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文化交际视角看唐诗英译(以唐诗意象为丰)

2019-08-06 11:08吴玉立
青年文学家 2019年17期
关键词:意象派跨文化

吴玉立

摘要:中华古诗是世界文化中璀璨的明珠,其中许多唐诗佳作流传下来,国内外学者希望将这一宝贵财富翻译过来,已取得可观成果。本文将从跨文化交际视角,用彼得·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来探讨唐诗意象英译。

关键词:跨文化;唐诗意象;意象派;交际翻译理论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7-071-02

引言:

唐朝在诗、书、画各方面成就显赫,最瞩目的文学成就是唐诗,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等诗作风格各异,宋、明、清虽仍有杰出诗人,但总体不如唐,唐诗是中国古诗巅峰。

一、跨文化交际视角下国内外研究唐诗的背景及重要性

(一)跨文化交际中研究唐诗的缘由

跨文化交际,通俗来说就是如果你和外国人打交道(由于存在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应注意什么问题,如何得体地交流。目前各国文化交流频繁,推广中国古诗时,翻译唐诗尤为重要。

(二)唐诗意象与西方意象派

中国古诗历来重意象,其表现形式多样,严谨的格律和特殊的句法造成意象间的联系词可完全省略,只剩意象的拼接。尤其是唐诗,向来偏景物描写,唐朝诗人擅长“化景物为情思”,运用意象遂成为达情的手段,从而令读者更好地领略诗的意境。

意象主义运动由英美诗人发起,“绝不使用任何无益于旱现的词”,将思想感情溶在诗行中并反对发表议论及感叹,代表人物埃兹拉·庞德。但意象派停留于客观的意象呈现,反映纯粹的感觉或体验,追求意象结构本身,不是超然境界,因而缺乏中国古诗那种辽远意境。

在跨文化交际视角下,同一意象的内涵在中西方人眼中可能不同,甚至大相徑庭。本文作者将对权威资料中搜集的相关译文进行分析,在探讨唐诗意象与西方意象派相同点与不同点的过程中,给唐诗译者和爱好者以启迪。

二、彼得·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

彼得·纽马克,著名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是其基本翻译策略。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意象的理解不同,不能把唐诗意象和西方意象派随意等同,尽管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但若把语义翻译放到首位去考虑,可能无法让目的语读者完全领略唐诗意象所负载的深层意义;交际翻译多采用归化、意译、地道翻译。所以作者认为交际翻译理论在唐诗英译中应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但不否定语义翻译在唐诗英译中的积极影响。

三、跨文化下以交际翻译理论比较、分析唐诗汉英文本

交际翻译也属于翻译的“中庸之道”,既不像编译那么自由,也不是逐行译那般拘谨。唐诗意象经过交际翻译转换后,才能被英语读者正确理解。

(一)比较分析工维《杂诗>选句英译本:

唐诗英译时,首先要充分认识到英汉两种语言的语符差异,进而引起的一系列思维方式的不同,如:

来日依窗前,寒梅著花未?

维特·宾纳的译文:

Was the plum, when you passed my silken window,

Opening its first cold blossom?

许渊冲的译文:

Did mume blossoms in face

Of my gauze window blow?

