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垫效果中的传播心理学应用

2019-08-13 16:12钟佳飞
锦绣·上旬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传播心理学

钟佳飞

摘 要:传播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联系异常紧密,可以说传播学的研究必须得到心理学的支持。传播学者在引入铺垫效果这一概念之后,转变了研究的方向,朝向心理学的方向发展。另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传播过程,并投入到传播过程心理机制的研究与考察当中。在传播过程中,受众心理与铺垫效果之间密切相关,对传播学的研究与建设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传播学者融合传播学与心理学的目的在于更加清晰的观测信息传播的过程,明确信息传播过程中给受众心理带来的影响,以此明确受众效果,客观分析媒体与受众效果发生机制之间的关系。心理学与铺垫效果之间的关系较为密切,作为铺垫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播心理学更像是一项重要的媒介,主要用于研究传播对受众心理造成的影响。鉴于此,文章分析了铺垫效果中传播心理学的应用。

关键词:铺垫效果;传播;心理学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心理学确实是铺垫效果的起源,但更像是“泊来品”。需要注意的是,铺垫效果与传播学中的经典理论密切相关,突出表现为框架理论及议程设置等。在不断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铺垫效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逐渐与热门的研究领域相关联,伴随而来的“网络舆论”及“后真相”等,也离不开铺垫效果的影响。如今,业界并没有对铺垫效果进行明确的定义,但是在认知及社会心理学当中,铺垫效果的定义带有一定的相似性。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说,铺垫效果是在接受前面刺激和信息的影响后,对后续信息和刺激进行加工,而社会心理学更加倾向于铺垫效果的“感知就绪”。总得来说,传播心理学在铺垫效果中的应用势在必行。

一、传播学应用铺垫效果的表现

议程设置最早起源于麦库姆斯美国教堂山,该研究以基本理论为框架,对“显著性转移”进行了客观、细致的分析,其中还蕴含着大众媒介对事件重要性的报道会影响受众对事件重要性的判断这一结论。经过不断的深化与转移,上述原理被划分为以下两种类型,分别为议题议程设置及属性议程设置。

首先,议题议程设置认为媒体的观念会直接影响到受众,例如,在某个事件中,如果媒体可给予高度的重视和肯定,一定会对受众造成影响,使得受众提高对议题的重视。起初,人们从政治议题开始进行议题议程设置,经过不断的努力与发展,拓宽至非政治议题上,这一结论对解释媒体效果的发展与建设有极大的推动作用[1]。

其次,属性议程设置与议题议程设置之间存在极大的差异,属性议程设置主要是对属性进行反复的研究。但是属性议程设置是建立在议题议程设置基础上的,当人们产生疑问后,便立即开始了对议题议程多种属性的探究,借此明确其如何在媒体及公众之间完成转移,此种背景下,属性议程设置应运而生。总之,议题具备鲜明的特征,突出表现为属性,这与事物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属性议程明确提出媒体信息描绘的特定属性更为重要的结论。不难发现,公众对议题的感知会受到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但是最为重要的是议题的属性,这也是属性议题设置提出的明确结论。

要想深入了解媒体的议程设置效果,需要融合属性与上述理论。属性议程设置使人们感受到了属性和情感性是如何被人们了解,属性的实质性、可认知性是属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熟知的属性基础。实质性、可认知性及情感属性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无论是实质性还是可认知性,都可帮助人们构建认知性的信息,在众多议题中准确找到所需信息,并识别信息,而情感属性更加倾向于受众的情感,是对情感因素的直接反馈,这些内容均与人们的意见导向之间有所关联。

二、传播心理学的发展现状

有学者表明,我国最早于20世纪20年代开始有了新闻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但是受到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新闻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受到了极大的打压,真正开始研究的时间并不长,直到近20年间,中国才将新闻传播心理学独立出来,从而进行研究。有学者在20世纪对传播心理学做出了明确的定义,无论是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还是在活动中人类,都会产生一定的心理活動,利用心理学原理解释这些心理活动,就是指传播心理学。后来有学者充分肯定了这一结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化及补充。该学者认为传播心理学是一种独立的科学,以传播的信息为基础,对人们的心理能及心理能转换进行分析。经该学者的阐述与补充,我们可以明确铺垫效果是传播心理学的一个特例,因此,传播心理学在铺垫效果中的应用并不意外[2]。

