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视角下的昭陵和礼泉县县域经济和谐发展探析

2019-08-13 07:26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9年7期
关键词:昭陵家村文化遗产

任 丹

(西北大学,陕西 西安 710069)

渭河以北的黄土台塬之上广泛分布着18座汉唐帝陵,形成关中地区特有的帝陵文化,也是著名的文化遗产。文化遗产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但因其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一定程度上也会制约经济发展。本文将从昭陵和礼泉县出发,分析文化遗产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矛盾问题,探讨文化遗产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让文化遗产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人民,促进经济发展。

1 昭陵概况

昭陵(图1)位于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九嵕山之上,是唐太宗李世民与文德皇后长孙氏的合葬陵墓。主体始建于唐贞观十年(636年),至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基本结束。1961年,国务院公布昭陵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3A”级旅游景区。2017年,昭陵入选第一批“陕西省文化遗址公园”名单。昭陵现分为昭陵博物馆和昭陵陵山景区两部分。

1.1 昭陵博物馆

昭陵博物馆位于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烟霞镇,隶属于礼泉县文物旅游局。建于李勣,即徐懋功墓前。现有出土文物陈列、碑石陈列室两座(即昭陵碑林)、唐墓壁画陈列室3大主题陈列。馆藏文物6 000余件,展出面积2 000 m2。

1.2 昭陵陵山

昭陵陵山仿唐长安城平面布局而建,始创“因山为陵”。陵园周长60 km,面积30万亩(1亩 ≈ 666.67 hm2),是世界最大的皇家陵园。陵区有陪葬墓200余座,是我国帝王陵园中陪葬墓最多的一座陵墓,被誉为“天下名陵”。

陵区经考古发现的遗迹主要有:昭陵主陵、栈道遗迹、北司马门遗址、西阙门遗址、献殿遗址、寝宫遗址。

主陵位于陵园最北端的九嵕山主峰,至今尚未探明。据史料记载,昭陵四周有垣墙围绕,陵山上建有房舍、游殿,陵寝下建有玄宫。

栈道遗址位于长孙皇后墓道口和房舍、游殿之间,是连接墓道口和修建供墓主人灵魂游乐的房舍、游殿的道路。

北司马门遗址位于陵山北玄武门内,遗址平面呈长方形,共5级台地,是举行重大祭奠仪式的地方,祭坛遗迹清晰可见。“昭陵六骏”和“十四国酋长”位于第3台阶地两侧。台阶地上建有庑殿和东西庑房,东西各有一座三出阙。1982年,昭陵博物馆曾对北司马门遗址作了勘查和试掘,辨识出唐代门阙的三出阙形制,找出了一道清代砖砌围墙[1]。2002年8月至2003年11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发掘出土各类文物2 000余件组,首次将唐代北司马门遗迹和明清以后祭祀建筑遗址区分开来。

西阙门即朱雀门,位于距陵山主峰约800 m的一道嵕梁上,外建有双阙台,内建有献殿遗址。现存呈圆丘形的东西两阙址,均为夯筑,间距约90 m。

献殿遗址位于九峻山南侧偏东山梁下,是昭陵遗址区内重要的建筑遗址是举行祭祀活动的场所,当年里边主要供奉太宗的灵位。据探查,献殿应为重檐九间,现存献殿遗址范围约40 m2。

昭陵寝宫是现在为止考古发现的第一例寝宫遗址,呈长方形,东西238 m,南北301 m。据考古勘探,昭陵寝宫曾经受过火灾,故后世迁至山下重建,称为“下宫”。

1.3 昭陵价值分析

昭陵的遗迹遗物丰富,主要分以下4类。

(1)石刻。唐代帝王陵墓石刻是唐朝社会面貌的有力见证,也表现了唐代书法艺术的魅力。“昭陵六骏”位于昭陵祭坛东西两庑房内,是唐代艺术文化的瑰宝,每边各3具,分别是特勒骠、青骓、什伐赤、飒露紫、拳毛騧(guā)、白蹄乌。1914年,飒露紫、拳毛騧被盗运至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现有四骏存于西安市碑林博物馆。

(2)壁画。唐代墓室壁画数量居多 ,唐初时的李寿墓、李爽墓 、苏思墓 、李勣墓、杨恭仁墓 、阿史那忠墓均有壁画出土[2]。壁画展现了唐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是研究唐初历史、社会、人文、艺术、科学的重要材料。

(3)碑刻。昭陵碑林与曲阜碑林、西安碑林并称中国三大碑林。现共收集碑石42通,展示墓志40余件,是唐代书法艺术荟萃之地,是我们研究历史、书法艺术的一大瑰宝。

(4)其他遗迹遗物。昭陵为后世唐王朝帝陵制度埋下伏笔。中国古人好“事死如事生”,唐代帝陵形制仿唐长安城而建,依稀可见唐时长安城这一世界上最大都市的影子。“东罗马,西长安”,昭陵让人真切地看到万国来朝的恢宏盛世。

