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调整跨省调运种猪产地检疫有关要求

2019-08-20 12:06
甘肃畜牧兽医 2019年7期
关键词:牛羊牦牛兽药

为稳定生猪生产发展,促进种猪规范有序调运,建立产地检疫风险评估机制,农业农村部于近日印发《关于加强动物疫病风险评估做好跨省调运种猪产地检疫有关工作的通知》,在非洲猪瘟疫情应急响应期间,调整跨省调运种猪产地检疫有关要求。

《通知》要求,根据当前生猪生产形势需要和动物防疫管理工作实际,对跨省调运种猪产地检疫实验室检测项目进行调整,继续严格开展非洲猪瘟实验室检测;对口蹄疫、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圆环病毒病、布鲁氏菌病等5种动物疫病,在种猪场日常监测的基础上开展风险评估,不再进行实验室检测。各地要做好风险评估方案制定等工作,加强对种猪场的动物疫病风险评估,评估达到要求的,方可对其跨省调运种猪出具动物检疫证明。

《通知》强调,跨省调运种猪到达输入地后,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要监督种猪货主落实动物防疫主体责任,严格执行隔离观察有关措施,确保种猪安全和可追溯。

我国启动两大畜牧业技术推广示范项目

涉及我国主要农牧交错带和“粮改饲”示范区的两大草畜技术示范项目“农牧交错带牛羊牧繁农育关键技术集成示范”和“优质青粗饲料资源开发利用示范” 项目,日前在北京启动。

据“农牧交错带牛羊牧繁农育关键技术集成示范”项目首席专家中国农业大学周振明副教授介绍,该项目将在内蒙古、山西、河北、辽宁、陕西、甘肃和宁夏等7个主要省区农牧交错带和青海省内农牧交错区建设20个牛羊牧繁农育生产模式示范基地,集成示范牛羊牧繁农育重大关键技术4套,总结归纳成功的牧繁农育经营模式5种,示范基地指导带动200个以上肉牛(含牦牛)肉羊养殖场户应用牧繁农育技术模式。项目围绕牛羊牧繁农育重大关键技术的配套集成与应用、农牧对接模式研究与示范等,重点开展农牧交错带饲草料资源科学利用技术、牛羊基础母畜同期发情与高效产犊技术、哺乳母畜带犊(羔)放牧补饲与幼畜培育技术、牛羊低成本舍饲快速育肥技术以及农牧对接模式试验示范。通过实施该项目,将引导示范基地或合作社围绕牧繁农育关键点开展农牧对接模式试验示范,形成可示范可推广的经验模式,促进农牧交错区草食畜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优质青粗饲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首席专家兼专家组组长、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玉柱教授介绍说,该项目将在内蒙古、山东、河北、河南、湖南、宁夏和新疆7个农牧交错带省区建设14个肉牛、肉羊和肉驴的饲养示范基地,集成示范青粗饲料资源重大关键技术4套,示范基地指导带动200个以上草食家畜养殖场户应用青粗饲料技术模式。项目围绕青粗饲料资源开展重大关键技术的配套集成与应用、种养结合模式研究与示范,重点开展农牧交错带青粗饲草料资源饲草轮作复种、调制加工、品质调控、饲喂技术研发、配方研制、肉品质评价试验示范。该项目将引导示范基地或合作社围绕青粗饲料资源开发利用关键点开展饲喂技术试验示范,形成示范推广的经验模式,建立种植业和养殖业紧密结合的模式,优化种植-收获-加工-养殖这四个紧密联系的环节,实现由畜带草,以养促种,以点带面的目标,提升草食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和促进农民增收。

据了解,这两个项目是农业农村部的政府采购服务项目。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副局长孔亮、全国畜牧总站副站长贠旭江、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院长刘剑锋教授、草业科技学院副院长张蕴薇教授,以及来自全国项目省区的两个项目专家组成员、示范企业负责人、项目团队骨干成员共计80余人参加启动会。启动会由农牧交错带牛羊牧繁农育关键技术集成示范项目专家组组长孟庆翔教授主持,孔亮、贠旭江和刘剑锋、张蕴薇分别致辞。

孔亮副局长在致辞中说,农业农村部2019年立项开展“农牧交错带牛羊牧繁农育关键技术集成示范项目”和“优质青粗饲料资源开发利用示范项目”,是响应党的十九大号召、推进国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当前是国家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牛羊养殖是农牧区脱贫攻坚的主要抓手,这两个项目的实施将产生良好的示范效果、推广效果和集成效果,将有力推进牛羊养殖的转型升级,进而推动脱贫攻坚。同时,这两个项目的启动,也是促进农牧区域融合发展以及提高畜牧业整体竞争力的需要。

全球首个无角牦牛在青海培育成功

经过20余年科研攻关和自主创新,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青海大通种牛场共同培育的全球首个无角牦牛—“阿什旦”牦牛在青海培育成功,填补了牦牛以无角舍饲化为主体品种的空白,标志着我国在大动物育种方面再次取得突破性进展。

