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生活逻辑 提升成长智慧

2019-08-07 08:43须洁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9年7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须洁

[摘 要]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以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发展人格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目标。知识源于教材,更源于生活。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师应遵循学生的生活逻辑,设计由浅入深的梯度内容;展开由“我”及“他”的温情观照,丰富学生的个体经验;进行“变客为主”的主体转换,提升学生的成长智慧,实现学生更好的道德成长。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生活逻辑;成长智慧

打开统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细细研读,除了明暗两条主线互相交织的法治教育内容外,新教材注重以个体经验为起点,以良好品德为核心,以生活情境为支撑,以多维思辨为延展,指向“学会做人”的根本。如在《健康过冬天》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内容的設置、经验的建构以及主体的转换,呈现精彩的课堂教学。

一、由浅入深的梯度内容,遵循学生的生活逻辑

《健康过冬天》一课呈现了天气变化、季节更替对生活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课程标准“健康、安全地生活”的要求,教导学生冬天不怕冷,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并了解冬季保健的相关知识。一年级的学生,生活体验是直观的、零碎的,如何将这种“碎片式”的生活经验,通过童趣化的方式串联、整合起来,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呢?笔者想到了一个表达友谊和温暖的绘本故事——《冬天里的弗洛格》,于是课堂教学以小青蛙弗洛格的故事为情境呈现,以童趣化的方式开展,由浅入深地推进。

梯度1:穿衣有讲究

教师以小青蛙的口吻问大家:“冬天的景色真美啊!我真想在这里玩会儿。可是,我快要冻僵了,你们能帮帮我吗?”学生一下子就发现了问题所在:“小青蛙只穿了一条裤子,它不会穿衣服。”于是,第一个研究主题自然形成:冬天,我们该怎么穿衣服呢?

梯度2:生病要休息

教材继续呈现绘本情境:小青蛙被冻坏了,倒在雪地里。这时,教师顺势唤醒学生内心的善良:“弗洛格生病了,你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让它快快好起来呢?”于是,学生结合自己生病后如何康复的经验,积极主动地把自己的好经验、好办法无私地分享给大家。

梯度3:运动不可少

小青蛙弗洛格康复后,以感谢的口吻呈现下一环节的探究:“还有什么好办法,能让身体棒棒的吗?”学生自然就想到了“法宝”——做运动。“喜欢做什么运动”“可以做哪些运动”“怎样做好运动”等问题都在这个环节里开展探究,并且指向具体的生活情境。

梯度4:保健我能行

“冬爷爷看到小朋友们这么热心,给我们送来了过冬的秘密武器。这个神秘的大袋子里装有润唇膏、口罩、手套、水杯、洗手液等物品,都是冬天健康的‘必备武器。”……这样有趣、好玩的游戏,不仅将保健的常识与学生的生活无缝对接,更可贵的是尊重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升了学生的成长智慧,促进了学生的道德成长。

研读《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我们不难发现:“对儿童认知规律的尊重是教学的起点,但基于儿童立场的教育,还要进一步建立遵循儿童生活逻辑的课程理念,这才是真正对儿童的尊重。”因此,只有符合生活逻辑的课堂,才会被学生所接纳。

二、由“我”及“他”的温情观照,丰富学生的个体经验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从这个角度来说,符合儿童当下生活的学习活动,更能让儿童“在场”,走入一个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自我情境”中,并不断和老师、伙伴一起,由“己”及“人”,再由“人”度“己”,最终实现道德认知的自主建构。例如,在《健康过冬天》一课的“穿衣有讲究”环节,教师这样进行教学。如下:

师:到了冬天,该怎么穿衣服呢?先来看看我们自己。

生1:我里面穿了一件棉毛衫、一件毛衣,还有一件外套。

师:我看你穿得不多,冷吗?

生1:不冷,我外面这件外套挺厚的。

师:看出来了,是挺厚的。看来,冬天穿衣服,里面不要穿得太多,外面可以穿件厚点的外套,这就叫——内薄外厚。

生2:我早晨来上学的时候,妈妈还帮我戴上了帽子和围巾。

师:你的帽子和围巾在哪里?给大家看一下。(生拿出来展示)你现在为什么不戴呢?

生2:妈妈说到了教室就解下来,因为教室里暖和。

师:你真是个听话的好孩子!要出门了,加上保暖的手套、围巾,到了室内,就要及时把它们拿下来,这就叫——适时增减。

师:现在,请大家观察自己身边的小伙伴,你觉得他(她)会穿衣服吗?很会穿,就给点个赞;如果觉得不太好,就提个小建议。

师:外套一定要——(便于穿脱)那我们快点把怎么穿衣服的诀窍告诉小青蛙吧!

……

为了帮助绘本故事中的小青蛙,学生把探究的目光转向自己、转向同伴,融情入境,对需要帮助的角色产生同情和关怀。首先,“该怎么穿衣服”是真实的生活情境,这是每个学生每天都要面对的,这样的“现场”蕴涵着儿童丰富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其次,将体验、探究、问题解决、同伴互助等学习活动串联成“学习的现场”,在种种“将要发生”的可能下,学生的道德情感得以激发,这是道德与法治课堂应有的一种生命状态。

鲁洁教授指出“我们的课程、教材、教学要以生活世界为其归宿”,这样的回归才是品德课程的意义所在。儿童带着不同的心理体验和生活经验来到课堂,唯有深度“浸润”,温情观照,才能获得更为丰富的个体经验,而这正是回归生活的有力支撑。

三、“变客为主”的主体转换,提升学生的成长智慧

小学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体现了“去末归本”“变客为主”的教育思想,其超越单一的“知(knowing)”的素养,进入到以广泛的知识、切身的“感受(sensing)”以及明智的“决断(judging)”为基础的“做(doing)”,使这一综合课程成为以儿童发展为本位的融合的、广域的综合课程。

例如,教学“运动不可少”这一环节时,教师引领学生一起来运动。在单独展示过后,教师邀请大家:“想不想一起来运动运动?运动之前请你跟我这样做:搓搓手,揉揉脸,拍拍肩,弯弯腰,扭扭屁股,跳一跳,蹲一蹲。”紧接着,教师鼓励大家:“我们一起来运动喽!”然后师生跳起了欢乐的《小鸡舞》。运动完毕,教师问学生:“你们开心吗?身体有什么感觉呀?”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很暖和!”“是啊,会运动的小朋友,永远都不怕冷哦!”……至此,“运动”本身的美好,通过多种感官的体验,使“儿童本位”的理念落地生根。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活动中,被动受教自然转换为自主建构,实现智慧融于生活,更超越了生活。

总之,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必须遵循学生的生活逻辑,明白“因为什么,我要这样做;因为什么,我不能这么做”,进而体悟“这样做,我能给自己、同伴、师长带来安全、快乐、幸福,我必须这么做”。如此,我们就能够在丰富每一个个体经验的同时,逐步提升学生的成长智慧。从本体论上讲,教育的本质就是一种对人的唤醒过程;从方法论来讲,所有的一切都只为了同一个目标——过更好的生活。

(特约编辑 木 清)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
遵循身心特点 助推幼小衔接
浅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栏目设计的选择和使用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