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角下资源型城市发展森林康养产业的思考

2019-08-06 08:42张力强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9期
关键词:森林康养晋城市资源型城市

张力强

[摘要]乡村是现代化的“稳定器”和“蓄水池”,乡村振兴战略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系统工程。森林康养作为我国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山西省晋城市属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正在谋求更高质量的转型发展。晋城市森林覆盖率高,发展森林康养资源禀赋条件较好。以建设生态文明为导向,依托广大乡村森林康养资源发展森林康养产业,是该市迈向绿色经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市发展转型的最佳路径之一。晋城市发展森林康养产业的主要对策有保护森林康养资源、发展乡村生态文化旅游、促进农林文旅康等产业融合,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大乡村科技、教育和人才投入力度等。

[关键词]乡村振兴;资源型城市;晋城市;森林康养;产业融合

[中图分类号]F299.27[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乡村兴则国家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在国务院印发的《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中,明确界定了山西省的13个资源型城市及类型,其中,晋城市属于资源成熟型城市。随着资源型经济的长期发展,晋城市出现了诸如资源枯竭、经济停滞、失业率上升、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发展问题,使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受到严重冲击,深度转型发展已势在必行。“新常态”下我国资源型城市如何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当下急需研究的问题。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大力发展发展绿色产业,向乡村投入物力、财力,不仅是经济建设的需要,更是超越于经济价值之上的选择。森林康养是以森林生态环境为基础,以促进大众健康为目的,利用森林生态资源、景观资源、食药资源和文化资源,并与医学、养生学有机融合,开展保健养生、康复疗养、健康养老的服务活动,在我国是一个发展前景巨大的朝阳产业,到2022年,我国将要建设国家森林康养基地300处,到2035年建设1200处,向社会提供多层次、多种类、高质量的森林康养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对于深化我国供给侧结构改革,促进乡村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具有特别意义。

2 城市概况

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交界处,背靠三晋、俯瞰中原,是山西通往中原的重要门户。晋城市自然资源丰富,境内已发现的矿藏有20余种,包括煤、铁、铝、硫磺、石膏、石英、石灰石、白云岩、耐火黏土、大理石、花岗岩及稀有金属锰、铜、铅以及异常珍贵的铀等。在各种矿藏中煤、铁储量最大,境内煤炭总储量预计为808.1亿t,已探明储量达273.3亿t,其中无烟煤储量占山西储量的1/2、全国储量的1/4以上。与煤伴生的清洁能源——煤层气已探明储量达6.85万亿m3。铁矿储量为2.23亿t。硫铁矿、铝矾土的储量也在5000万t以上,石灰石储量高达6.5亿t。

晋城市现代化经济体系正在不断完善,全市工業由改革开放之初的小煤炭生产、小型铸造等发展为煤化工集团化运营、装备制造、能源环保、食品烟草、生物医药等多种产业。晋城市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62元;乡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566元,收入比为2.37,城乡收入差距依然明显。2017年,晋城市城镇化率为59.04%,晋城市人均GDP达到49487元(约7800美元),达到了休闲社会水平。

晋城生态环境优越,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植物种类繁多,素有“山西野生动植物资源宝库之称”,是不可多得的自然氧吧,发展森林康养产业的条件得天独厚。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0.35%,全市野生植物有80余科130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6种。现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省级自然保护区3个,国家森林公园3个、省级森林公园5个、城郊森林公园3个,国家湿地公园(试点)1个、省级湿地公园1个。近年来,晋城市相继获得国际花园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称号,所辖六县(市、区)全部被省政府授予“山西省林业生态县”殊荣。

晋城市森林景区众多,构成了开展森林康养产业的绝佳资源与外部依托环境,对于广大到访者而言具有极高的吸引力。2018年沁水县太行洪谷国家森林公园获批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并获得“网民首选2018全国森林康养影响力“康养品牌”、“中国森林氧吧”等多个荣誉称号。

3 面临问题

3.1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不可持续

资源型城市在失去资源优势之后,一旦陷入“比较劣势”状态,经济发展动力将大大减缓。随着资源型经济的长期发展,晋城市已经出现了诸如资源枯竭、经济停滞、失业率上升、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这说明依赖资源的旧的发展模式注定不可持续。目前,晋城市经济总量在全省处于中游水平,目前还未能走出“资源诅咒”的影响,经济总量在中原经济区处于第三方阵靠后水平,产业结构仍然处于中低端,经济产业结构中“一煤独大”的局面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3.2 生态环境保护问题较为突出