我国是世界牦牛的发源地,全世界90%的牦牛生活在青藏高原及毗邻的6个省区。青海省存栏牦牛481万头,占世界牦牛的32%,居全国首位,素有“世界牦牛之都”之称。培育无角家畜品种系全球各国畜繁育改良工作“热点”,但随着传统饲养方式多元化,有角牦牛在规模化和集约化饲养中暴露出相互伤害、不易采食、破坏圈舍等弊端。

早在1993年,青海大通种牛场与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开启无角牦牛新品种培育工作,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育成出产肉性能优良的“阿什旦”无角牦牛。“阿什旦”牦牛相较其他牦牛品种,性情温顺、不容易打斗、易饲养、易管理,在自然减少受伤率的同时可以增加饲养密度,便于进行舍饲,对青藏高原牦牛产区多元化饲养模式,降低草原载畜量,保护青藏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生态地位、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

适宜低纬度种植的大豆材料诞生

近日,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植物转基因技术研究中心、大豆育种技术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创新团队,利用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技术定点敲除大豆开花调控关键基因GmFT2a和GmFT5a,创制出更适合低纬度地区种植的突变体材料。

据介绍,大豆对光周期反应敏感,绝大多数品种只有在日照长度缩短到一定限度后,才能从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进而开花结荚。大豆的这种光周期反应特性,造成大豆品种北移种植时,因生长季节日照加长,往往表现为晚花晚熟、生长期延长,甚至不能开花或正常成熟;南移种植时,则因生长季节日照缩短,一般表现为过早开花、生长期缩短,产量降低甚至不能正常生长。已有研究表明,GmFT2a和GmFT5a基因是大豆的重要开花促进因子。

该研究通过构建GmFT2a和GmFT5a基因的过表达植株,并利用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技术对GmFT2a和GmFT5a进行定点敲除,结合杂交手段,创制出单基因和双基因突变体材料。该研究表明,GmFT5a基因是主要的开花促进基因,是使大豆能够适应长日照环境的关键基因。研究还发现,创制的双基因突变体在短日照条件下平均57.4天开花,比野生型晚花约31.3天,株高和节数较野生型显著提高,单株荚数和粒数也显著增加,这为适合低纬度地区种植的大豆品种改良提供了新的基础材料。

农业农村部决定停用部分药物饲料添加剂

日前,农业农村部发布第194号公告,根据《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有关规定,按照《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16-2020年)》和《全国遏制动物源细菌耐药行动计划(2017-2020年)》部署,为维护我国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农业农村部决定停止生产、进口、经营、使用部分药物饲料添加剂,并对相关管理政策作出调整。

公告要求,第一,自2020年1月1日起,退出除中药外的所有促生长类药物饲料添加剂品种,兽药生产企业停止生产、进口兽药,代理商停止进口相应兽药产品,同时注销相应的兽药产品批准文号和进口兽药注册证书。此前已生产、进口的相应兽药产品可流通至2020年6月30日。第二,自2020年7月1日起,饲料生产企业停止生产含有促生长类药物饲料添加剂(中药类除外)的商品饲料。此前已生产的商品饲料可流通使用至2020年12月31日。第三,2020年1月1日前,农业农村部组织完成既有促生长又有防治用途品种的质量标准修订工作,删除促生长用途,仅保留防治用途。第四,改变抗球虫和中药类药物饲料添加剂管理方式,不再核发“兽药添字”批准文号,改为“兽药字”批准文号,可在商品饲料和养殖过程中使用。2020年1月1日前,农业农村部组织完成抗球虫和中药类药物饲料添加剂品种质量标准和标签说明书修订工作。第五,2020年7月1日前,完成相应兽药产品“兽药添字”转为“兽药字”批准文号变更工作。第六,自2020年7月1日起,原农业部公告第168号和第220号废止。

兰州新区打造现代养羊产业“硅谷”

为了推进肉羊养殖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升级,近日,兰州新区陇原中天羊业有限公司与京东农牧在兰州新区生态农业示范园项目上达成战略合作,由京东农牧进行技术投入,利用智能农牧技术,打造多种应用场景试点,将养殖、屠宰、加工、流通等环节信息链打通,构建全程质量监管体系,努力将园区打造成“立足甘肃、引领全国、面向世界”的羊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羊产业大数据中心、羊产业“丝绸之路”运输走廊和国际枢纽中心,成为全国领先、全球知名的现代羊产业“硅谷”。

据了解,兰州新区生态农业示范园项目占地10 000亩,是中天羊业总投资约15亿元倾力打造的“羊产业一号工程”,项目以“生态、绿色、创新、智慧、示范”为发展理念,建设种养示范区、生产加工区、物流配送区、文旅融合区、研发中心、信息中心、培训中心等功能区,形成“产业+文旅”双轮驱动发展模式。

