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思维瓶颈,让写作向深刻掘进

2019-08-07 00:56李正浪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9年5期
关键词:显性深度笔者

李正浪

写作视域下的生活,不仅指生活的表象,还指常态生活表象下蕴含的深度意蕴。而深度认知,才是学生在作文中体现的纯粹识见。“纯粹识见本身是一种真实的知识。”[1]经过审视发掘的认识能更深刻地揭示生活本质。日常作文教学,强调叙写真实生活,但一些语文教师并没有将学生的真实生活往深处导引,而许多学生的写作,往往只是就生活表面进行粗疏的表达。结果,差强人意的得分,致使学生失去写真实生活的自信,而教师也埋怨学生写的真实生活平淡无奇。于是,语文老师和学生纷纷背离生活的真实,而对“作文选”上林林总总的优秀作文趋之若鹜。抛弃了生活之“源”,最后只能“随波逐流”。见不到活生生的自我,见不到热腾腾的生活,作文就变成无生命、无灵魂的浅文陋语。造成学生作文难以呈现深度真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思维瓶颈是不可忽略的主要原因。但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只注重显性化资料的积累与功利化的技巧训练,而忽略了学生思维的引导。

写作中,造成思维瓶颈的主要原因,包括客体和主体两个层面:客体(即写作对象)上,一些表象特征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不易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主体(写作者)上,写作思维存在肤浅、同质、定势等不良倾向,阻碍了思维向更高级层次发展。写作向深刻掘进,不能光停留在技巧层面“治标”的训练,更应该关注学生在写作中的思维状态,开准“心药”来“治本”。“教学文化必然会触及教学主体的内心世界。”[2]作文教学文化更当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基于学生的思维瓶颈做好导引与突破,使写作向深刻有效掘进。

一、突破浅表思维,探寻隐僻处

生活现象,包括显性和隐性两个层面。学生对显性层面的认识往往具有趋同的世俗性,若只是在作文中表达这种约定俗成,就成了人云亦云,丢失了自我的眼光。现实中,生活现象独特的隐僻处,常常受显性层面所掩盖而被忽视,形成“光环效应”。学生对自己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是从某个显性的局部出发,像日晕一样,由一个中心点逐步向外扩散成越来越大的圆圈,并由此得出整体印象。其特点是以偏概全,往往根据显性表征点来推知事物的本质,而往往忽略隐性内涵点。因此,引导学生在关注显性常规点的同时能注重不同的切入视角,关注隐性价值点,从而拨开迷雾,深度认知事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显性的点,可能只是一种表象肤浅的真实,而隐性的关键点,不但能打开新的视角,而且更能引导学生探知事物的本质。

在写作训练中,笔者这样要求:就班级的两块条幅(分别为王贞白在《白鹿洞二首·其一》中的“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和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选取立意进行写作。结果,多数学生的习作视野不是在应试领域内兜圈子,就是对其中一句名言进行常规阐述,了无新意。于是,笔者尝试从两个层面进行思维导引,并尝试梯度升格。

(一)捕捉隐微的关联点

造成写作中浅表思维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被一个显性的点所蒙蔽,只见其一,不见其二,缺乏重要点之间隐蔽而微妙的联系,因而只能在孤立肤浅的表面进行叙写论述,致使立意因平庸而撞车。如从点与点联系的角度看,不但能开拓作文材料立意的新视野,更能向立意深处掘进,从而呈现生活现象的深刻意蕴,进而避免写作立意区间的单调与雷同。课堂上,笔者经过引导,就触发了学生关于“读有用之书和无用之书”的思考。

附教学实录:

生:“读书不觉已春深”,乃读入心之书,进而达到忘我的境地,忘记了时间,而随着光阴的逝去,内心也变得丰盈。

师:这些书有用吗?

生:这些书看似无用,实则大用。

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里涉及到的书,是可以带到社会实践中的书。

生:将无用之书引向社会实践,这样的读书是有价值的。

师:那么,对有用的书有怎样深入的思考?

生:有用之书,不只是为了高考。

生:能指导社会实践。

生:有用之书,还能浸润心灵。

师:无用之书呢?