在资源型城市的建设发展中,因为长期和极高强度地开采及挖掘各类资源,这些城市几乎都出现了十分严重的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等问题。晋城市位处长日照地区,旅游气候较为适宜,适游期长达7个月,但是由于近年来城区空气质量欠佳,4~10月份臭氧(O3)浓度偏高,对全市旅游事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负面作用。“环境倒逼”机制下晋城市的城市发展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3.3 乡村发展面临后劲乏力困境

晋城市偏远乡村人口密度低,聚落规模小,乡村产业发展比较落后。乡村空心化问题严重,据研究早在2012年村庄空心化面积就达到了1524hm2,占全市乡村居民点总面积的5.6%,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则进一步加剧了乡村的衰落。乡村发展工业等面临面源污染、用地不足等问题,经济和社会效益不足。晋城市乡村旅游业发展较为粗放,“千村一面”的同质性问题十分突出,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宅基地使用不合理、农业用地闲置、土地撂荒等土地利用方式不合理的现象。

4 发展策略

4.1 坚持绿色引领,保护好森林康养资源和乡村生态

晋城市域范围内多山,森林覆盖率高达40.5%,大面积的森林资源位于保护地(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内,加强晋城市城乡生态保护,尤其是森林植被及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持续利用,做到森林康养资源的“以发展促保护,在保护中求发展”。建立城乡发展的“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加紧实施生态保护,实现乡村的“绿、富、美”和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

晋城市必须以建设生态文明为导向,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景观生态学原理,在大尺度上重视生态网络和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在小尺度上提高生境质量和景观多样性。在广大乡村营造森林康养林,科学开展森林抚育、林相改造和景观提升,丰富植被的种类、色彩、层次和季相,构建起环绕晋城市城、镇、村外围的绿色空间和生态缓冲带,合理修复全市河流、库塘、沟渠等生态系统,积极贯彻“林长制”和“河长制”制度,精心呵护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同时,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做法,健全环境保护科学指标体系,构建绿色、低碳、清洁的现代能源体系,进一步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减煤、治污、管车、降尘、控烟”多策并举,走系统治理之路,大力治理大气和环境污染,切实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4.2 依托乡村生态文化旅游,完善森林康养产业体系

晋城市传统村落、特色村落数量众多,在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示的四批传统村落名录中,山西共有279个古村落列入其中,其中晋城市有64个,约占总数的23%。这些古村落中分布着诸如女娲文化、炎帝文化、舜帝文化等相当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历史文化深厚。晋城市广大乡村是康养产业深度发展的良好承载。

积极推进农业、林业、文化、旅游、健康等产业和森林康养产业的融合。为广大游客提供森林康养食、住、行、嗅、看、听、吸、购等体验要素及其服务,发展森林养生养老、森林康养游憩、森林康养中医药、森林康养饮食、森林康养体育、森林康养教育、森林康养文创、森林康养疗养等森林康养业态,激活晋城市森林康养旅游立足中原,辐射华北的大市场。

通过在晋城市广大乡村发展健康有机的森林食品、木本油料产业,通过提升森林经营水平,进行专业化生产,借助林业生态优势实现精准扶贫,培植乡村发展的“绿色基因”,促进“绿水青山”早日成为“金山银山”。

4.3 推进土地制度改革,盘活广大乡村闲置土地资产

解决好长久以来困扰乡村经营与产业融合的人地矛盾问题,稳妥推进乡村土地制度改革改革试点。探索乡村宅基地集体所有权、农户资格权、宅基地及农房使用权“三权分置”具体实现形式,推广泽州县乡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的宝贵经验,完善推广集体经营性用地入市、土地征收改革、宅基地改革等方面经验。

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提下,制定和出台促进森林康养产业健康发展的利好政策。利用和收储乡村建设用地用于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优先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支持乡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交易等政策。严禁占用基本农田,做好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对于通过乡村建设用地复垦新开发的耕地,可纳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沟项目,新建设用地指标可按市场评估价挂牌交易。创新森林康养基地内森林康养步道等项目的建设用地政策,作为林业生产服务设施用地建议只进行备案,不再进行审批。

创新产权抵押方式,除通过采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方式支持引导经营主体投资发展森林康养产业外,推出“林权+信用”、“林权+担保”等产品。以融资担保、贷款贴息、项目奖补等方式推进乡村森林康养产业发展。进一步深化乡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通过组建林业股份制合作社、股份制家庭林场等形式,加强农民与土地的联系,并设法保障其收益,使农户在森林康养产业中有足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4.4 将教育、科技与人才等结合,助推城乡协同发展