庆阳市扶持贫困户发展“五小”产业

为深入推进产业扶贫,增加贫困户收入,多方位促进贫困地区发展,今年,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庆阳市支持贫困户发展“五小”产业实施方案》,对现有扶贫产业覆盖不到位或作用发挥不充分的贫困户,按照“项目到户、扶持到人,一村多样、一户一项目”的要求,支持贫困户发展小庭院、小家禽、小手工、小买卖、小作坊等“短平快”增收的“五小”产业。

全市将发展“五小”产业纳入“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坚持以贫困户投资投劳为主,采取政策引导、金融支持、财政奖补等措施,在充分考虑劳动力和产业技术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引导贫困户发展具有地方特色、文化传承的“五小”产业产品。积极发现和培育“五小”产业乡土能人、经营大户。充分利用产业扶贫相关政策,统筹整合扶贫专项资金和涉农资金,按照每户最高不超过1万元的标准,以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方式扶持贫困户发展小庭院、小家禽、小手工、小作坊产业。县(区)、市直相关部门全力做好政策扶持、技术指导和管理服务等工作,充分发挥了“五小”产业综合效益,切实增加了贫困户收入,使产业扶贫取得更大实效。截至目前,全市扶持发展“五小”产业1 247个(处),落实到户扶持资金253.8万元,落实到人到户小额贷款330万元,“五小”产业覆盖贫困村510个、贫困户6220户,实现经济收入98.4万元,全市初步构建起以六大特色产业为主导,以“五小”产业为补充的扶贫产业体系。

广河千万资金奖补万名牛羊养殖户

7月21日,广河县举办了牛羊产业达标提升工程资金奖补发放仪式,对全县符合牛羊产业发展达标提升奖补条件的马哈如尼等11374户养殖户,奖补资金1113.75万元。

据了解,广河县对符合养殖母牛2头、育肥牛5头或基础母羊10只、育肥羊30只以上的非贫困户3333户奖补资金166.65万元,4923户建档立卡户奖补资金492.3万元;符合养殖母牛5头、育肥牛10头或基础母羊30只、育肥羊60只以上的非贫困户1688户养殖户奖补资金168.8万元,1430户建档立卡户奖补资金286万元。大规模召开牛羊产业达标提升工程奖补发放仪式,充分表明广河县委、县政府大力发展牛羊产业、纵深推进产业扶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坚定决心,激励贫困户搞养殖、育产业、勤致富,通过自身努力实现早日脱贫摘帽。

合作社成贫困户“主心骨”

高台县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新引擎,突出优势特色,持续培育壮大富民产业,让合作社成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主心骨”。

该县罗城镇侯庄村村民刘建荣2015年投资97万元成立了草塬新发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去年出栏了1500只肉羊,纯收入达到28万元,现在存栏还有近800只。自己富了,刘建荣总想着带领村民一起致富,去年他吸纳本村13户建档立卡户加入到合作社,以每只高于市场50元收购贫困户的羔羊进行育肥,解决了他们单打独斗卖不上好价钱的难题。

在黑泉镇新开村,5户贫困户也依靠村上的开心西瓜农民专业合作社抱团发展,通过合理调整种植结构,使他们每年户均增收5000多元。贫困户马世贵就是受益人之一,去年他通过种植制种西瓜等经济作物,再加上其他收入,总收入达到了3万多元,当年实现脱贫。

截至目前,该县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508家,涉及种植、养殖、林果、土地等多个领域,带动1000多户建档立卡户一起干、一块闯,确保剩余2359名贫困人口如期稳定脱贫退出。

上半年白银第一产业增加值和农民收入“双增长”

今年以来,白银市紧盯“三农”硬任务,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立足九大特色优势产业,努力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上半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18亿元,增长5%;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506元,增长9%。

白银市自实施“两园两率两节点”产业脱贫行动以来,围绕牛、羊、果、薯、药、蔬、黑毛驴、小杂粮、水产养殖九大优势特色产业,全市已建成脱贫产业园328个、特色产业园403个,覆盖702个行政村。九大产业带动贫困户8.62万户、37.06万贫困人口,贫困户依托九大产业及光伏发电等其他产业,人均可实现收入2205元,占人均脱贫指标3500元的63%。

全市注重培育农产品加工型、市场销售型全产业链企业,目前农业龙头企业达到443家,构建起以获奖获证产品为引领、“三品一标”为主导、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为基础的“甘味”农产品品牌体系。全市2018年共获得国家级农产品金奖28个、省级农产品金奖16个、市级农产品金奖10个;188个农产品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靖远县、平川区分别被评为第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与此同时,该市打造了以“六朵金花”为代表的乡村旅游、以黄河石林特色小镇等为代表的新业态休闲农业示范带,逐步形成了“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山水田园风光。

猜你喜欢
牛羊牦牛兽药
兽药残留检测中的优化与应用
赛牦牛(布面油画)
牦牛场的雪组诗
美仁大草原的牦牛(外一章)
“旅月”归来出苗 牛羊有望吃上“太空草”
跟着牦牛去巡山
牛羊各几头
中兽药在家禽养殖中的作用与应用
牛羊片形吸虫病的诊断与防制
牛羊腐蹄病的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