有学者对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进行了细致的分析:首先将传播过程及心理过程分别定义为a、b,二者在传播过程中会有所交叉,交叉的位置是c区,从传播角度而言,心理现象的生长是一种必然现象,生长位置位于c区之上。而传播也是依靠c区存在于心理过程当中,除此之外,我们无法找到任何传播过程和传播效果。当然,b与c区分离之后也不存在任何心理学上的现象。上述理论极大地降低了传播心理学的研究难度,使其缩小至固定的范围内,对科学研究质量及效率的提升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而c区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能的转化区域,是传播信息与心理系统之间的来回转换。信息的传播并不会直接进入受传者的心理系统,而是与其感觉器官相接触,从而逐步渗入到心理系统,这也是任何传播想要取得预期目标及预定效果的重要前提,只有信息与受传者的心理系统发生反应后,才能达成预定的传播目标,例如期望、动机等内容,心里能外化为一定的表现后才能产生信息效果。在传播过程中,只有传播的信息向心理能转换的这一环节才既是传播学研究的范围又是心理学研究的领域。因此,只有传播向心理能的转换及心理能外化做功的这一环节,才是传播学与心理学的结合部,才是传播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三、铺垫效果中的传播心理学应用

要想对铺垫效果进行明确的定义,应综合考虑不同的因素,从铺垫效果与传播心理学结合角度来说,铺垫信息效果更像是一个过程,是在信息传播的影响下,受众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例如心理、认知、态度及行为。从传播学当中的铺垫效果角度来说,可做出以下假设:人们受到认知的限制与影响,只能使用有限的信息,这部分信息来源于大脑的储存,另外,最有可能使用的信息为最近激活的信息,因此,人有可能以最近激活的信息为基础做出判断。为此,众多学者以上述理论为框架,对其进行了分析,明确认知作为重要的心理因素,对受众进行了极大的限制,但是也是因为受众认知限制的影响,信息才会产生铺垫效果。这一结论充分印证了传播过程与受众心理过程之间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研究铺垫效果时,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及传播学均以实验性研究为核心。无论进行何种形式的传播学实验研究,都不会有太大的区别,均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分别为前测、实验及后测。通过对铺垫效果进行研究可以发现,研究过程与相关学者表述的传播学研究对象之间契合,这意味着对铺垫效果进行的研究就是传播信息向心理能的转化。受试者的行为并不是固定的,很难预测,即便是经过信息铺垫,也无法对其进行准确的观测,但是相关行为则与心理能外化行为之间密切关联,可以说是行为发生的外在表现[3]。我们无法通过实验性研究了解受实验者的心理及行为。但是铺垫效果自然性研究的出现,有效地改善了上述的不足,弥补了这一缺陷。为明确受试者的行为,研究者会通过适当的形式了解受众的行为,例如有政治、犯罪和经济等某些议题曝光后,利用内容分析或者问卷调查的方式,详细了解受研究者的行为判断其是否针对上述议题做出有针对性的行为。例如,是否会有受研究者针对某一政治事件提出意见,或者向有关部门发送邮件等。上述内容均在心里能外化行为的涵盖范围之内,是受试者经过铺垫效果及传播学影响之后,将心理的变化以外在的形式体现出来。无论是从实验研究角度来说,还是从自然性研究角度来说,我们都可以得出铺垫效果研究是一个特例这一结论,在传播心理学研究当中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应引起心理学者的注意,并不断进行深化与探索。

总之,铺垫效果给传播学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不仅改变了原有的研究方向,还引起了人们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心理学方向入手,研究铺垫效果,并在研究过程中深入了解心理机制,经多个学者论证,只有得到心理学的支持,传播学才得以顺利研究并发展起来。另外,诸多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到铺垫效果及传播学。要想真正研究传播学发展历程,并取得理想的效果,必须综合考虑受众心理。文章对铺垫效果中的传播心理学应用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这不仅给铺垫效果的发展注入了全新的动力,也给传播心理学的应用提供了全新的路径,是传播心理学及铺垫效果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李响.浅谈几种有趣的心理学效应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J].成功(教育),2013(7):183.

[2]杨冬燕,尹文.无偿献血监护中心理学知识的应用效果分析[J].心理医生,2015(13):243-244.

[3]邢乃愈.增强应用心理学专业实验教学效果的思考[J].现代交际,2013(4):216.

猜你喜欢
传播心理学
“没有用”的心理学
什么是心理学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湖湘文化的传播效果评价研究
跟踪导练(二)5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如何提高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认知
打喷嚏个性心理学
数码上的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