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爱县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分析研究

2019-08-06 08:42丁来中张红利李铭谢普孙鹏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9期
关键词:耕地质量

丁来中 张红利 李铭 谢普 孙鹏

[摘要]加强耕地质量管理关系国土资源管理事业的长远发展。研究博爱县均衡补充耕地和减少耕地的变化趋势,对耕地质量和其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对比上一轮次年度评价博爱县农用地国家经济等别,本次农用地自然等别、国家利用等别、经济等别较上轮无明显变化。同时分析得出,博爱县新增耕地主要来源于碎石场地复垦整治和陡崖坍塌损坏地复垦等补充耕地。减少耕地面积主要归咎自然灾害毁坏、城乡建设占用、农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

[关键词]耕地质量;ArcGIS;博爱县;新增耕地;减少耕地

[中图分类号]F323.211[文献标识码]A

耕用土地是地球基础性资源,在供给食物、维护生态环境和稳定社会环境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效。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常驻人口逐年增长,由于国土部门调控等原因,土地用途由耕种向其他使用方式变化,政府寻求补充耕地和减少耕地的变化均衡,相继出台整治、农田高标准化、改善条件等多项政策。“地过千年换百主”,耕地的多少、土地优劣和所有权在历史中不断变化。通过每年对耕地质量进行更新和评价,把握本年度耕地状况和质量浮动变化,为土地优劣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中国历史悠久,西周时期有 “以辨土宜土化之法,而授任地者”的记载。1949年以后,耕地质量获得较高的关注度。但我国1996年以后,土地评价系统才初步启动。2002年,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技术规程的制订,使耕地评价更趋规范。但由于科技限制,评价因素被忽略较多。从90年代至今,测绘技术自动化、综合化在耕地质量评价中得到了运用和进步,耕地评价技术同时也有了质的飞越。耕地评价研究正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本文按照《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技术手册》和《河南省农用地分等相关技术规定》中的规则,采纳分等因素法和叠加法对博爱县的全部耕地进行质量等别更新评价,旨在为土地管理的日常工作以及国土部门相关的耕地保护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1 研究区域

博爱县在河南省焦作市西北部,北临太行山。东和焦作市、武至县交界,西接丹河与秦阳接壤,南到秦河并和文县隔江相望。博爱县呈南部较宽北部较窄的狭长状,南北长33km,东西宽11~17km,土地总面积427.69km2。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数据处理

本次博爱县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从2016~2017年度的耕地质量等别问题更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库,博爱县耕地质量等级增补完善成果资料,包含县级耕地质量等别评定成果,土地整理项目材料,二调年度更新数据库其他档案资料。采纳叠加法进行耕地质量等别年度更新评价,本文使用ArcGIS 10.2进行评价分析。

2.2 研究方法

博爱县土地耕作传统为夏季种植玉米和冬季种植小麦,为一年两熟的复种类型。采纳因素法为博爱县耕地质量等级的更新办法,对耕地条件的差异多要素综合剖析,使用ArcGIS制作耕地分等实验底图,提取质量等别信息,耕地等别确定。根据规程要求,获取实验区土地利用系数;分别分析夏玉米、冬小麦的等分单元自然质量分级。参照宏观经济政策因素影响、自然环境因素产量比系数,分析农作物自然质量等别指数。更新建设区土地经济系数、耕地利用系数。计算耕地经濟等指数、利用等指数、国家级分等单元等指数。

2.3 评价指数选择和赋值

本文考虑到农业耕地质量的影响因素不同,影响程度存在差异性,因此科学合理地选择评价因素对农用地等别区分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德尔菲法,根据《农用地分等规程》(GB/T 28407-2012)的推荐因素进行分等因素分级赋值专家打分。 指标体系的选择为定量与定性多种性质相结合原则,综合考虑博爱县试验区实际情况,确定分等参数体系。试验区指定两种农作物为夏玉米与冬小麦,因此分别进行评价参数选择和赋值。表 1、表 2为分等因素及权重值。

3 结果分析

3.1 耕地质量等级更新评价结果

博爱县耕地总面积17442.88hm2,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主要集中分布在五、六等,其中,六等耕地面积较大,占耕地总面积的55.05%;五等地次之,五等地耕地面积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30.57%,最低等十一等地耕地面积最小,仅占全县耕地面积的0.13%。

3.1.1 自然质量分析。博爱县农业用地自然质量等别呈条状分布,七、八、九等地分布相对分散,其他等别地地块分布集中连块。其中:六等地地块集中连片,主要分布在中部,五等地主要分布在南部,七、八、九等地主要分布于中部,十、十一等地分布在北部。等别面积分布见图1。

