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大肌肌内黏液瘤1例并文献复习

2019-08-07 09:04徐华孟祥虹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19年4期
关键词:骨骼肌包膜黏液

徐华 孟祥虹

肌内黏液瘤(intramuscular myxoma,IM)是起源于间充质细胞的良性软组织肿瘤,好发于心肌,而较少发生于骨骼肌。发生于骨骼肌者常位于大腿、上肢等较大的骨骼肌内,脊柱旁者一般少见,尤其位于腰大肌者更为罕见。本文报道1例腰大肌IM的临床、影像及组织病理学资料,以分析腰大肌IM的影像表现,并通过文献复习总结腰大肌IM的鉴别诊断。

1 临床资料

病人女,61岁。于7个月前无明显诱因活动时出现右下肢不适,近4个月不适感加重,伴麻木、无力。无呼吸困难、心悸、咳痰咯血、头晕、乏力、发热、寒颤等。为进一步治疗来我院检查。专科查体:大腿内侧、前侧、外侧及小腿外侧皮肤感觉麻木;右下肢肌力、肌张力未见明显异常;肢体远端血运未见明显异常;双侧膝、跟腱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未出现。既往史、家族史、个人史均无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未见明显异常;抗结核抗体、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干扰素测定检查示阴性。

2 腰椎CT和MRI表现

CT和MRI上均可见右侧腰大肌内一大小73 mm×66 mm×110 mm的巨大卵圆形肿块影,边界清晰,CT显示病灶密度较均匀,CT值约6 HU,其内未见明显钙化影或骨化影,邻近肌肉受压、移位,邻近骨质结构完整,如图1所示。 MR 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病灶内信号欠均匀,可见T1WI及 T2WI均呈低信号的分隔影 (图 2A、2B)。T2WI抑脂像呈高信号,其内分隔影亦呈低信号,未见明显脂肪信号 (图2C)。病灶边缘似见包膜影,T1WI、T2WI、T2WI抑脂像均呈低信号;病变下极包膜欠完整,向邻近肌肉浸润。病灶邻近肌肉受压移位。T1WI增强检查显示病灶呈明显不均匀强化,病灶内可见大片无强化区(图2D)。

图1 腰椎CT平扫横断面影像。

图2 腰椎MRI影像。

3 手术与病理结果

病人在全麻下行右侧腰大肌肿瘤切除术。术中见右侧腰大肌饱满,平腰椎2-5水平可触及实性包块,病灶边界清晰。切开腰大肌,小心剥离,见大小约10 cm×10 cm×8 cm包块,其根部与椎体相连,完整剥离包块并整体切除。

病理学检查可见肿物表面光滑,包膜完整,切面呈实性,灰白半透明,富含大量黏液,质软,如图3所示。镜下显示细胞密度低,由稀疏散在的小卵圆形、梭形和星状纤维母细胞及大量黏液样基质组成,病变内血管和成熟的胶原纤维均非常稀少。细胞核小、深染、固缩状,不见核仁,细胞质含有多个纤细的细胞突起,细胞间为疏松的网状纤维。常可见黏液样基质浸润或穿插于萎缩的肌纤维间,形成棋盘样结构(图3C)。病理诊断为IM。免疫组化显示波形蛋白(Vimentin)、平滑肌肌动蛋白(SAM)、CD34呈阳性。

图3 病理图。

4 讨论

黏液瘤是一种间充质来源的良性肿瘤,1863年由Virchow首先提出。其特征是富含黏液基质、未成熟胶原纤维及少量未分化的星形或梭形细胞。黏液瘤大多数位于心肌、皮肤、腹膜后等,位于骨骼肌者较少。发生于骨骼肌者称为IM,其常发生于较大的骨骼肌,好发部位为大腿、臀部、上肢、肩膀。发生于椎旁区域的较为罕见,尤其是发生于腰大肌者,国内外仅见5例报道。

4.1 临床表现 IM多见于中老年人,好发年龄40~70岁,女性较男性多见,儿童及青少年罕见。IM的临床症状不明显,通常表现为无痛性肿块,无明显红肿热等征象,部分病人由于肿瘤体积较大,压迫邻近组织而引起相应症状。肿块一般呈缓慢、渐进性增大,有的可持续几年体积无明显变化。Zhang等[1]报道1例伴有非小细胞肺癌的IM,其表现为持续性右腰痛4个月,行走时腰痛加重,休息时自行缓解。Dormand等[2]报道的腰大肌黏液瘤因左侧髂窝间进行性疼痛7个月而就诊。本病例右下肢不适7个月余,近4个月加重,可能是由于右侧腰大肌巨大病变而引起的。IM通常为单发孤立性病变,多发者常合并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即Mazabraud综合征[3]。4.2 病理特征 IM大体上呈胶冻状,周围多见一些肌肉组织包绕,边界较清晰,呈假包膜,质地软,切面黏滑。部分肿瘤由于无包膜包裹,病变偶尔可浸润邻近组织,但一般无转移。镜下可见肿瘤以丰富的黏液样基质为特征,其内可见少量星形细胞、梭形细胞及血管。瘤细胞核小、深染,无异型性,无核分裂象。肿瘤局部似有纤维性包膜或间隔,但部分区域仍可见周围骨骼肌浸润以及相邻肌肉组织轻度萎缩。部分瘤内可有细胞、血管、胶原纤维丰富区,可占肿瘤区域的10%~80%,该区域与少细胞、血管区一样,均无核分裂象及核坏死象出现[4]。

