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主情境,激发学生自主体验

2019-08-13 08:12朱慧
新课程·小学 2019年6期

朱慧

摘 要: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而“主情境”是在碎片化的情境设计中力求整合,让情境中的某个要素贯穿课堂始终,让课堂的线索更加明朗,更利于学生在课堂中集中关注点,探索在其中,收获在其中。

关键词:主情境;主要人物;主场景;主线索

随着课程标准的推广与实践,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越来越受到普通教师的重视,音像资源、视频资源等充实了品德课堂,如今课堂也不再是往日的“沉闷”与“单调”,而是转变成一首首动听的歌曲、一幅幅精彩的画面、一个个有趣的活动……那如何在纷繁复杂的教学活动中找到一条主心骨,让教学的思路更加清晰,课堂更具有整体设计感?接下来笔者将以几堂课为案例来谈谈主情境教学设计下的课堂效果。

一、一个主要人物——跟着“他”明辨是非对错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许多人物的事例,教师在处理时怎样让学生一下子“参与”进来呢?利用离自己生活太远的人物来引导,学生听得云里雾里,始终觉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若列举的人物事例太多,课堂上堆砌痕迹太重,也容易给人琐碎的感觉。

1.发挥想象,巧妙设计

“马虎”是很多学生会存在的一个缺点,如何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又如何让学生找到一些方法有效减少自己的“马虎”?在《告别小马虎》一课,教师巧妙把握了低年级小朋友的年龄特点,全程带着他们在“玩”中“悟”。利用“盼盼”这个与学生年龄相仿的人物,和大家一起走进“马虎国”,接着遇到一系列哭笑不得的遭遇——盼盼明明想去体育馆,可是因为路上指示标志的错误而迷了路;到餐厅吃饭厨师却把糖当成了盐;去商场买东西营业员把钱找错……跟随着盼盼“一路走来”,学生时而捧腹大笑,时而眉头紧锁,此时,因为马虎带来的种种麻烦已经给学生留下了深深的印象。趁热打铁,教师提问:看了盼盼的旅游经历,你想说什么?“马虎给盼盼带来了很多麻烦。”“马虎国的人太粗心了。”“我们做事不能太马虎了。”……

学生意识到马虎带来的种种不便之后,便进入课堂的第二环节,找找自己身上的“小马虎”。学生畅所欲言,老师当堂记录,接着带着全班一起“出谋划策”,在学习和生活中怎样克服马虎,减少马虎事件。于是学生在课堂上展开热烈讨论,积极发言。

生1:写作业的时候多检查几遍。

生2:时间充足一点,我们就可以慢慢做事,不马虎。

生3:在心里提醒自己做事要細心。

……

相信他们在绞尽脑汁地想“计谋”、热火朝天地讨论中正在悄悄告别“小马虎”。

2.虚实相生,增强感悟

《我不拖拉》原是二年级品德与生活中的内容,更名为道德与法治后挪到一年级的教材中。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选取班级里小林同学作为事例,分别用视频呈现了小林早上起床、中午吃饭、晚上写作业时的拖拉表现,接着让学生讨论,小林的“拖拉”带来了哪些问题,学生答道:起床拖拉可能导致迟到、写作业拖拉耽误睡眠时间且影响第二天上课等。但是这些问题似乎并不能触发学生的敏感神经。此时,老师巧妙设计过渡:“同学们,拖拖拉拉的你们总会长大,长大后的你们会走到社会各行各业中。长大后的小林成了一名医生,看看他的表现如何呢?”于是在课堂中学生惟妙惟肖地上演了一幕“拖拉医生害惨病人”,学生看到“病人”痛苦呻吟,小林“医生”还在拖拖拉拉整理自己的手术服、手术帽,都急得直跺脚,甚至有些孩子都按捺不住得叫出声来“你快点啊”“快点”……

这节课将小林这个人物的现在与将来巧妙串联起来,一虚一实,让学生对于“拖拉要不得”这一感悟深刻强化。

二、一个主要场景——给学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1.调动思维,手脚并用

笔者有幸聆听了2016年江苏省优质课评比一等奖的课例。上课内容是一年级的《会变脸的水》,课堂伊始就被执教老师的智慧吸引。在课前交流环节,老师和学生做了一个小游戏——拍肩膀表示下小雨;拍大腿表示下中雨;边拍腿边跺脚表示下起了暴雨。教会了学生这几个动作之后,学生根据老师的口令玩起了“下雨”游戏,“哗啦哗啦”学生沉浸在雨天的情境中。

新奇的课前交流一下子拉近了老师和学生的距离,也让老师和学生之间的配合更加默契。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这位执教老师设计了“遇到洪水,如何利用好身边的物品进行自救”环节。此时,老师不断地运用课前的“模拟雨天”营造真实的紧张感,辅之以相应的教学课件,学生仿佛真的置身险情,努力寻求脱身的方法。笔者观察整个课堂中学生的注意力非常集中,没有一个人在做与课堂无关的事,那是因为他们真正参与到了课堂之中。

