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名著阅读形式 引领学生深度阅读

2019-08-13 03:49高春杰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艇长关羽辩论

高春杰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初中阶段学生要能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培养其文学鉴赏能力呢?在教学中,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制作思维导图,把整本书“读薄”

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的发散性思维工具,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抽象概念,这对于帮助学生深入阅读整本书,建立分类、次序等概念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在带领学生阅读整本书时,我引入了思维导图。

比如,在阅读《三国演义》时,为更好地理解复杂的故事情节,我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对全书人物进行梳理。阅读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在读完几个章节后,按照情节的发展画出思维导图。在此基础上,把各章的思维图进行汇总,去粗取精,整理出全书的思维导图。例如,学生在梳理关羽这个人物时,找出了从第一回到第七十四回中跟关羽有关的情节,然后概括主要事件及其反映出的人物性格,这样,学生不但对关羽这个人物有了全面的了解,也对整本书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2.画连环画,让故事“立起来”

连环画以连续的图画叙述故事、刻画人物,题材广泛,内容多样,是一种通俗读物。在指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时,我会根据阅读内容,让学生结合章回某一个故事,完成6-10幅连环画的文字脚本(每幅20-30字),要求画面衔接流畅,能反映故事的主要情节。

比如,有学生选择了“桃园三结义”这一情节,通过6幅情节连贯的图画,及配上的准确简洁的文字,将刘备、关羽、张飞义结金兰这一情节从书上“立”了起来。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但得到了激发,而且对名著的理解也有了进一步的深化。

3.辩论分析,把整本书“读厚”

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人物形象,在读完文学作品后,我会围绕文本内容提出一个辩题,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

比如,读完《西游记》和《海底两万里》后,我提出辩题——孙悟空和尼魔艇长都是正义的化身嗎?辩论中,正方代表说:“孙悟空和尼摩艇长都重情重义,渴望独立自由,不愿被压迫者束缚,有坚定、彻底的斗争精神,是正义的化身。”反方代表立即反驳:“尼摩艇长是复仇者的化身,他因不愿在满是压迫者的社会生存,选择避世,而当他复仇之后,却萎靡不振,无心再与命运斗争。而孙悟空虽然叛逆,却机智勇敢,勇于牺牲,敢于接受磨难,最后终于修成正果……”通过这样的辩论,学生对人物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思维品质也得以提升。

编辑 _ 汪倩

猜你喜欢
艇长关羽辩论
“关羽”去世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木子的婚姻
词典引发的政治辩论由来已久 精读
如何赢得每一场辩论
IBM推出可与人类“辩论”的计算机系统
他们怎样猎杀鲸鱼
闲话关羽护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