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学生对“人民币”学前认知水平的调查与教学实践

2019-08-03 02:55赵行娜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19年4期
关键词:一年级学生认知水平人民币

赵行娜

摘 要:一年级的学生缺乏接触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与实际使用人民币的机会,加上《认识人民币》这个单元的知识量大,学生在本单元学习的过程中困难重重。为了真实地了解城区学生对“人民币”的学前认知水平,我校数学教研组对学生展开“对大量物品价格的估计”调查,从中分析学生对“人民币”的学前认知水平,从而设计符合学生学情的实践活动,以帮助教师教和学生学,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和加深学生对人民币知识的学习。

关键词:一年级学生;数学教学;人民币;城区学生;认知水平

一、学习现状分析

“人民币”这单元安排在一年级下册。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人民币看似熟悉,其实很陌生,使用更是困难。具体体现在以下四方面:1. 对各单位间的转换困难;2. 各单位的人民币都有其固定的数额,如1元、2元、5元、10元,与日常所接触的数字不同;3. 生活中的购物往往不是单一的几元或者几角,而是2个单位并存,造成了计算困难;4. 对商品的价值几乎无概念。

二、调查与分析

为了了解城区学生对不同类别商品价格的了解程度,我们对奉化龙津实验学校一年级3个班12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

(一)调查与整理

调查一:让学生选一选,了解学生对商品的价格是否了解,是否能够估计一件商品的价值范围。(见图1)

调查结果:题1至题5,学生选择的正确率分别为50%、31.4%、71%、59%、65%。从学生的答题结果可以看出:1. 学生有一定的购物经验,对熟悉商品的价格有一定的判断能力;2. 选择错误的学生普遍选择了价格过高的商品,可能受学生日常所接触的商品的影响。

调查二:猜猜商品的价格,根据商品的价格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记录。(见图2)

调查结果:认为铅笔的价格在0.5元~2元的学生有30%,认为橡皮的价格在0.5元~3元的学生有64%,认为电饭锅的价格在60元~100元的学生有58.1%,认为薯片的价格在2.8元~10.9元的学生有53%,认为棒棒糖的价格在0.5元~2元的学生有48.7%。

本题既考查学生对人民币单位的了解,又考查学生对商品价格的了解以及了解的程度。从学生的反馈中发现:1. 对人民币的单位有一定的了解。大多数学生能够选择相应的单位进行估测,但也发现有学生用20角、100角等表示商品的价格,说明学生对单位“角”和“元”之间的进率不甚了解。2. 具备初步的判断商品价格的能力。大多数学生认为电饭锅的价格在100元左右,说明学生能够用他们的生活经验来判断电饭锅的价格,并用他们所认识的一个最大的数来表示。3. 购物习惯影响学生的判断。

调查三:10元能买下面的哪些物品?(见图3)

本题主要了解学生对商品价值的判断以及购物能力。调查结果显示:选择月饼的学生有71人次,占比为60%;选文具盒的学生有67人次,占比57.3%;选手套的学生有62人次,占比53%;选红领巾的学生有62人次,占比53%;选一套校服的学生有17人次,占比14.5%;选洗衣粉的学生有40人次,占比34.2%;选跳绳的学生有46人次,占比39.3%。学生选择的结果反馈出的信息:1. 学生有购物体验,但是欠缺价格判断的能力和计算能力。2. 月饼的价格最为熟悉,也是学生最想选择的。

(二)调查现象分析

本次调查涉及食品、学习用具、生活用品和服饰等,通过对结果数据的分析和个别学生的访谈,发现学生对2类商品的经验较为丰富:一类是学生有直接购物体验的,如月饼。第二类是家庭常见的,如杯子、家电器、电话手表等。综合考虑,食品类和学习用品类是学生更为熟悉的商品。

