映城镇化发展的速度。但是仅从城镇化率来测算发展速度,不够全面,因此,又引入了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即人口、经济、空间三个维度共7个变量。人口城镇化的目标水平是居民的就业和人口水平的上升,因而选择城镇人口占比、二三产业从业人数占比这三个指标。经济城镇化的指标变量包括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比以及人均GDP。此外,由于空间城镇化的衡量指标比较单一,所以本文主要采用城镇建成区面积占比。收集数据后通过熵值法拟合指标,并把2007年定为基期,再具体核算城镇化发展速度。

3. 数据的选取。本文使用空间面板模型,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验证我国28个省份信息技术行业对城镇化发展速度的影响。在该模型中,采用2008年至2015年我国信息技术行业和各省份城镇化的相关数据,从各省统计年鉴和各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以及国家信息化部網站选取。本信息行业的数据就采用上文分类的IT生产业、IT应用业的产值以及服务业中的软件业务收入表示,用各省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的工业总产值作为研究的数据。

4. 指标说明。关于信息技术指数的筛选及建立,选取了两大维度,7个变量较为具体全面的衡量信息技术对城镇化的影响,如表1所示。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为核心解释变量,另选取了以下控制变量:

(1)基础设施情况。选取的主要指标是公路里程;

(2)对外贸易发展情况。具体变量是每个省的经营单位所在地进出口总额;

(3)政府参与情况。选取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衡量;

(4)教育水平用每十万人中高等教育学校在校生数衡量。

5. 面板模型建立。为了消除异方差和减少共线性,采用自然对数形式,建立以下面板模型。

lnpop=c0+c1lnx1+c2lnx2+c3lnx3+c4lnx4+?着(1)

lneco=c0+c1lnx1+c2lnx2+c3lnx3+c4lnx4+?着(2)

lnland=c0+c1lnx1+c2lnx2+c3lnx3+c4lnx4+?着(3)

其中,pop是所选的各省市的人口城镇化发展速度,eco是经济城镇化发展速度,land是空间城镇化发展速度。X1、X2、X3为核心解释变量,分别是信息技术生产部门产值、信息技术应用部门产值、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经过熵值法合成以及归一化的处理手段得到的标准化数据。X4为控制变量。模型系数c1、c2、c3、c4为偏弹性系数,分别测度Y对X1、X2、X3、X4的产出弹性,说明的是X1、X2、X3、X4每增长1%所带来的被解释变量的增长率。

四、 实证检验

通过面板模型进行实证检验。表2、表3、表4分别为信息技术对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以及空间城镇化发展速度的回归结果,括号内的值为t值,***、**、*分别表示在1%、5%、10%的水平下显著。从统计结果看,信息技术对不同侧重的城镇化发展速度影响各异。

信息技术生产业对人口城镇化的发展速度起着正向的作用,系数均为正。在表2拟合优度较高的模型(4)、模型(6)中,信息技术生产业产值每提高1%,人口城镇化发展速度就会提高0.6%。而信息技术应用部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系数均为负值,表明对人口城镇化的发展速度起着负面的作用。

根据表3的模型(4)、模型(6),信息技术生产业的系数为负值,而信息技术应用部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系数均为正值。在模型(4)中,信息技术应用部门产值每提高1%,经济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就提高7%,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产值每提高1%,经济城镇化的发展速度也提高1%。

空间城镇化的发展速度情况与人口城镇化类似,信息技术生产业的系数为正,而信息技术应用部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系数为负值。模型(6)的回归结果表明,信息技术生产部门产值每提高1%,空间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就提高5%。

五、 结论及政策建议

1. 研究结论。本文理论与数据相结合,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我国28个省市2008年至2015年的数据,通过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了信息技术对不同维度的城镇化发展速度的影响,得出结论如下:

第一,从数据结果看,不同的信息技术产业对我国城镇化发展速度的贡献度不同,差别也比较明显。信息技术生产业对人口城镇化和空间城镇化起推动作用,对经济城镇化发展速度起负面作用,说明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缺乏推动力。这是由于我国的信息技术生产业缺乏核心、高新技术,创新水平仍较为低下,大多数企业依然生产低端消费产品而没有转向生产高端系统集成产品。

第二,信息技术应用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不利于人口城镇化和空间城镇化发展速度的提高,但有利于提升经济城镇化的发展速度。结合实际情况,属于信息技术应用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很大一部分企业是知识密集型,而我国大部分的农村劳动者文化水平不高,专业技能也较为缺乏,难以达到高新技术行业的要求。因此这些产业留在现有商业区能更好利用现有资源发展,因而可以提高经济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同时,信息技术企业的资本密集度提高,逐渐使用资本代替劳动力,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农村人口就业。城市的户籍、医保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

2. 政策建议。

第一,基于信息技术生产业对经济城镇化的负面作用,应继续推进创新发展战略,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提升相关技术企业在信息产业链中所处的地位,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核心技术和产品,集中力量突破关键技术,加强信息技术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升创新能力,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的各项政策,鼓励信息技术产业的创新。

第二,鉴于信息技术服务业的作用,要提高信息服务业支撑服务能力。可对软件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采取优惠政策,实行税收优惠,加强信息技术应用业、软件服务业的推广工作,加快农村的信息化进程。同时,提供配套的就业培训服务从而为农村转移的人口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完善医疗保障体系,改革户籍制度,提高城镇承载人口能力。

参考文献:

[1] 韩自然,刘明宇,芮明杰.信息化水平对生产率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劳动力技能结构的中介作用[J].技术经济,2017,36(7):56-65.

[2] 蔡跃洲,张钧南.信息通信技术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替代效应与渗透效应[J].经济研究,2015,(12):100-114.

[3] 杨晓维,何昉.信息通信技术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基于生产性资本存量的测算[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11):66-73.

[4] 張之光,于睿,史耀波.信息技术投资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分析[J].系统工程,2014,32(5):75-81.

[5] Vuijlsteke,n M.,Ourrieri,n P.et al,Modeling ICT as A 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y:Evaluation Models and Tools for Assessment of Innov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t The EU Level[EB/OL],2007,Collegium,spring,35.

[6] Ng,Y.k.Inframarginal Versus Marginal Analysis of Networking Decisions and E-Co mme- rce,Keynote thesis for 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Economics of E-Commerce and Networking Decisions[-EB/OL],Monash University Working paper,2001.

[7] 于海波,邱玮.信息化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分析[J].科学社会主义,2014,(4):138-141.

[8] 王立国,曹白杨.中国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区域差异——基于热点经济区域面板数据的分析[J]. 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4):70-76.

[9] 于燕.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基于省级面板数据[J].财经科学,2015,(2):131-140.

[10] 严昕,郑建明.我国新型城镇化与信息化互动模式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6,60(17).

[11] 陈聪,刘彦随.我国农区城镇化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以河南省为例[J].经济地理,2014,34(12):48-54.

[12] 范兆媛,周少甫.新型城镇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基于空间动态误差面板模型[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8,(1).

作者简介:黄蕊(1994-),女,汉族,浙江省杭州市人,浙江工业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区域经济、产业经济与空间计量;周航凯(1995-),男,汉族,浙江省宁波市人,浙江工业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为四化同步;姜丽佳(1995-),女,汉族,浙江省衢州市人,浙江工业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为产业分工;钟虹芳(1994-),女,汉族,浙江省嘉兴市人,浙江工业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为中小企业发展。

收稿日期:2019-04-12。

猜你喜欢
信息通信技术
信息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应用安全研究
浅析我国电力企业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
能源互联网下的信息通信技术及可靠性研究
信息通信技术变革对数字出版发展的影响
信息通信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实践
信息通信技术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分析
浅析信息通讯技术创新与实际应用
信息通信技术:促进教育公平的有效工具
远程高等教育中的信息通信技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