长安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唐时东西方交流频繁,诸国皆来长安朝圣。昭陵出土的文化遗迹、遗物,正是东西方人民友好交往的见证,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见证。伴随陆上丝绸之路研究兴起,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背景下,昭陵可谓是透过时空的桥梁,是探索长安-西安时空的契合点。

2 礼泉县县域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现状

马克思主义矛盾观认为,矛盾是普遍的。同样在区域发展中,文化遗产和区域发展也存在着矛盾的问题。如何让昭陵更好地服务于礼泉县的发展,成为当下值得探讨的问题。

2.1 礼泉县概况

礼泉县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境内泾、泔两河穿过,距咸阳28 km、西安57 km,地处大西安半小时经济圈,区位优势显著,交通十分便利。境内人文资源丰富,是陕西省18个重点文物旅游大县之一。

礼泉县产业发展也逐渐多元,形成以一产农业、二产农业加工、三产旅游业的多元化发展态势。近年来,形成以昭陵建陵为主体的唐宗圣地游、以甘河为主线的梦幻河谷游、以袁家村为核心的关中印象游、以白村为代表的生态农业游的4条旅游线路[3]。

2.2 旅游发展现状

2.2.1 昭陵博物馆与昭陵陵山多头管理

昭陵博物馆和昭陵陵山均属礼泉县文物旅游局管辖,但分属不同文管所。昭陵博物馆属昭陵博物馆管理,昭陵陵山属昭陵陵山文管所管理[4]。目前昭陵不在同一个管理系统之下,统一规划发展有一定难度。

2.2.2 礼泉县域公共交通不便

经实地调查,笔者发现昭陵博物馆与昭陵陵山之间公共交通不便,无法满足游客出行需要。昭陵博物馆距昭陵陵山14 km,两地相距较远,从昭陵博物馆至昭陵陵山,步行时间2 h 37 min,驾车23 min。两地之间无公共交通服务,仅有一些私家车提供摆渡服务,且市场十分混乱。景区与礼泉县城之间的公共交通也不发达,给非自驾人群带来诸多不便。在县域公共交通欠发达的情况下,客源部分流失,非自驾出行人群更倾向于选择交通便利的帝陵参观。

2.2.3 袁家村的发展对昭陵的负面影响

近年来,位于礼泉县的袁家村旅游发展十分火热,已成为礼泉县县域旅游发展的龙头。袁家村坐落于昭陵陵山脚下,距离昭陵陵山10 km。袁家村是陕西省乃至全国著名的乡村旅游地之一,因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国家政策的支持,已经形成了模式化发展,被称为“袁家村模式”。

来礼泉县旅游的游客第一站多落脚于袁家村,随后再前往昭陵博物馆和昭陵陵山。通过走访,笔者留意到一些不利因素。

(1)景区交通市场混乱。鉴于昭陵博物院和昭陵陵山公共交通设施欠缺,大量私人车辆在此提供运营服务,但因不受车管部门管理,价格混乱。大部分非自驾游客都对昭陵博物馆和昭陵陵山的期待很高,但由于交通不便和交通运营市场的混乱,不得已放弃参观昭陵。故而,袁家村市场混乱已成为限制昭陵发展的一大隐患,规范市场迫在眉睫。

(2)大唐地宫项目定位问题。礼泉大唐昭陵地宫项目位于关中印象体验地——袁家村旅游区核心部位,距昭陵博物馆东北3 km[5]。可见,礼泉大唐昭陵地宫项目是以袁家大景区为核心的乡村旅游整体布局,并非以昭陵文化遗产旅游为核心,故对昭陵的发展上就有了偏倚。

3 昭陵的活化利用与礼泉县县域和谐发展

在礼泉县的县域文化遗产发展中,对于昭陵的保护活化问题值得深思和探讨。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让昭陵在礼泉县的县域发展中发挥最大作用,笔者做出如下几点思考。

3.1 礼泉县县域发展应对措施

文化遗产的良性发展,不仅在于文化遗产的自身发展,也需要区域经济对文化遗产保护做出一定让步,为文化遗产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文化遗产和区域之间应是和谐共生的关系。

(1)建立统一协调部门。昭陵博物馆和昭陵陵山均隶属于礼泉县文物旅游局,但是直属机构不同,存在沟通不便的问题。礼泉县可建立统一协调部门,协调昭陵博物馆与昭陵陵山协同发展的问题,并对接县文物局,促进昭陵的整体发展。

(2)允许合理产业植入。现阶段,文化遗产的旅游发展多数还比较保守,政策比较紧缩。是否应该转换思维,在保证遗址保护的前提下,让相关产业合理、恰当、科学地植入到文化遗产旅游。礼泉县可为昭陵的整体发展制定相对宽松的政策支持,引入文创产业,为昭陵发展注入活力。亦可依托昭陵文化背景,发展地方教育事业。