在本次调查中还发现,对于小额的商品,尤其是1元以下的价格,学生相对陌生,如铅笔、棒棒糖等。在调查二中,学生用20角、100角、199角、111角等表示商品的价格,可以看出学生对角的使用和人民币单位间的进率方面的知识基本不了解。而学生最不了解的是一些跟自身不相关的物品,他们对这部分商品的价格的估计最不准确。

(三)调查结果分析

1. 学生认识人民币的客观困难

困难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使用单位为“元”的人民币,很少使用“角”,基本不用“分”,而教材要求了解“元”“角”“分”,还要知道3个单位间的进率,能够相互换算。

困难二:购物过程只需动手,不需动脑。学生进入超市等购物场所的概率不低,很多购物的过程也可以直接参与,但是在购物的过程中,他们只负责寻找自己需要的商品,不需要看价格、比较价格,更不需要思考“一共需要多少钱”或“可以找回多少钱”这些问题。这样的购物体验并不利于他们认识人民币。

2.“特殊”物品梳理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需要选择适当的素材。下面,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和访谈梳理一些比较“特殊”的物品。

(1)学生最感兴趣的物品是和学生息息相关的食品类。

(2)学生估计比较准确的物品,如:橡皮、矿泉水、月餅、文具盒、杯子、书包、鞋子等。这些物品学生较为熟悉,都有直接体验,可作为教学素材,作为学生估计物品价格的参照。

(3)学生估计不准确的物品,如:一个苹果、一根棒棒糖、一支铅笔、一个气球、一套校服、一块毛巾等。这些物品在日常生活中不是单个购买,所以学生比较难估算它们的单价。但这些物品又是学生非常熟悉的,所以这些物品可作为过关、检测等活动的素材。

三、教学建议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针对学生的困难,笔者有针对性地设计了课堂和课后的实践活动。

1. 小调查。笔者让学生挑选5~10种感兴趣的物品,通过画一画或者写一写的方式记录物品名称,并尝试估计价格,回家后调查考证。

2. 银行小经理。在学习了“人民币”的相关知识后,为了巩固“元、角、分”单位间的进率和换算,笔者设计师生、生生扮演银行小经理和客户进行兑钱的活动。这个活动既可以考验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读出钱数的能力,也能巩固各个人民币的单位之间的进率和兑换等知识。

3. 我要开超市。以超市货架摆放的形式出示系列学生需要掌握的商品,请学生小组讨论制定每种商品的价格。重点追问学生所不熟悉的商品价格是如何定的。

4. 模拟购物。首先,出示活动“我要开超市”中所准备的物品,依次摆放好,先师生——老板和顾客合作,为学生做好示范,然后让生生合作,教师在一边指导。

5. 实际购物。在购物活动之前,先约定活动资金要在20元以内,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1~2种商品,付款之前想一想20元够不够,大约可以找回多少钱;付款后,核对是否跟自己估计的一样。

6. 游园活动。为了消除学生对人民币换算产生的惧怕、排斥的负面心理,我们结合学校期末的游园活动,设置了“小小收银员”的关卡,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扮演了一回“收银员”。这样的活动设计,能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更多经验,建立数学学习的信心。

另外,在日常教学中,可以设置各种“学分币”奖励制度,结合人民币的币值设计学分币,如1分币、2分币、5分币、1角币、2角币……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奖励不同币值的学分币,还可以成立学分币小银行。期末,教师还可以准备一些奖品,标上价格,让学生用自己赢得的学分币购买喜欢的奖品。这样的活动既帮助学生巩固了人民币的知识,又让学生感受到了收获的喜悦。

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熟悉的商品素材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人民币的概念,理清元、角、分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对各类商品的价格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并通过各种实践体验活动,帮助学生逐渐内化人民币的知识。

猜你喜欢
一年级学生认知水平人民币
怎样认识人民币
你不了解的人民币
走近人民币
100元人民币知识多
一年级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培养一年级孩子爱上阅读的方法与策略
新时期提高中职生德育认知水平研究
浅谈奥尔夫音乐理论思想在中国的发展
初中生物教学的几点思考
防治结合 消灭错别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