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着倾注深情

2019-08-13 03:47王维审
师道 2019年7期
关键词:寒号鸟导图事情

王维审

教师精神的敞亮

上周六,袁静老师在叙事者QQ群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分享。她分享的内容很简单,只是谈了自己在思维导图使用方面的一些探索。分享的效果却极好,在线听的老师感觉意犹未尽,未能参加现场活动的老师遗憾万分。以至于,活动结束后有人在群里要求回放现场录音,有人忙着保存群里截屏的视频,有人希望拿到精美的讲课PPT。还有好几位校长打算邀请她去学校里分享,想用这样的方式为老师们补上这一课。

我第一次发现袁老师的“思维导图”是在她的文章里,当我们成为微信好友后更是经常看到她晒的“美图”。最初见到的多是她读书后绘制的导图,时不时地还可以看到她用导图来设计日常生活。真正让我开始对她的探索感兴趣的原因,源于她分享的学生绘制的导图——小学低段的学生也可以使用思维导图?我有点不相信。

于是,我专门就这个问题“咨询”过袁老师,当然是以怀疑的心态和语气。这一次“咨询”真的让我开了眼。在袁老师那里,备课是用导图做的,课堂是用导图开展的,学生的作业也是用导图完成的。甚至,学生的课本就是天然的导图素材,几笔勾勒就成了思维缜密、外在精美的思维导图。而这些,的的确确是在一二年级的课堂上实现的,的的确确是七、八岁的孩子可以掌握的……那么,我还有什么话可说,除了惊讶与羡慕。

我以为,这是他们学校在推广的一种教学特色,或许她只是在履行学校教学策略下的一种模式或形态。私下里,我向她的同事了解情况后才知道,这只是她一个人的爱好而已。思维导图的使用,既不是学校倡导和推广的,也不在考核评价范围之列。虽然她的做法要比常规的备课、上课多出几倍的付出,但在教学常规检查或者考评中并不会占什么优势,纯粹属于“多此一举”的付出。从他人的话语里可以听得出,她在探索的道路上遇到过很多困难,也遭遇了很多的不理解,但对于内心热爱之事,一直不懈地倾注深情。

这,就让我更加钦佩。其实,一个人在某些教学领域做一些创新,进行一些探索并不足为奇。在教师群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教学特色的培育,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走在了特色实践的路上。但是,这些探索和实践大多是在某一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开展的,大都有着巨大的行政力量的支持和支撑。说得简单一点,某所学校倡导某种模式,这所学校老师就有可能走上同样方向的研究之路。而这样的研究,无疑会被学校和领导认可并鼓励,并给予尽可能大的理解与支持。倘若是某个区域在倡导某种课改,那么参与其中的实践者获得的利益和支持也就会更大一些。

可以这么说,一个教师的研究依托的背景越大,他获得的动力和力量也就会越大。我欣赏这些在研究的道路上集体行走的老师,但我更敬重像袁老师一样独自探索的行动者。因为,在一个没有背景力量推动的领域里行走,就很难会有欣赏、鼓励和掌声,就很难寻找到支援和帮助。这样的行走,所有的动力只能源自自己,源自对理想和追求的坚守。

无疑,这是一种最为孤独的努力,也是一种最考验毅力的精神求证。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这样做一个自我的考量:在没有人关注、没有人要求、没有人逼迫的环境里,你有没有对一件看起来毫无世俗利益的事情倾注过热情?有没有对纯粹源于喜欢的东西付出过恒久的坚持?倘若你有,那么你值得自己去尊重;如果你没有,那么你需要进行一次尝试。因为,只有这样的努力才可以让一个人的精神明朗,才可以获得不带枷锁的幸福。

有所热爱,有所追求,这是教师精神的敞亮,也是一种打开。

规划一份值得终生努力的事情

从2016年4月到2019年4月,三整年。这三年,我完成了“觉者为师”系列作品的出版。四本书,近百万字。有朋友问我:“怎么会想起来做这么一个系列?又怎么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完成如此巨大的写作量?”