(3)转变礼泉县旅游业发展重心。在礼泉县的四大旅游线路中,袁家村的发展态势不凡,而昭陵作为价值极高的文化遗产,反倒屈之其后。昭陵文化内涵丰富,依托昭陵发展旅游业,提高昭陵旅游业在礼泉县旅游发展中的地位实属必要,也必定为礼泉县的旅游业的发展增光添彩。

(4)优化产业结构。礼泉县长期以来是一个农业大县,二、三产业多为依托果业形成的包装、运输等类,第三产业中旅游业占产业比例相对较小[6]。故优化产业结构,加强旅游业在第三产业的比重,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同时,在第三产业旅游业中也可适当植入农业,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拉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让昭陵借助礼泉果业大县的品牌,发展自身文化遗产旅游。

(5)搭乘“一带一路”的发展东风。昭陵是古代丝绸之路上极为绚丽的一笔,作为大唐第一个盛世皇帝李世民的陵寝,也要与时俱进,借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东风,让昭陵走向世界,站上世界舞台。

3.2 昭陵发展应对措施

(1)教育产业。昭陵教育意义极大,昭陵融入教育产业是十分必要。例如,李世民“以铜为镜,以史为鉴”的历史观思维;魏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民本思想。在昭陵建立国学教育基地,从上至下,从老及幼,皆可在此感化心灵,吾到人生真谛。

(2)殡葬产业。生老病死乃是人生最自然的自然规律,然而人在百年之后的归属问题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成为一大难题。昭陵亦是帝王福寿之地,为殡葬之首选。现阶段,昭陵已有殡葬业务,可尝试在此基础上,规范发展,形成产业链,做出品牌,发展优势,服务社会。

(3)种植业。礼泉县为农业大县,果业在咸阳乃至西北都赫赫有名,借助产业优势,在让农业走进来。这种“走进来”,不单单是种植,还应增强昭陵的旅游体验感,使人深刻感受礼泉浑厚的历史人文气息。此外,还可在昭陵建立种植业体验基地和种植业教学基地,农业文化是现代城市所缺失的文化之一,更能带动起人们对昭陵的向往。

(4)旅游业。在昭陵植入旅游业,是昭陵整体转变思维优化升级的第一步。旅游业已经成为第三产业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在第二产业欠发达的地区。在昭陵植入旅游业有利于转化传统思维,促进昭陵整体发展。

3.3 社区参与

社区参与在文化遗产保护活化中是至关重要的[7]。社区人是祖祖辈辈守护着文化遗产的人,是与文化遗产最有感情的人,社区参与其中会成为文化遗产与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溶解剂。故笔者提出以下3个观点。

3.3.1 加强社区对文化遗产的认同感

对一个文化遗产的认可,首先要从遗产所在社区的认可开始。一个社区对文化遗产的认可是极为重要的,他们是生活在这片区域里面的人。只有得到他们的认同感,才能更良性促进文化遗产的发展。

3.3.2 培养社区文化遗产工作者

文化遗产所在社区里的人,是接触文化遗产最直接、最多的人。培养社区文化遗产工作者,更有利于直接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定期邀请社区内有志人士,在昭陵举办文化遗产的培训工作,让社区人加入文化遗产工作当中。

3.3.3 加强社区共商、共建、共享

这一点可借鉴袁家村的发展模式,袁家村内部是一个联合的整体,只有袁家村的整体发展,才能带动袁家村所有人的发展[8]。在昭陵内部,让社区人参与到昭陵的发展当中,共商、共建、共享。带动社区人的积极性,借助社区人的力量,发展昭陵。

综上所述,昭陵的发展既离不开区域支持,也离不开自身的发展。在时代日新月异的今天,昭陵博物馆也要赶超时代先锋,积极创新,从根本上改变现状,促进昭陵整体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4 结束语

结合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在文化遗产与区域经济发展中其实是一种共生的关系问题。在某些方面,文化遗产与区域经济发展会出现对立的、矛盾的一面,但是从马克思主义矛盾的观点来看,矛盾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

矛盾是事物向前发展的催化剂,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文化遗产和区域发展的自身出发,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在昭陵和礼泉县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中,不仅要从礼泉县的角度出发,让礼泉县为昭陵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同时也要从遗产自身完善的角度出发,注意到昭陵自身的一些问题。各类文化遗产都会与当地经济发展存在着一些问题,而昭陵和礼泉县县域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是我国文化遗产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一个缩影。

文化遗产是一个区域一个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是一个民族文明发展的见证,一切从实际出发,让文化遗产发挥出其最大的作用,造福于区域,造福于人类。路漫漫其修远兮,文化遗产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和谐共生的问题值得探讨。

猜你喜欢
昭陵家村文化遗产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城郊经济“围城”——申家村“弃工务农”现象解析
与文化遗产相遇
幸福像花一样开放——蒲城县闫家村的金银花海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那片盛开的“金银花”——从闫家村党支部书记王春颜看“带头人”的重要性
一个人的山区“扶贫公交”
太宗昭陵與貞觀時代的君權形塑*
Tough Nut to Crack
昭陵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