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毒、干扰素药物联合治疗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疗效分析

2019-08-19 02:40刘立冬
中外医疗 2019年13期
关键词:干扰素抗病毒疗效

刘立冬

[摘要] 目的 研究并分析抗病毒、干扰素药物联合治疗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 方法 方便选取该院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0例,选取时间为2016年7月—2017年9月,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恩替卡韦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注射液,记录并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HBV-DNA、HBeAg和ALT水平,以及治疗后的临床效果。 结果 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血清HBV-DNA、HBeAg和ALT水平分别为(2.91±1.01)IgIU/mL、(4.31±1.54)IgIU/mL、(40.35±9.54)U/L,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t=4.36、6.14、5.11,P<0.05)。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4%,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25,P=0.01)。 结论 恩替卡韦和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注射液联合治疗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其临床效果较为显著,有效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改善患者的肝功能。

[关键词] 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干扰素;疗效

[中图分类号] R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9)05(a)-0015-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s of antiviral and interferon drugs in the treatment of e antigen-positive chronic hepatitis B. Methods A total of 100 patients with e antigen-positive chronic hepatitis B were enrolled in our hospital. The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from July 2016 to September 2017. The groups were treated with entecavir.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supplemented with peginterferon alfa 2a injection. The serum levels of HBV-DNA, HBeAg and ALT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and the clinical effects after treatment were recorded and compared.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serum HBV-DNA, HBeAg and ALT level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2.91±1.01)IgIU/mL, (4.31±1.54)IgIU/mL, (40.35±9.54)U/L, 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t=4.36, 6.14, 5.11, P=0.01). The total clinic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4%,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66%),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χ2=12.25, P=0.01). Conclusion Entecavir and peginterferon alfa 2a injection combined with e antigen-positive chronic hepatitis B have clinical effects, which can effectively inhibit the replicat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and improve liver function.

[Key words] E antigen positive chronic hepatitis B; Antiviral; Interferon; Efficacy

慢性乙型肝炎,又稱为慢性乙肝,是指乙肝病毒经过检测呈阳性,且患者病程超过了1年或者发病时间并不明确,但有慢性肝炎临床表现的疾病[1]。在临床上,慢性乙肝患者多表现出乏力、恶心、腹胀、畏食、肝区疼等主要临床症状,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目前针对慢性乙肝的治疗,以“三分药治,七分调理”为治疗原则,常用的药物主要有核苷类药物(比如恩替卡韦),该药物在临床治疗慢性乙肝中有着良好的效果,且服用方便[2]。但是对于核苷类药物的治疗疗程并不明确,因此患者在服用该类药物后,停药相当困难,且在服药期间容易出现耐药性。而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在临床治疗慢性乙肝、急性乙肝或者白血病等疾病中,虽然有着良好的抗病毒和调节免疫的功效,但是在使用后容易产生各种不良反应。不过该药物的治疗疗程相较明确,且对于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血清学的转换率有着较高的概率[3]。虽然两种药物在临床治疗慢性乙肝上均有着良好的作用,但是鲜少有两种药物联合治疗慢性乙肝的相关研究报道。故而该文的目的,旨在研究并分析抗病毒药物联合干扰素治疗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因此在2016年7月—2017年9月方便选取100例患者分别进行抗病毒和干扰素药物联合治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该院方便选取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0例作为该次研究的对象,且该次研究已经过相关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其中,这100例患者的纳入标准为:①年龄均在35~75岁之间;②均确诊为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③患者和家属均知晓该次研究,已签署了同意书。排除标准为:①患有严重心、肝、肺等脏器功能疾病的患者;②患有家族遗传疾病或者严重慢性疾病的患者;③在研究开始前6个月内,使用过恩替卡韦和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注射液等药物进行治疗的患者;④该研究开始前6个月内,患者曾进行过放疗药物治疗、化疗药物治疗或者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⑤对恩替卡韦或者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注射液存在过敏反应的患者;⑥处在妊娠期或者哺乳期的女性患者。

按照随机数字法将1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患者。对照组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为35~72岁,平均为(55.29±10.39)岁;病程为8~18年,平均为(12.56±2.75)年。观察组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为38~75岁,平均为(55.19±10.64)岁;病程为7~18年,平均为(12.19±2.84)年。对比两组患者的上述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恩替卡韦(恩替卡韦片,国药准字为H20080798,规格:1 mg)治疗,口服,0.5 mg/次,1次/d,连续治疗24周。