3.1.2 耕地利用等别分析。按规程要求,由系统完成等指数转换,按照全国统一标准的200分的分等间距,来划分博爱县国家级耕地利用等别,全县共划分为8个等别,博爱县农业用地利用等别呈条状分布,八、九等地地块分布比较分散,相较而言其余等别耕地集中分布,其特点为:五等地较多分布在实验区的东南部,七等地地块分布在区的中部,八等地地块分布在区的中西部,十等、十一等地分布于区的北部。等别面积分布见图2。

3.1.3 耕地经济等别质量分析。博爱县农业用地利用等别呈条状分布,六等以上地块分布比较分散,相较而言其余等别耕地集中分布,其特点为:四等地地块主要分布在区的西南部,六等地地块分布在区的东南部和南部,八等地地块分布在区的东部和中部, 十、十一等地分布于区的北部。等别面积分布见图3。

3.2 新增耕地数量特点

博爱县新增耕地总面积为53.74hm2,其中提取到新增耕地图斑60个,面积共53.74hm2,源自于碎石场地复垦整治和陡崖坍塌损坏地复垦等补充耕地。

3.3 减少耕地数量特点

本次更新评价共提取到252个减少耕地图斑,获取年内减少耕地42.31hm2,其中旱地减少2.92hm2,水浇地减少39.38hm2。分析减少耕地原因,为以下几个方面:自然灾害毁坏、城乡建设占用、农业结构调整、退耕还林、耕地净面积减少以及其他。分析博爱县耕地减少特点,其主要类型为:农业结构调整、城乡建设占用,农业结构调整面积1.99hm2,城乡建设占用面积40.32hm2。

3.4 耕地等别分布特点和规律

博爱县耕地总面积17442.88hm2,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主要在五、六等集中分布,其中,较大占比为六等耕地面积,占据总面积的比重为55.05%;五等地次之,五等地耕地面积所占比重为全县耕地总面积的30.57%,最低等十一等地耕地面积最小,仅占全县耕地面积比重的0.13%。博爱县农用地利用等主要集中在四、五、六等地,其中,所占较大比重的为五等耕地面积,比重占到全县耕地总面积的33.79%;其次为四等地,所占比重为全县耕地总面积的28.66%;最小比重占有为七等地耕地面积,仅为博爱县耕地面积的1.43%。博爱县农用地经济等主要集中分布在四、六等地,所占较大比重的为四等耕地面积,所占耕地总面积比重为56.81%,六等地次之,其在全县耕地面积的比重为21.20%,所占比重最小的为十一等地面积,仅占博爱县总耕地面积的0.10%。

3.5 本轮成果与上轮成果对比分析

通过两轮成果对比对博爱县耕地等别分析,本轮农用地自然等别较上轮无明显变化,平均等指数由3791变为3792。本轮农用地利用等别较上轮无变化。本轮农用地经济等别较上轮无明显变化,平均等指数由2105变为2106。

4 结论

本文基于多重來源数据,采取 ArcGIS 10.2 软件中封装的空间叠加分析功能,应用此功能构建博爱县试验区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技术体系,对博爱县2016年度至 2017 年度耕地质量进行等别更新评价。通过分析耕地质量更新评价,可以准确地掌握区域内因土地占、毁、调、退、补、整等引起的耕地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等变化动向。为研究制订耕地质量管理相关政策,完善机制、确定耕地质量管理的重点领域和事项,处理耕地质量管理,协调耕地质量管理的执法工作等提供数据方面的参考和技术上的支撑。

[参考文献]

[1] 全国土壤普查办公室.中国土壤[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2] 谢俊奇.土地生态学的基础理论与前沿[C].中国土地学会.21世纪中国土地科学与社会经济发展.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 2003.

[3] 崔健.农用地定级估价及其成果应用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05.

[4] 中华人民中和国农业部.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NY/T309-1996[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6.

[5] 乔青,高吉喜,王维,等.川滇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J].水土保持研究,2007,14(6):360-363.

[6] 龙辉.地理信息系统在农用地分等定级中的应用[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2,19(2):26-29.

[7] 孔垂思,张翻,严修儒,等.基于GIS技术的农用地定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3):3146-3147.

[8] 李灿,张凤荣,朱泰峰,等.基于熵权 TOPSIS 模型的土地利用绩效评价及关联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3,29(5):217-225.

[9] 谭术魁,朱祥波,张路.基于计量地理模型和信息熵的湖北省土地利用结构地域差异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4,33(1):88-92.

[10] 曾晓燕,王彦.川西北高山高原区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质量等级评价——以康定县新都桥镇土地整理项目为例[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0,20(5):21-24.

猜你喜欢
耕地质量
旱地改水田耕地质量提升工程措施研究
嘉禾县耕地质量等别更新评价研究
耕地质量和利用集约度的相关性分析及分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