生:只有短视的功利。

生:只能短暂地消遣。

生:有些经典,对功利化的考试而言往往是无用的,但却启迪成长,丰盈灵魂。

经过这样的互动交流与思维碰撞,多数学生的写作视野打开了,思维触角也不仅仅满足于简单叙写论述,而能从耐人寻味的微点之间的联系出发向广度开拓,向深度掘进。有學生从读书的“入”与“出”的角度谈读书的两种状态;有学生从阅读中“小我”与“大我”的角度品阅读的两种境界;有学生从阅读的“心境”与“环境”角度思考阅读的个体性与社会性……当然,也有学生的思维走得较远,如有学生这样写:读书既不能走火入魔,也不能总是怀疑,迷与疑,当有度。这显然不是笔者出题的初衷,但是其锐利的逆向思辨联系是有价值的,思考也是有深度的。

(二)挖掘隐奥的深意点

浅表思维,在写作中的负面呈现,往往是学生只关注显性的点,并由此形成自我的判断与推想,而对点的选择又往往受“公共视点”的影响,因而形成从众心理,进而进行趋同表达。写作中,学生往往还受到立意稳妥不能偏向的心理束缚而使得视野狭窄,立意平庸。在从众心理趋向与偏题恐惧避向的双重心理作用下,致使学生的审题视野难以关注隐性的关键点,而宁愿选择显性平庸却稳妥的价值取向作为核心立意。

挖掘作文材料隐奥的深意,首先要有审题的整体意识,不能被一个显性的点牵着鼻子走,致使“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在整体视域下,须进行多点的搜索,既顾及显现的公认点,也要关注隐性的个性点,换一个角度表达,往往能“曲径通幽”,从而探知事物深度的真实。

据此,笔者继续引导学生观察其中值得关注的隐奥细节。后来,有学生发现了两条标语下面不起眼的广告——关于“科耐”(清华科技)保健品的。该生发现,作为班级宣传文化的不得体——两种语境的不协调。一面是让学生接受传统阅读文化的洗礼,一面又在接受“兴奋剂”来提高应试成绩的宣传。这样,读书就难以做到静心、纯粹。

在此基础上,笔者继续引导学生从道德层面进行深度思考。有学生发现标语下的广告还包含混淆视听的嫌疑,这样写或许不是商家有意为之,但却形成了读好书,学好习离不开起保健品的心理效应。换言之,成功离不开这些保健品保驾护航,而身出寒门,买不起这些保健品的学生则会产生心理阴影,从而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而能吃上这些保健品的学生则会有一种心理优势——“科耐”能助我成功,努力变得不再重要。

接着,笔者继续引导学生从功利读书的角度思考。有学生作了如下表达:“科耐”广告指向读书效率更是指向应试的效率,说白了,是指向高考的书,指向高分的书,且不论吃了这些营养品能不能得到高分,条幅的指向就狭隘了。读有用之书应当指向更广阔的社会实践,读无用之书应当指向人的终极关怀。炒热的高考,炒热的功利化的阅读,亵渎的不只是传统文化,还有未来的文化方向。

课堂上,笔者由这一点出发,让学生拓展视野寻找相似情景。学生发现,这一现象不是孤立存在的,甚至无孔不入:教室高考倒计时牌,下面是商家的广告;放学时,路边常有塞保健品广告的;送考的励志标语,也有这些保健品的宣传广告。于是,笔者就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学生认识到,学校不是生存在真空中的,但商业气息渗入到学生的学习小环境当中,会破坏学校文化氛围。久而久之,学习就变得不再安宁优雅。而这也是仅从宣传标语常规切入所难以达到的思维深度与认识高度。