观察组患者接受恩替卡韦药物治疗,连续治疗12周,第13周开始加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注射液(派罗欣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注射液,国药准字为J20070055,规格为180 μg/0.5 mL/支),180 μg/次,1次/周,连续治疗12周,一共为24周[4]。

1.3  观测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治疗结果,对比两组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疗前后的血清乙肝病毒脱氧核苷酸(HBV-DNA)、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和谷丙转氨酶(ALT)水平和临床治疗效果。

其中,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依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肝脏功能情况和血清检测情况进行判定,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

显效——经过治疗之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肝脏肿大的情况全部恢复,血清HBeAg和HBV-DNA经检测为阴性。

有效——经过治疗之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显著改善,肝脏功能基本恢复,血清HBeAg和HBV-DNA中有一项呈阴性。

无效——经过治疗之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没有得到改善。

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数据所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其中计量资料采用(x±s)的形式來表示,并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形式来表示,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对比治疗前后的血清HBV-DNA、HBeAg和ALT水平

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HBV-DNA、HBeAg和ALT水平明显要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清HBV-DNA、HBeAg和AL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比较2组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4%,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慢性乙肝,是由于患者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而引发的。在临床中,乙型肝炎患者和HBV携带者均为主要的传染来源,其中HBV病毒可以通过母婴、血液等进行传播。而当患者感染HBV后,可能会由于病毒因素、环境因素以及患者本身原因,从而导致临床疾病类型和结局各异[5]。目前针对慢性乙肝的治疗,并没有明确的根治方式,最主要的治疗方式为抗病毒治疗。不过临床上乙型病毒性肝炎抗病毒的初治患者并不多,且逐年减少,因此大多数慢性乙肝患者均存有抗病毒治疗史,往往面临着停药困难且耐药性高等问题。临床中常使用的抗病毒药物多为核苷类药物和干扰素药物,其中重组人干扰素α-2b注射液是一种无色透明且不含有肉眼可见的不溶物的液体,其活性成分主要为重组人干扰素,而非活性成分则为羟乙基淀粉-40和氯化钠等成分,不含有防腐剂以及血液提取成分。

恩替卡韦(ETV),作为一种核苷类药物,在相关研究实验中可以发现,该药物可以有效抑制乙肝病毒脱氧核苷酸的复制,从而降低血清中的乙肝病毒脱氧核苷酸水平,而且在临床使用中,患者并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不仅如此,在临床应用恩替卡韦种,不仅可以降低患者的耐药性,还能够促进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血清学的转换。故而,恩替卡韦的主要作用机制为,在短时间内降低患者的乙肝病毒脱氧核苷酸负荷,促进HBV特异性T细胞反应恢复正常,进一步提高患者的PEG-IFN-α-2a抗病毒应答作用[6]。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α-2a)注射液属于一种干扰素药物,其主要的作用机制为,调节患者的免疫,促进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血清转换率。而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血清学转换主要是指免疫清除感染细胞,而提高了转换率则表明HBV特异性T细胞的免疫功能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和恢复。在临床中,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注射液在使用3~6 h后,患者的抗病毒活性得到有效的升高,且得以维持在1周以上,相较于普通干扰素,其活性更强。而且年龄在60岁以上的患者在使用该药物后,其产生的血清2和5-OAS的活性明显低于年轻患者,且维持时间更短。在临床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注射液时,要注意以下患者是不能够适用的:①自身免疫性慢性肝炎患者;②妊娠期和哺乳期的患者;③新生儿以及3岁以下的儿童,因为药物中含有苯甲醛成分;④患有严重精神疾病或者存有精神疾病史的患者;⑤对α-干扰素或者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存在过敏现象的患者;⑥患有严重肝功能障碍或者患有失代偿性肝硬的患者;⑦患有严重心脏疾病的患者或者存有严重心脏病疾病史的患者[7]。

猜你喜欢
干扰素抗病毒疗效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抗病毒治疗可有效降低HCC的发生及改善患者预后
止眩汤改良方治疗痰瘀阻窍型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
抗病毒药今天忘吃了,明天要多吃一片吗?
对抗病毒之歌
冷喷联合湿敷甘芩液治疗日晒疮的短期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
α-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
雾化吸入γ干扰素对免疫低下肺炎的疗效观察
干扰素α-1b治疗成人麻疹疗效初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