就第一个问题来说,我觉得曾国藩给我的启示很大。1842年,刚过而立之年的曾国藩打算整理一套《曾氏家训》,在起步时却屡屡受挫:他发现自己读书十几年,依然对文本不熟悉,知识未成系统,攒不出一本家训。于是,他决心逼自己成长,每天坚持做三件事:一是写日记,记录自己的成长过程;二是读史书十页,边读边思考;三是写《茶余偶谈》一则,记录并总结合朋友间闲谈产生的火花、灵感。从此,他“誓终身不间断也”,为十年后的另一种人生状态做好了铺垫。

从工作后的第三年,也就是我正式做教师开始,教育写作就始终伴随着我的教育实践。只不过,前期的写作算是“遇到什么写什么”的随性而写,既不做系统的设计与规划,也不考虑写作的方向与目标。如此写了好多年。直到有一天,我开始读曾国藩,看到他对自己十几年读书生涯的不满意,对自己知识体系不完整的反思之后,我也开始问自己:这么多年,写了这么多文章,除了发表文章的数量在递增,除了教育实践在细枝末梢上的改变之外,这些文字于我的成长到底起到了多大的作用?或者,它们应该起到多大的作用?所以,从那时起,我就开始注重写作的方向性與连续性,并开始对某一个领域进行相对深入的系统写作。

有方向、有目的地坚持去做一件事,这是曾国藩三十而立之后的幡然醒悟,也是一个人能够在某一领域做出成绩的最好方式。果不其然,带着规划的写作生活让我的思考愈加深入,积淀也就越来越多地朝向了固有的领域。再往后,我就有了系统梳理个人写作的想法,这想法很快就变成了“觉者为师”系列书的规划。《寻找不一样的教育——我的教育叙事》一书,主要以教育叙事的形式呈现了我在教育实践中的所思所得;《做一个不再困惑的老师》一书,则是以教育随笔的形式去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与自我成长;《推开教育的另一扇窗——走向有意义的写作》一书,主要谈及的则是教师写作及写作对教师成长的意义;《做有故事的教育》一书,是在长期系统写作的基础上,开始逐步发现自己的教育研究方向,并逐渐形成个人的教育理念。

如此,这种系统性的写作,最终改变了我的成长,让一个普普通通的草根教师,在写作反思中形成了自己的教育主张。也许,这就是我规划“觉者为师”系列的初衷和本意。

第二个问题,我想从望亭团队说起。

前几天,我参加了叙事者望亭团队的三周年庆典活动。三年来,毛家英校长带领着团队的成员,从最初的纠结畏难到现在的从容坦然,一步步走出了望亭教师独特的读写成长之路。无疑,望亭团队是叙事者中最值得钦佩的群体之一。一次不落的成长作业,认真持久的读书学习,情致盎然的线下活动,书卷馨香的叙事者之家……这些,都在简单而清晰地表达着望亭教师的成长情怀。而文笔的渐次成熟,书香的渐渐聚拢,还有那些发表在各级媒体的精品文章,也无不印证着她们的收获与成功。当然,这其中最值得骄傲的,其实还是一路走来,她们的坚持。

我一直在想,一个人或者一个团队能够持久地去做一件事情,大概有这么两个原因:一是与生俱来的喜欢,二是死磕到底的坚持逐步转化为发自内心的喜欢。在望亭团队,这两个因素应该都有。比如,毛家英校长一直以来对读书和写作的喜欢或重视,年轻教师最初开始读写时的激情与新鲜。当然,也一定会有对读书和写作的畏惧,行走过程中的疲惫和厌倦。 那么,如此的三年,咬着牙的坚持就显得尤其重要,甚至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于我而言,也是如此。

谁都知道,写作是一件很寂寞的事情,坚持下去的原因无外乎忍耐和固守。写作的这二十余年,我从没有参与过他人的觥筹交错,从没有追逐过世俗中的喧嚣热闹。一杯清茶,一盏孤灯,在习以为常的忙碌之后,捻一段文字,记录一份心情,这是我的生活常态。我想,这也应该是每一个写作者的生活常态。那么,你就可以去想象,这四本书的文字应该是从多少寂寞煎熬而来。

奥维德说,忍耐和坚持是痛苦的事情,但却能渐渐地为你带来好处。以我的理解,这份“好处”,绝对不仅仅是指坚持带来的利益上的馈赠,更不会仅是那些看得见的显性荣誉。在这里,“好处”应该更多地指向心灵世界的附加。比如情怀的生长,勇气的蔓延,把“迫不得已”变成“心甘情愿”的那份热情,以及由此带来的人生状态的改变与改观。这种人生的丰盈与饱满,才是坚持带来的最大的“好处”。

那么,这两个问题合起来就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学会去规划一份值得终生努力的事情,并持久地坚持下去。