二、突破趋同思维,琢磨异样感

写作思维忌讳同质化。就写作的生活素材而言,有价值的短暂思维,多源自于人的异样感。这种异样感,往往是由生活环境、生活经历的细微变化来牵动心理上的微妙变化。所谓“言为心声”,笔者认为,写作既要重视心境的抒写,更应当注重对心理变化的捕捉与深挖。耐人寻味的异样感,因瞬时记忆而未能强化便被遗忘,这便是许多学生觉得写作生活资源缺乏的很重要的原因;当然,异样的瞬时记忆即使被强化,而未能作延伸思考与深度审视就引入到写作中,也仅仅是“猎奇”而已,而未能深入事理“本质”。对于高中生而言,在相对单调的生活内容和相对单一的生活节奏中捕捉写作灵感,实乃强人所难,而若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细微变化,并对形成的有价值的异样直觉进行琢磨,进而引发深度体验与思考,这还是可行的。“感受性质是超物理的事实。”[3]生活中,由异样的直觉感受延伸为知觉体验,深化为慧觉感悟,“如琢如磨”,方能深度呈现事理内蕴。

笔者以“一次购物体验”为话题,让学生进行写作。在习作中,学生普遍在商品的性价比和服务态度上作常规表达,缺乏“非常态”的独特体验。于是,笔者引导学生回忆购物过程中异样的直觉,并以此为出发点进行延伸体验与深入感悟。有学生讲述了到超市购物的经历:当自己走到比较偏的角落,后面总会有个“红夹袄”跟着,那种异样的感觉令人极不舒服。

课堂上,笔者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异样感的研究价值。于是,便组织学生以此为例总结就异样感延伸写作的路径与策略。

一是及时捕捉。学生生活中的异样直觉应该是非常丰富的,这也是庞大的写作资源库。那么,怎样捕捉呢?笔者认为,首先要具有停留的意识,在稍纵即逝的异样感出现时,可以稍作停留,再用直觉判断其有无写作价值。在超市被营业员跟踪的异样感,涉及到商家经营的智慧,更关涉到交往的信任,具有现实意义与深度立意的价值。在当时的场域中,可将这一有价值的异样感,通过有意识的强化将瞬间的灵光闪现的直觉变为一种知觉记忆。认识心理学家所指的知觉,是理性的,是学习知识的基础。人本心理学家所指的知觉,是感情的,是决定个人行为取向的基础。[4]综合两者的观点,即知觉是情理兼具的,既有感性的热度,又有理性的冷静。而生活中的异样感一旦演化为有价值的知觉,这样的心理效应就前进了一大步,并且具有持续推进的效能——将不稳定的知觉记忆在随笔本中进行再现式记录,以便后续进行思维加工。

二是质疑追问。上述知觉要生成耐人寻味的慧觉,还需要作深入的延续思考。首先是质疑,通过提出问题,使得知觉更清晰,更深刻。从“为什么”角度质疑,可知超市营业员的跟踪是出于防盗的考虑,是商家对顾客的不信任。从“会怎样”角度质疑,可知若顾客不能舒心购物,今后一般不会再来。从“该怎样”的角度质疑,不难想出用摄像头监控,既达到防盗的目的,同时也尊重了顾客的人格尊严。再次是追问。通过追问挖掘问题背后深层的意蕴。追问原因,可知该超市口头宣传顾客是上帝的背后是只认钱的短视,没有从人文关怀上真正将顾客视为上帝。追问影响,可知此举小则影响超市的生意,大则使得社会人际关系充斥冷漠的怀疑。追問做法,可以设想顾客需要介绍产品的,营业员可提供跟踪服务,不需要的,则让顾客自由购物,人际交往需要信任的距离。

生活中,有价值的异样直觉演化为知觉,再通过琢磨审视进一步深化为慧觉,生活真实则会实现由表及里的掘进。

三、突破惯性思维,强化反思性

惯性思维,是一种定势的思维。怠惰的惯性思维,是思维低水平的一种表现;而突破惯性思维,用新的视角审视新的层面,思维能力便得以发展。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可见培养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是多么重要。作文也是如此。生活中惯常的现象,用逻辑思辨去审视,能透过表象的迷雾探知深度的真实。笔者让学生以身边现象“放学时校门口堵车场景”为话题进行写作,多数学生在如下两个层面进行常态惯性叙议:一是家长接子女的车辆造成了拥堵;二是车辆避让人潮而造成堵塞。这都是惯性思维在作祟。高中作文,强调回归朴素生活,更突出深入感悟与睿智反思。如何在常态惯性思维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反思呢?