英国教育家约翰·洛克说:“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与保持学生的注意。”而这位执教老师通过让学生身体力行营造一种特定的场景,一改以往老师苦口婆心的说教,成功地达成教学目标,让学生获得了充分的体验和实在的技能。

2.现代技术,为我所用

现代教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教材的超越带来了新的机遇。面向网络资源,教师恰当运用现代技术,与品德课程教学有机结合,丰富课程资源,注重利用网络、电影、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信息媒体,从而达到品德课程资源整合的高效。

在品德与社会的高年级中都有一个教学单元的内容主题为——走近世界,通过介绍世界各地的地理环境、文化遗产、节日风俗、民族习惯、科学技术、战争与和平等不同侧面,引导学生了解世界、认识世界。但由于时空所产生的距离,该内容与学生生活距离遥远,通过媒体缩短时空距离,丰富学生的感性体验,激发学生的想象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现代多媒体技术将声音、图像,甚至影视等多种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让学生或“置身于异国他乡”感受异国文化、了解异国风土人情;或“穿越历史”回望先人的生活、感慨时代更迭……

恰当运用现代技术,可以在有限的课堂开启无限的空间,让学生身临其境,拓展视野,收获满满。

三、一条明确的线索——牢牢抓住学生的关注点

1.逻辑紧密,环环相扣

一堂好的品德課就好比一集优质的电视剧。在四十分钟里围绕主题情节环环相扣,高潮迭起,扣人心弦。

笔者在执教四年级下册《伸出我的手》时,整堂课围绕“找到他—帮助他—尊重他”这条线索进行教学活动。首先让学生调动思维,回忆自己的所见所闻,在我们的身边有哪些人需要帮助;接着一起来探讨如何伸出我们的援助之手;再以真实的事例告诉学生帮助别人也要讲究技巧,注意方式。关于这类型的课处理不慎就会变成无聊的道德说教课,因此笔者在处理教材时,首先明确一条主线,接着实地采访了钟楼区景瑞曦城小区内的惜福互助中心,这是一个充满爱和温暖的组织,你任何闲置不用的物品都可以送到他们那里,同时你也可以从那里挑选任意你想要的物品带走,他们不收一分钱。每逢节日,他们还会举办送温暖活动等。当这些画面呈现在课堂上,学生的关注点一下子清晰起来,热情也被激发,纷纷讨论,跃跃欲试。

作为一线教师在备课时心中应该形成这样一条明确的线索,然后不断地挖掘有效可利用的资源,在主干上不断地添枝加叶,让课堂这棵大树枝繁叶茂,熠熠生辉。

2.顺势推进,自然衔接

一次区教学研讨课,内容是四年级的《逛商场》。导入时老师利用课件出示常州各大商场的图片,配上欢乐的音乐,师生迅速进入情境,随即老师抛出话题:“没错,我们今天的任务就是一起逛商场,买东西。那么你对于购物有哪些疑问吗?学生思考后纷纷举手发言,老师将学生的问题记录并归纳,主要有:如何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发现买回的商品存在质量问题应该怎么办?网购与实体店到底谁好?这三个问题构成了本堂课的线索,接下来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研讨这三个问题。整堂课看似由学生推着走,但其实一直在老师的预设之中。如在谈到网购时先由学生畅谈想法或真实经历,老师在学生疑惑之时利用自己买自行车的真实经历对学生加以引导,得出网店和实体店究竟如何选择,要根据你所购买商品的类型来定这一结论。以往在听这节课中,一些执教老师往往提出自己购物的一些遭遇,然后提问:“你们能帮老师想想办法吗?”笔者认为这堂课老师的高妙之处就在于老师始终是倾听者、帮助者、引导者,做到了围绕主题,顺势推进,让课堂更加灵动自然。

总之,理想的课堂,其德育目标不是通过灌输来实现的,而是在激发和体验中实现、在润物细无声中渗透、在春风化雨中达成,实现德育的无痕化。学生在无痕化的品德教育中,实现了情感的自主体验、认知的自主构建、行动的自我引导,最终实现自我成长和自主发展。

鲜活的课堂需要智慧,敏锐地捕捉课堂资源,合理地进行设计,是每个一线教师的必修课。用“主情境”的思维进行教学设计,或有效地利用好一个主要人物,或创造一个让学生身临其境的主场景,或以一条清晰的线索引导学生体验与收获,真正使品德课堂教学不落入俗套,达到落花有情、马蹄留香的境界。

参考文献:

朱清科.多策略引导小学品德课堂[N].济宁日报,2010-03.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