4.3 影像表现 IM在X线平片上通常无明显异常表现,当病变压迫邻近骨质时邻近骨质可受压、变形,骨皮质增厚。CT上呈圆形、卵圆形低密度影,边界清晰,病变密度均匀,其密度与水相似或略高于水,而低于邻近骨骼肌密度,较大者可见其邻近肌肉受压、变薄。

MRI是诊断IM较为特异性的影像方法,其对软组织分辨力较高,能较好地显示病变特征并确定病变范围。在T1WI上,肿瘤呈低信号,其信号强度低于邻近骨骼肌;在T2WI上,肿瘤呈高信号,其信号强度高于邻近骨骼肌但略低于水,这与肿瘤内含有大量黏液样基质有关。T2WI上信号欠均匀,其内可见多发低信号分隔影。病灶呈圆形、卵圆形,边界清楚,部分可见T1WI、T2WI上均呈低信号假的包膜,包膜完整或不完整,包膜不完整者,肿瘤向邻近肌肉浸润,导致邻近肌肉萎缩、肌肉周围水肿,呈现病灶周围环状脂肪信号和片状水肿T2高信号影,分别称为“瘤周脂肪环”、“瘤周水肿带”[5-6]。增强扫描,病灶较小或病灶内细胞、血管含量少时,呈无强化,包膜或分隔强化;当病灶较大或病灶内细胞、血管含量多时,呈环形强化伴絮状不均匀强化。本病例肿瘤范围较大,病灶下极包膜欠完整,向邻近肌肉浸润,符合“瘤周脂肪环”、“瘤周水肿带”,增强扫描呈环形强化,并伴有絮状强化区。

4.4 治疗及预后 IM为良性肌内占位性病变,手术为其主要治疗方式,因其无包膜,且易向邻近肌肉浸润生长,手术以扩大切除为主。IM一般无恶变倾向,但也有文献[7]报道极少病例有复发倾向。

4.5 鉴别诊断 腰大肌黏液瘤术前诊断较为困难,需要与含水成分较多的病变进行鉴别。①腰大肌冷脓肿:常伴有结核病史,尤其是腰椎结核,常伴有低热、盗汗等临床症状,邻近椎体骨质破坏,破坏区可见死骨形成,椎间盘破坏,并可伴有后凸畸形,一般较易诊断。②腰大肌血肿:通常伴有外伤史,邻近肌肉可见羽毛状混杂T2高信号,一般比较容易鉴别。但是急性期血肿T1WI上呈等或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故需注意与腰大肌黏液瘤的鉴别。③黏液性脂肪肉瘤:好发于肌间筋膜或深层组织,因其是一种富含脂肪的恶性肿瘤,病灶内常可见花边样、线样或不规则样脂肪组织,在MRI上易于分辨,病灶信号不均匀,其内可见出血、坏死和囊变,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强化。④黏液性纤维肉瘤:好发于老年男性,且好发于皮肤及皮下,位于深部软组织者信号极不均匀,通常沿筋膜平面显示“浸润-筋膜尾征”,常伴出血坏死,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强化。综上,IM是一种较少见的软组织良性肿瘤,发生于腰大肌者则更为罕见。CT及MRI对IM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MRI的高空间及组织分辨力对IM的诊断更加敏感,尤其是“瘤周脂肪环”、“瘤周水肿带”具有特征性的表现,但仍需与其他含水分较多的病变相鉴别,故需要进一步总结分析有意义的诊断征象。

猜你喜欢
骨骼肌包膜黏液
假包膜外切除术治疗无功能型垂体腺瘤的疗效
鞍区软骨黏液纤维瘤1例
会阴部侵袭性血管黏液瘤1例
毛蕊花苷对递增负荷运动小鼠骨骼肌损伤的保护作用
魔芋葡甘聚糖-乙基纤维素包膜尿素的制备及其缓释性能
黏液型与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Cif基因表达研究
黏液水肿性苔藓1例
8-羟鸟嘌呤可促进小鼠骨骼肌成肌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骨骼肌细胞自噬介导的耐力运动应激与适应
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及防治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