晋城市森林康养事业发展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未来需尽快培养发展熟悉精通森林医学、医疗护理和生态文化等领域知识的森林康养产业的复合人才。建立起包括森林讲解员、理疗师和森林康养服务人员资格认证、培训体系。高度重视创新驱动的重要性,深入挖掘晋城市深厚的文化资源,推陈出新,力促乡村复兴。引导带动“新时代农人”从事森林康养,将品牌和人才引入乡村;鼓励和支持新时代大学生、科技工作者、智囊到晋城返乡创业;将乡村最为缺乏的教育、科技等人才留在乡村。

5 结论与建议

产业兴旺是乡村发展的重点,当前我国森林康养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晋城市广大乡村提供了广阔平台。晋城市政府急需进一步解放思想,凝聚共识高度重视森林康养和乡村振兴事业,给予积极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稳健的推进政策,确保乡村振兴和森林康养真正成为美丽晋城城市定位的落脚点和起飞点,加快“太行一号国家风景道”建设,依托王莽岭、珏山、蟒河风景区、棋子山国家森林公园等知名景区建设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康养示范园、森林康养小镇、森林康养村等,打造“避暑胜地、康养乐园”、“清凉太行、康养晋城”等康养旅游目的地品牌。通过实行严格规范管理和森林康养行业认证制度,促进形成晋城市全域康养发展新局面的迅速形成。

晋城市地处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试验区和中原城市群核心区“双区叠加”区域,更是“山西综改示范区”的先行区、“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晉城市应该紧紧抓住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的机遇,争创城市转型发展特色。通过推进“互联网+森林康养”发展模式,打造森林康养大数据平台,建立起乡村振兴的“产、学、研”发展机制,力促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未来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要与《晋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8-2035)·修编》、晋城城市双修专项规划、乡村规划、美丽晋城战略规划的发展建设布局相结合,以太行古堡和山水资源为依托,发展全域旅游,寻求城市转型突破。坚守农民的主体地位,高度重视城市发展中社会公众的获得感。做好森林康养产业的顶层设计,制定全市森林康养产业发展规划,尽快完成重点和核心产业的布局。在森林康养基地项目的具体实施中,还需重点完善乡村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公共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将乡村的建设更新融入乡村整体发展,真正加快晋城市的产业结构转型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民政部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促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意见[EB/OL].http://www.forestry.gov.cn/main/5460/20190311/110253787895496.html,2019-03-11.

[2]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EB/OL].http://www.gov.cn/zhengce/2018-09/26/content_5325534.htm, 2018-09-26.

[3] 张志川.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奋力推进美丽晋城高质量转型发展[J].前進,2017(7):35-42.

[4] 吴后建,但新球,刘世好,等.森林康养:概念内涵、产品类型和发展路径[J].生态学杂志,2018 37(6):2159-2169.

[5] 李景.森林康养健康中国新产业[J].中国林业产业,2017(3):21-22.

[6] 奏响时代最强音 谱写发展新篇章—改革开放四十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EB/OL].http://www.jcnews.com.cn/txrbsszb/thrb/page_1/201811/t20181129_477886.html,2018-11-29.

[7] 人民论坛理论研究中心.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地方实践与未来方向[J].国家治理,2018(6):21-31.

[8] 康永君.旅游产业融合助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研究—以晋城市为例[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6.

[9] 陈力,陈华,等.资源型城市转型理解辨析与对策思考—以攀枝花“康养”特色产业为例[J].价值工程,2017(35):7-10.

[10] 李扬,张晓晶. “新常态”:经济发展的逻辑与前景[J].经济研究,2015(5):1-6.

[11] 龙花楼,屠爽爽.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振兴[J].中国土地科学,2018(7):1-6.

[12] 贺雪峰.城乡二元结构视野下的乡村振兴[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1-7.

[13] 陈占江.乡村振兴的生态之维:逻辑与路径[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6):55-62.

[14] 陈妍,梅林.国外资源型城市发展研究评述及对我国的启示[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7(33):1483-1488.

[15] 郭晨浩.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视阈的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理论版),2018(4):24-25.

[16] 陆献峰.德国乡村振兴与森林康养的启示[J].浙江林业,2018(9):40-41+69.

[17] 叶敬忠.乡村振兴战略:历史沿循、总体布局与路径省思[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64-69.

[18] 刘忱.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文化复兴[J].中国领导科学,2018(2):91-95.

猜你喜欢
森林康养晋城市资源型城市
基于AHP分析的晋城市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研究
招商引才 合作互赢
安化县芙蓉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策略探讨
四川发展森林康养产业的思考与建议
伊春市森林康养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资源型城市转型中景规格局的优化
森林康养产业经济带动性与环保型方案研究
基于DEA的资源型城市转型效率评价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中环境行政执法问题研究
朔州市煤炭产业发展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