美国汉学家、意象派诗人维特·宾纳用“cold plumbloss om”表达“寒梅”。从信息传递角度看能完整体现寒梅意象,也符合西方人对梅花的普遍认知,且诗句语流顺畅、语义清晰;虽然宾纳是意象派诗人,但他又反对意象派所持的“不要说”、“不要夹叙夹议”,他的译文经交际翻译所倡导的意译策略指导,表达出工维的思想感情,尤其是“my”和“first”更加突出诗人“我”想从对话人“you”那里了解故乡的急切心情,也更好地表现出“我”对家乡及亲友的深切思念,诗意表达很明确。与之相较,许渊冲将梅花译成“mume blossom”,虽未及“plum blossom”通俗,但却更精准。西方人士常把梅、李和杏混淆,常以“plum”一词翻译梅,但此字实为“李”。许也许更在意保留唐诗形式,未明确“mume blossom”指“寒梅”,让读者在领会诗的意境时缺少了点意象感。所以宾纳采用了纽马克交际翻译理论提到的归化与意译,接近了读者,但忽略了保留原作风格的翻译要求。而许很大程度上采取的是异化,在保持原诗作思想与风貌的同时力求语句顺畅,一定程度是用归化法补足的结果。由此得出启示:唐诗译者在着重考虑纽马克交际翻译时,以其为纲不代表不考虑其它行之有效的翻译理论,灵活进行交际翻译才能形神兼备。我们可将宾纳在交际翻译理论指导下的译文结合许的精确翻译,改进后译出cold mumeblossom——既能明确“梅”到底为何物,又能把“寒”字表达的真实感受与心情展现出来,目的语读者就能像源语读者一样充分理解中国传统“寒梅”的表层含义与诗人工维借这一意象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

(二)交际翻译理论下李白《长干行》英译的跨文化要素

辜正坤先生对汉英两种语言的诗歌表现力有过精彩论述:汉语是描写性特强的语言;英语则是逻辑性特强的语言,因此,相对来说,汉语多华丽修饰语。汉语言文字先天在艺术表达上更有表现性、更具美感。结合纽马克交际翻译理论,我们将比较庞德和许渊冲对李白《长干行>选句所做的译文中的跨文化要素: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You came by on bamboo stilts, playing horse,

You walked about my seat, playing with blue plums

——庞德译

On hobby horse he canle upon the scene;

Around the well we played with mumes still green

——许渊冲译

中国文化远远不是在西方文化影响下成长的庞德能完全读透的。在信息发送、接收、编码、反馈等交际过程中,尤其对诗歌意象的传达中,部分信息缺失和变形在所难免。中国古诗最重托物言志,寓情于物,简单事物可能蕴含浓烈情感,然而庞德只强调“象”的堆积而忽视“意”的表达,缺失了原诗的魂。其次,唐诗层叠的借物抒情,以象表意的写作手法,使翻译过程中由于意象、典故、比喻等手法的缺失而导致原诗信息流失。

许虽未直接表达商妇情感,但通过纽马克交际翻译所倡导的意译等策略,将“竹马”,“青梅”中式意象进行归化处理——hobby horse,mumes still green,改变了原诗结构、使用常见词及搭配,从而更通顺灵活;不至于像庞德的译文那样,令读者一头雾水。

要想充分表达原诗意境,就要谙熟汉英两种语言所具有的本体特质差异。两种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文化联想迥异和不对等现象,及语言符号本身所造成的思维方式差异、交际风格和价值观念的不同等因素,使唐诗英译之路更为艰难。就连一些翻译大家也不免疏漏。

四、结语

跨文化交际翻译就是要打通语言沟通障碍。想理解原文语言符号表达的内容,需要文化的彼此理解和通融,从而找到目标语中能产生类似情感体验的意象符号,尊重原文的前提下,进行诗歌形式再创造,达到跨文化诗歌传播的目的。故要以交际翻译理论为引领,采用合适策略,非言含弃语义翻译,二者通常结合。本文在纽马克交际翻譯指导下,综合运用翻译策略,对唐诗意象翻译分析一二,望有助于唐诗英译,从而将唐诗更好地推广到世界文化宝库中。

参考文献:

[1]Bynner, Witter.The Jade Mountain:A Chinese Anthology,Being Three Hundred Poems of the Tang Dynasty[M].NewYork: Alfred A.Knopf, 1929

[2]纽马克(Newmark,P.)。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辜正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许渊冲.唐诗三百首(中英文对照)[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

猜你喜欢
意象派跨文化
关于意象派和九叶诗派的对比研究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论T.E.休姆与意象派的形成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浅议庞德的意象主义诗论与中国古典诗词的关系
闻一多的《红烛》与意象派诗歌的关系
跨境电子商务中的跨文化思考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