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灰色控制探讨数码打样评估标准进化的必要性

2019-08-12 07:43姚磊磊
印刷工业 2019年3期
关键词:色相色块色度

文/姚磊磊

近年来随着中性风格包装设计的流行,很多产品会采用低饱和度甚至是大面积的灰色,这无疑增加了打样和印刷环节的控制难度,对于数码打样来说,要不断升级控制标准,严格监控数据,加强目视评估。

关于不同的数码打样,色彩不一致的问题,常常困扰印刷企业内一些操作人员。针对此,笔者以一个打样为例,分析其产生原因及解决方法。

打样所用文件为四色灰图片,数码打样结果:一种比较红、层次比较浅,另一种则相对偏蓝偏深。

据数码打样色彩控制条的检测标签显示,两种打样结果都符合ISO12647-7数码打样容差标准,一般情况来说,颜色差异应该不大,但目视仍有比较明显的差异。那么为什么目视差距明显,但色彩检测却可以轻松通过ISO12647-7标准呢?

选择合适的测量标准,得出更准确的结果

图1 数码打样效果图,右一为打样文件

笔者仔细检查了数码打样的监控系统CGS ORIS Certified Web,了解到本次打样的目标值为ISO Coated V2(即Fogra 39L),使用的测控条为Ugra/Fogra Media Wedge V3,容差评估标准采用的是ISO 12647-7:2013(与之前2007版的容差一致,本文统称为老(旧)标准),该标准对三色灰进行控制的参数为“平均Delta H” (Delta下文简写D或“△”),标准要求容差是1.5以内,而打样的结果为0.84,从数据上看,结果在规定范围内,但是灰色实际上控制得并不好。即,数据评估与现实目视评估存在矛盾。

两种数码打样采用打印机型号一致,打样纸张基本相同,色彩标准一致,测控条一致,测量仪器相同,因此笔者分析,出现这样的结果,可能是评估标准的问题。选用另一标准,ISO 12647-7:2016标准(下文统称为新标准)来重新进行评估,新标准对三色灰评估的参数有所不同,放弃了参数“平均DH”,而采用“平均DCh”和“最大DCh”两项参数,经过实际测量,不出所料,结果是不达标的,灰色已超出标准。

图2 ISO 12647-7:2013标准(左一)与 ISO 12647-7:2016标准(右一)测量结果

图3 Ugra/Fogra Media Wedge V3控制条B16-B21色块

表1 两份数码样稿测量评估的旧标准的DH和新标准的DCh数值

表2 将B21色块的a值进行测试由-6.73改为-3得出新的DH和DCh数值

为了对比新、旧标准对灰色控制的差异,笔者对Ugra/Fogra Media Wedge V3控制条的测量数据进行了仔细分析,找到了其中的灰色色块,具体为B16-B21(见图3所示第二行),共6个色块,阶调值依次为10%,20%,40%,60%,80%,100%,分别拿出两份数码样稿测量评估的旧标准的DH和新标准的DCh数值来进行比较。

从表格中,我们发现如果用旧标准去评估,B19和B21的色相差较大,但旧标准只考察平均值,不考察最大值,因此这一问题就被忽略掉了。而更严重的问题是B20色块,DH仅为0.56,用旧标准来评估可谓非常小,但其实整个色相却是偏红偏黄的,DCh则高达3.87,明显超出了新标准的容差值。

为了模拟实际生产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我们尝试修改了B21色块的a值进行测试,人为从-6.73改为-3,使其更偏红。此时,如果用老标准去评估,该色块的DH从2.02下降到0.36,而平均DH下降到0.56,反而比修改前更好了,而用新标准去评估,DCh为4.37,已明显超出3.5的标准范围。

因此,不难发现新标准对灰色的控制是比较科学的,更容易发现灰色的偏色现象。同时,查阅ISO 12647的新、旧标准,发现 ISO12647-7:2016 新标准已对该问题进行了特别说明:该标准之前的版本使用Delta H,该参数对于接近灰色坐标的色彩差异是非常不稳定的,因此已经被色度差Delta Ch所取代,Delta Ch可以提供更稳定的测量结果。

DH和DCh的区别

寻找到谜底后,我们再来看看DH和DCh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在ISO 12647-7:2016的术语中,对DCh进行了解释:DCh是色度差(CIELAB chromaticness difference),其表示两个亮度大致相同的颜色映射到L值恒定的Lab色彩空间上的差异。其实就是不考虑亮度的差异,仅考虑色度的差异。与G7理论中的灰色评估参数是一致的,该参数在比较早的G7资料中被叫做DF。

