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断延长,“死亡教育”亟需跟上

2019-08-09 09:35王秀宁
作文评点报·中考版 2019年24期
关键词:预期发病率寿命

王秀宁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主任医师顾晋在“两会”上提出,建议全民开展“死亡教育”。顾晋认为,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已经成为造成我国老年群体死亡的三大主因,死亡教育是向人们传递关于死亡的相关知识,培养和提升民眾对死亡事件的应对及处理的能力,中国的死亡教育仍处于探索初期,基于尊重生命的理念开展死亡教育尤为必要。

据国家癌症中心2018年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恶性肿瘤估计新发病例数为380.4万例。也就是说,在2014年这一年,全国每天有1万人、每分钟有7人被确诊为癌症,并有4人因癌症死亡。

许多人对癌症心生恐惧,其治愈率和高昂的医药费足以让人们望而生畏。不过,如果摆脱个人视角,转而切入到一个更宏大的社会视角来看癌症的发病率和公众对癌症的恐惧,就会发现癌症其实是人均预期寿命延长后的“副产品”。

从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全球各国癌症发病率数据来看,排名前三的国家分别是丹麦、法国和澳大利亚,紧随其后的是比利时、挪威、美国等,前十名中有9个是高度发达国家。尽管影响癌症发病率的因素包括饮食习惯、环境污染等,但癌症发病率排名前列的国家,人均寿命均在77岁以上(2017年数据)。在中国,经济最发达、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江浙沪,癌症发病率同样居于前列,江苏、上海、浙江分别居于4至6名。

在传统农业社会,因为人均预期寿命较短,所以人们面对死亡反而更加坦然,认为这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但在工业化社会到来之后,伴随着医疗、卫生、饮食等水平的极速提升,人均预期寿命有了质的飞跃,这反而让许多人变得无法与死亡“好好相处”了。面对疾病,面对死亡的威胁,无论是当事人本身还是其背后的家属,都缺乏一种科学、坦然的态度。

所以,死亡教育在这一背景下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看待死亡的本质就是如何看待生命,当自己或家人面对重疾,是选择宁愿患者痛苦也要延长寿命,还是选择安宁疗护,既不增加也不减少患者生命,而是为患者在生命末期提供人文关怀、心理护理、症状管理等服务。很显然,如果真正尊重生命,更应该选择后者。

当然,“死亡教育”不是一种强制性的措施,它应该以媒体报道、政府宣传、学校教育等形式,很自然地影响这一代人。到2030年,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将会达到79岁,这一数据超过了现在大部分发达国家的指标,因此,死亡教育需要循序渐进地展开,它与医疗水平、物质水平的提升应该是协同的。

小编有话说

生老病死是生命进程中的必然规律。既然死亡无法避免,那么就让我们把死亡当作伴侣,永远不要害怕面对它。我们对死亡应该有重新的解释,死亡并不是痛苦的、悲惨的,它并不可怕,有时只是我们不能接受而已。

适用话题

死亡教育;面对死亡的态度……

猜你喜欢
预期发病率寿命
人类寿命极限应在120~150岁之间
多晒太阳或可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
仓鼠的寿命知多少
ARIMA模型在肺癌发病率预测中的应用
马烈光养生之悟 自静其心延寿命
宫内节育器与宫颈糜烂发病率的临床研究
七招降低新购仔猪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