不要总是寄希望于明天

一位年轻教师给我留言:王老师,我在一年前就加入了您组建的“叙事者”团队,每当看到团队里那些老师坚持读书和写作时,我都会暗下决心要像他们一样走上读写之路。可是,每天的生活都被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以及突如其来的检查等塞满了,偶尔有些空闲时总是觉得今天实在是太累了,明天再开始读书(写作)吧,时间也就在刷刷朋友圈、浏览一番网络段子中悄然流逝。一年多了,我仍然只是“叙事者”中的观望者,依然没有写过一篇文章、没有读完一本書,我该怎样改掉这种拖延的习惯呢?

读完这位老师的留言,我不禁想起了读小学时学过的一篇文章《寒号鸟》。文中那只不肯盖窝、得过且过的寒号鸟,最终在“明天就做窝”的哀号中冻死了。与寒号鸟不同的是,这位老师并不是因为懒惰不去行动,而是因为眼前需要立即处理的事情太多,只能把那些看起来不是十分急迫的事情往后一拖再拖。两者的相同点是:都过分寄希望于明天,喜欢在并不确定的未来中为自己的“拖延症”寻找理由。而事实上,和这位年轻教师有同样经历的人并不少见。也可以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样,当被一些事情缠身而忙乱不堪时,总是会盼着事情尽快结束,然后在内心里告诉自己:忙完这件事,再也不……明天开始一定要去做自己希望的事情。

而事实往往是,这件事情还没有结束,另一件事情就已经在不远处等着你。

前些年,我在学校工作,做着单纯的班主任,教着单纯的数学课,写着单纯的文字,过着单纯的生活。意料之外,我被调整到学校中层管理岗位,从事最为繁琐的政务工作。除此以外,还要分管一个年级,并承担着整个学校的文案工作。因为舍不得离开学生和一线教学,当时的我仍然带着两个班的数学课,做一个班的班主任。也就是说,在我以前的平静生活之外,一下子多了政务、年级和学校文案三项工作。这三项工作,每一项都是学校工作中的“巨无霸”,都足以让一个人筋疲力尽。特别是政务工作,听起来是以德育为主,其实都是些纯粹行政化的内容,毫无专业性而言,不仅枯燥无味,而且多是“突发事件”,算得上是学校工作中最折磨人、最消耗时间和精力的岗位。

我的生活被这份飞来的“意外”打乱。最初的时候,我一直幻想着尽快结束手头的“当下事”,然后能够舒缓一口气,静下来再去写自己喜欢的文字。因为有了这样的“幻想”,坚持多年的写作习惯被暂时放下,转而全心全意去应对深陷其中的事务性工作。最终的结果是:事情永远没有结束的时候,写作也就很难再拾起。就这样,坚持了多年的写作,竟然在那段时间间断了两三个月。后来,我狠心掐断了自己“忙完这阵子就写作”的念想,重新给自己定下一条死规矩:无论多忙,必须坚持每天一千字的写作。自从把“每天一千字”作为不可逾越的红线之后,我的生活反倒是变得条理起来。为了完成这个写作任务,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劳碌的生活,尽可能规划好每一件事情,尽可能有计划地开展工作,尽可能提高处理问题的效率。慢慢地,工作开始稳定了,忙碌也变得按部就班起来——高效率成了工作的常态,读书写作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为了不至走向平庸,年轻教师应该树立这样两种意识:一是把目光放远,不要让眼前琐碎的事情阻碍了朝向生命深处的努力,试着去寻找一个值得倾注一生之热情的领域,作为安身立命之本。比如阅读和写作,看似不如坐在办公室里批改作业产生的作用具体,也不如参加一次培训带来的效果明显,但那的确是人生“做窝”式的基础性建构,是在为人生的长远打算。二是把目光放低,守住今天,守住当下的每一份坚持,不向自己妥协,不对生活让步。因为,任何寒号鸟式的得过且过,其实就是为慵懒开了一个口子,这应该是无数生命走向平庸的开始。

(作者单位:山东临沂市兰山区教育和体育局)

责任编辑   黄佳锐

猜你喜欢
寒号鸟导图事情
《寒号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解救寒号鸟
被误会的寒号鸟
借助思维导图,助力学生“逆行”
应用思维导图 提升学生化学学习力
寒号鸟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第6章 一次函数
把事情写具体
第9章 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