DH被称为色相差,即Hue Difference,表示两个颜色之间的色相差异,同样不考虑亮度值L,并且不考虑饱和度S的差异。DH既然为色相差,那么DH越小,代表两个颜色的色相差异越小,但不代表色差DE越小,也不代表色度差DCh越小。从图4可以看出,11个色块在同一个色相角度上,DH为0,但色差DE不可能为0(此时,由于L值相同,此时DE=DCh) ,最大则为6.22,实际上甚至可以无限大。

显而易见,DH就像是指南针的指针,只要颜色都在指针的同一条线上,那么不管它离中心点的远近如何,色相都一样,即DH为0。因此DH的单独使用,对控制颜色的作用有限,这也是为什么该国际标准在限制四色时,是基于DE再限定DH,如2016版,规定主色的DE00<3,同时规 定 DH<2.5(仅限CMY),而2013老标准也有相似的规定(DE<5,DH<2.5)。

图4 11个色块在同一个色相角度上,DH为0,但色差DE不可能为0(此时,由于L值相同,此时DE=DCh) ,最大则为6.22,实际上甚至可以无限大

图5 如果在DE的基础上规定DH小于2.5,则限定了只有色块1,2,6,7,8,12是合格的

图6 DCh、DH数值大小比较

从DCh的角度分析,从公式上可以看出DCh的值一定大于或等于DH,而不会出现小于DH的情况。也就是说,色度差DCh越小,那么色相差DH就一定会越小,这一点其实也很容易理解,这是因为色度包含色相和饱和度。而这就是ISO标准中说明的控制参数DCh比DH更为稳定,也更加可靠的原因。

对比新、旧标准,不难理解,如果一个数码样符合新标准,也就是DCh<2,那么用老标准中的DH去评估,有较大的机会会小于1.5,虽然并非绝对;然而反过来讲,如果用老标准DH去评估数码样,则其是否能符合新标准中DCh的规定,则完全不可预知。但如果对新标准作进一步的限定,规定DCh<1.5,那么就一定会符合老标准的DH<1.5,因此就没必要反复切换新旧标准去评估,这就大大增加了实际生产控制中的便利性。

到此,我们已经彻底弄明白了新旧标准对灰色控制的差异,老标准也并非完全不用。不容忽视的是其对灰色的控制也并非只限定了平均色相差DH<1.5,不要忘了还有一个最大色差需小于6的规定,对灰色同样是一种限制,但这个阀值未免有点太大,对于灰色的偏色现象不能很好地进行监控。因此ISO12647-7新标准修改了控制参数,采用色度差DCh,规定平均色度差小于2,同时最大色度差小于3.5,这相对于老标准来说就更加科学,更能有效监控灰色的稳定性。

人眼对灰色非常敏感,很小的色差都会被人轻易感知到,这也是譬如G7灰色校准和控制方法如此成功的原因之一。近年来比较流行中性风格包装设计,很多产品会采用低饱和度。甚至是大面积的灰色,这无疑就增加了打样和印刷环节的控制难度,对于数码打样来说,除了需要升级ISO12647-7:2016控制标准,严格监控数据,加强目视评估,此外还可以设定更严格的二级容差,用于工厂内部的控制,及时提醒警告,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数码打样的高质量、高稳定性,从而避免数码打样不合格造成的印刷困扰和损失。

此外,笔者还留意到不管是欧洲的Ugra/Fogra Media Wedge V3还是美国的Idealliance ISO12647-7 Control Wedge 2013版色彩控制条,四色灰色块都比较欠缺,Media Wedge也许并不包含需要重点控制的色块,因此对于特殊的订单,操作人员可以在此基础上自己修改,增加对印刷产品有代表性的色块的控制,这样就能从数据上更加全面地控制打样的色彩。

本文重点解释了数码打样的灰色控制问题,实际上,印刷色彩校准则是更重要、更复杂的环节,为了达到印刷样与数码样的高度匹配,必须在物料控制、印刷机保养、文件重新分色(UCR/GCR)、印刷过程控制、数据采集、校准方法选择、标准看色光源等方面进行更严格的把握和调整,才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猜你喜欢
色相色块色度
基于校验信息隐藏的彩码抗篡改攻击技术*
高效液相色谱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色相、心相与舞台造型——民国京剧批评中的“扮相”品评
基于改进色度模型的非接触式心率检测与估计
景德镇早期青白瓷的器型与色度
高支纱羊绒衫缩水率问题的试验分析
如何提高苹果的着色度
阎先公和他的瓷板色块泼彩画
三个色块
眼睛,请接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