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一流大学五大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改进及其启示

2019-08-19 01:38赵国栋马瑞敏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评价指标体系双一流建设

赵国栋 马瑞敏

摘要: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历时性概念,也是一个共时性概念。回应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是建设一流大学的根本问题,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既有对标国外先进大学的涵义,更体现出奠定我国大学发展基础、超越和引领未来大学发展模式的根本性目标。本研究选取了ARWU、THE、QS、RCCSE、USNWR五个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评价体系,通过消解一级指标中各评价体系的价值偏好,运用比较二级指标中的指标权重和全球可比指标权重的方法进行分析,发现国内的评价体系还没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评价认识,国内外不同的评价体系将全球可比指标看作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准,量的可比性指标关注超过了其他类属,质性与主观性评价指标具有文化性差异,教学水平和办学声誉的关注度正逐渐提高。在中国大学从跨越式发展到内涵式发展的进路上,我国“双一流”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更应该注重国际标准与中国标准的协调;客观评价与质性评价的协调;大学质量与大学内在逻辑合理性的协调;科研能力评价与育人功能评价的协调;强、弱功利性评价的协调。最后,笔者认为我国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过程中,应当警惕唯数据与唯排名的思维,坚守求异发展作为大学本质,兼顾学术市场与大学变革等内容。

关键词:世界一流大学;评价指标体系;大学评价;质性指标;大学质量;“双一流”建设

中图分类号:G40-051;G40-058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5831(2019)05-0111-12

一、发展背景与学术研究动态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1]。对于大学的建设与发展而言,科学客观的评价标准具有两方面的显性功能:一是通过科学的评价方式找到一流大学办学水平高的客观因素;二是通过评价找到大学之间的差距,在实现良性竞争的基础上弥补不足,促进大学的发展与提高。显然,梳理一流大学的发展背景和相关评价研究的基本情况,能够让我们对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真正内涵和着力方向形成共识。

(一)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背景

自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诞生之后,每个时代都有备受世人关注的大学,无论是西方的博洛尼亚大学、柏林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斯坦福大学;还是我国近代的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西南联大等,都处在当时的塔尖地位,成为其他大学和后来者不断模仿和研究的对象。近十几年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呼声在很多国家持续升温,世界一流大学成为惯用词汇。然而,西蒙·马金森认为,那些名列前茅的大学极少使用该词汇,该词汇在新兴国家更受关注。按照这样的理解,我们认为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历时性概念,也是一个共时性概念,应当是某一时期在某些方面表现更为优秀的大学。

在21世纪的语境中,世界一流大学就是指以美国研究型大学为样板[2]的大学,也就是说,世界一流大学应当是以学术研究为核心并表现杰出的大学。研究者们普遍认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炙手可热的缘由在于:无论从教育发展还是人类历史的视角,国家的经济增长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依赖于教育的作用[3]。就教育的经济和社会价值而言,20世纪的舒尔茨、罗默、卢卡斯和21世纪以来的希克斯、巴罗等学者的研究对此已经进行了充分的论证。事实上,除大学一以贯之的超越性发展内核外,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和高等教育在国家软实力竞争中的价值正是其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三个重要原因。

随着大学对科学技术发展、人文精神引领等与社会进步、国家战略相关事业贡献率的逐渐提升,建设卓越的大学已不仅是关乎大学自身的发展问题,而是许多国家不约而同的共同的主动选择与战略决策[4]。对于中国而言,除了高等教育在国计民生中的重要性日渐增强,并以此受到国家和政府的积极推动外,也有新时代给予了大学难得的发展空间等因素,大学因此有机会进行发展逻辑的理性反思,更有寻找建设大学路径并使其不断卓越的雄心壮志。

(二)世界一流大学评价研究动态

为了考察学术界对世界一流大学评价研究的基本动态,笔者通过中国知网CNKI这一检索工具,以世界一流大学评价为主题,检索得到相关文献246篇;以世界一流大学评价为篇名,检索得到相关文献53篇,文献的发表年度基本上都在2000年以后。基本的研究范圍主要集中在世界一流大学内涵、科研竞争力评价、基本科学指标、评价研究等领域。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对于世界一流大学的评价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在已有研究中,可以分析出四点共识:其一,指标体系方式,实质上是把大学的所有工作归结为客观的、单一的可比性统计,在某些学科领域意义显著,而在如人文社科类的学术领域意义甚微,甚至可能出现负效应;其二,大学排名研究是舶来品,我国的大学排名指标体系属于“洋为中用”,我们从“双一流”建设名单及其相关信息,看到了诸多国外大学评价体系的核心内容,或者说目前的评价标准以国外一流大学的评价标准为基础;其三,国内的研究更多将焦点放在了指标的合理性上,强调本土意义上的学术可比性求同,关注指标与质量之间的逻辑关系;其四,大学排名的社会影响外在因素大于大学内在的纯粹意义。

结合教育部倡导的大学动态调整策略,我们认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双一流”建设和评价标准仍需进行持续不断的探索。正如清华大学史静寰教授指出:中国顶尖大学已经逐步从形似(科研产出等硬性指标)向神备(中国特色)的方向迈进[5]。这其中包含着无数教育者和研究者的美好愿景:到21世纪中叶,中国有若干所真正达到神形兼备的一流大学,无论是基于国际的软硬评价指标,还是在人们的感性理解中,我们都能做到一流[6]。从目前世界大学发展趋势而言,欧美的顶尖大学是无可否认的世界一流大学的象征和存在,所以,我们的大学评价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在寻找和学习它们的共性,求同与同质化超越仍是新时代中国大学发展的长期目标与主题。

猜你喜欢
评价指标体系双一流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民办高职院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