一是观照反差细节。形成惯性思维,一方面是由于生活场景的多次呈现,形成视听感受的多次刺激,造成潜意识的合理性,从而形成无意识接受的庸常化认识;另一方面,由于对熟悉场景重要的细节忽略,而影响真实判断与推想。因此,要更新认识就需要放大有意义的真实细节,并关注细节的反差,从而步入事物深度的真实。经过引导,有学生抓住细节反差生发这样的感悟:家长的翘首以待,学生的冷漠表情。这种爱的背后是悲凉。有的学生由家长用豪车接送,有的则是自己骑车回家。在豪车里的孩子可能赢得现在的安逸,但骑着破旧自行车的孩子很可能赢得未来。

二是发掘特殊要素。生活常态的多次出现,用哲学的眼光看,是不可能绝对重复的,每一次出现总会有所不同,而抓住普遍性基础上的特殊性,便能使常规的惯性思考与认识得以更新。如有学生写到:有一次被逼停的,是一辆鸣笛的救护车。但是,多数学生还是惯性的做法,争抢着过马路,至于救护车里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患者,就不去考虑了,或者根本无暇顾及。而这样的惯性背后是意识的麻木与人性的冷漠。

三是融入虚化思考。常态的生活现象需要由表及里,由实到虚进行“剥洋葱”式剖析。这里的虚,不是虚假,而是无形的内在意蕴。可以从心灵层面溯源。有学生是这样写的:堵车场景中,接送的家长翘首以待,而孩子却是无感的冷漠,从心灵层面分析,应该是内在心灵交流的缺失。一方面是孩子对父母的无感,一方面是父母对孩子冷漠回应的习以为常,这都是心灵麻木的体现。放学后的人潮,逼停了鸣笛的救护车。这样的现象,除了进行丰富的心理分析,还可以进行文化反思。有学生这样表达:一方面是人性的自私作祟——自己过马路,快速回家吃饭重要,而不认识的人的死活根本无需考虑,也懒得考虑。另一方面是从众文化使然:这种由从众心理形成的劣根文化,已经淡漠了是与非、善与恶的界限,随大流,讨不到大便宜,也不会吃大亏。

四是呈现个性言语。对常态生活,采用非常态语言形式来反思表达,将会别开生面。“读者无法直接看到内容,只能看到形式,形式所意味着的就是内容。不同的形式意味着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形式感意味着不同的内容感。”[5]传统写作观认为只要有话想说,有情可抒,就必定有文章可写。于是在教学上,语文教师推崇“吾手写吾心”,更着重于内容的发掘,以一种直觉主义的方式来操作写作教学。其实,这是个错觉。高中写作,具有思辨性、文学性,离不开言语形式,又具有强烈的技术性。自由写作如此,应试写作亦然。为了避免“平铺直议”,筆者积极鼓励学生通过个性体验来创新表达形式。有学生这样写道:救护车前堵的是路,堵的是年轻的心,堵的是无法走远的未来。这一排比的形式的背后是思维的层层递进,是认识的步步惊心。形式的个性创新,拓展了学生对生活新鲜而又睿智的认识。

教学中,从思维层面把握学生真实写作的瓶颈,并通过针对性的心理调适与引导,便能实现向深刻表达掘进的写作启蒙。有时,这一瓶颈,一捅即过,而学生缺少的往往只是意识。一旦学生写作的思维瓶颈被突破,其作文将呈现可以预约的深度精彩。而作文语言深刻的背后,则是思维能力的跃升。

注释:

[1]黑格尔.先刚译.精神现象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360.

[2]龚孟伟.教学文化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40.

[3]高新民、储昭化.心灵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123.

[4]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262.

[5]王尚文.走进语文教学之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350.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十二五”规划课题“‘双主双线高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案例研究”(批准号:D/2015/02/414)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显性深度笔者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深度思考之不等式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关于现代设计应用中中国元素的显性和隐性表现
巧抓“隐性”表达 精彩“显性”表达
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显性途径探究
“显性”之异与“隐性”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