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语文教学课堂提问艺术探究

2019-08-20 08:21洪嘉阳
教师·中 2019年6期
关键词:课堂提问小学教育

洪嘉阳

摘 要:王崧舟是全国特级教师,其“诗意语文”理念备受关注。课堂提问是王崧舟课堂的一大亮点。王崧舟通过从兴趣点、矛盾点、模糊空白、细节描写、异常规律等抓点进行课堂提问,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成效。

关键词:小学教育;课堂提问;王崧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2-19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17-0032-02

课堂提问是师生之间最常用的一种交流互动的方式,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1]”可如何诱导?最常见的方式便是提问。好的课堂提问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的发展。但好的课堂提问具体问什么内容?或者说问题的抓点是什么?这个问题值得认真研究。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独树一帜地提出“诗意语文”理念,在当今小学语文教育界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诗意语文语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这本书呈现、审视、回味了王崧舟老师这十年来不同时期的课堂经典。文章将从课例入手,探讨和总结王崧舟课堂提问的主要抓点,研究其课堂提问艺术,供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借鉴参考。

一、紧扣学生兴趣点提问

小学教育的教学对象年龄偏低,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从引起其兴趣的地方来提问可谓是“四两拨千金”。王崧舟老师在教授《荷花》一课时,有这样一个主问题:通过观看视频,你看到了怎样的荷花?这一提问可以说简单又可以说不简单。对学生来说,这种开放性的问题,没有对错之分,没有固定答案,但正因为没有对错之分,没有固定答案,学生一开始就敢于回答问题。认真观看完视频的学生面对这样的提问,肯定有兴趣说,有话说。对教师来说,这个问题成了叩开课题的一把钥匙。万事开头难,一堂课的开始是否引起学生们的注意力,是否激发学生的兴趣非常关键。从学生的兴趣点来提问,不但可以最快的速度抓住学生的“心”,而且能自然稳妥地引进课题。在讲授《只有一个地球》时,王崧舟老师抛出的问题是:1998年《时代周刊》的年度新闻人物是谁?通过和学生们轻松愉悦地谈历年《时代周刊》的年度新闻人物,扩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挑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顺利地引导学生把关注点放在“地球”上。这一点类似于讲故事,教师娓娓道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其进入听故事的状态。教学《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时,王崧舟老师问道:《你是这样的人》这首诗的哪些地方,让你有所触动?并引用诗歌《你是这样的人》,让学生谈感受。林志芳对此评价是“未成曲调先有情”[2]。在还未学习课文内容之前,学生就已从诗歌中体会到了周总理的人格魅力,初步酝酿了一定的情感。为什么周总理令人敬佩,触发诗人的情感写下这首诗?相信被这首诗打动的学生一定会有这个问题。之后学生带着这个问题,王崧舟老师带着学生,一同学习《一夜的工作》。可以看出,《荷花》是抓住感想,《只有一个地球》是抓住好奇,《一夜的工作》是抓住情感,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可见,抓兴趣点可以从谈感受等轻松愉快的方式来进行。

二、捕捉课文矛盾点提问

许多课文蕴含着矛盾的地方,或明显或隐秘,并且大多都蕴含着作者的特别用意。这种问题非常值得教师们带领学生深究,从而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入。如教《长相思》,王崧舟老师抛出问题:“作者为何会有如此长的相思?他的身在哪里?心在哪里?”《长相思》是思乡之情的表露,小学生没有体会过思乡的痛苦。但如何能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思乡之情呢?王崧舟老师把无形抽象的情感,通过具体有形的矛盾来体现,使学生清晰地感受到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以此来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这种矛盾是经其加工提炼的,使得针对性更强,情感激发更加强烈。再比如,《与象共舞》的教学,王崧舟老师提问:“这个题目是与象共舞,为何文章只有第五段写了与大象共舞?”这一问题直指文章的矛盾所在,旨在使学生注意到问题所在,使学生理解《与象共舞》题目的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了解“一语双关”的写法的特点。

这两篇课文中,王崧舟老师既能挖掘出《长相思》的隐秘的矛盾点,又能抓住《与象共舞》明显的矛盾点,并从这些矛盾点入手,带领学生由浅入深地领会文章的主旨。可见,从矛盾展开教学,使教学更加水到渠成,不失为传授课堂内容的切入点。在这些矛盾问题的探讨中,教学的重难点问题得到解決。所以,抓住矛盾点提问,值得借鉴。

三、把握文章模糊空白处提问

“模糊空白”就是教材中略写或者没有提及的地方。“补白”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这也是小学教育应该重点突出的教学任务。王崧舟老师非常喜欢从此入手,并且运用得也非常娴熟,不仅让学生揣测人物的心理活动,而且让学生表达情景代入产生的感想。如:

《荷花》《一夜的工作》《两小儿辩日》《枫桥夜泊》都是从人物心理的揣测入手,这样的提问让学生身份变换,懂得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体会别人的处境和情感;《圆明园的毁灭》《长相思》《慈母情深》《普罗米修斯》则是从情景代入的角度提问,教师运用语言创设情景,让学生融入情景中,能使学生表达出最真实的想法和情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可见,抓住模糊空白提问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体现每个学生对美的不同感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于创新活力的”。对小学语文教育来说更是如此。这个阶段的学生想象力最为丰富,通过提问开放创新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四、紧扣细节描写提问

每一篇文章都有它的细节描写之处,但学生往往对细节描写一扫而过,不加停留。这时候就需要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文章的细节。有的文章的细节描写,如一个个线索,逐一寻出琢磨,是理清文脉的关键;有的细节描写如未开掘泉眼,待我们挖出,实现情感的喷发。高举“文本细读”旗帜的王崧舟老师对细节的挖掘在他的课堂中随处可见。如:

在《慈母情深》一课中,王崧舟老师抓住“鼻子一酸”这一细节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品味文章中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挣钱的艰辛,体会深深的母爱。“鼻子一酸”这一细节包含了很多情感,如感动、心酸、挣扎、痛苦,而所有的情感又集于最原始的生理反应“鼻子一酸”,只有这才能表达出作者当时最真实的情感。王崧舟老师没有把作者独特的情感认知概念化、抽象化,然后移情给学生,而是原汁原味地通过原文出现的文字来带领学生寻找作者最真实的情感。王崧舟老师紧紧围绕某一词语、某一场景,把学生从文本外拉进文本内。在其“放大镜”的作用下,学生看到了文本不一样的一面。

五、抓异常规律提问

异常规律两个词应该分开理解,关注文本的异常之处及规律之处。但同时两者又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异常中有规律,规律中有异常。从王崧舟《谱写自己的诗意人生》中的“审美解读,不仅关注文本的审美内容,同样也关注它的审美形式”,我们可以知道特殊的形式肯定为特殊的情感服务。教师在提问题时,应该关注文本中的特别之处并加以深挖,这也体现了王崧舟老师诗意语文的实践策略——文本细读。

在《圆明园的毁灭》教学中,王崧舟老师问:“读第一句话,接连两个‘不可估量叠在一起,你们内心是什么滋味?”一般来说,小学课文篇幅短小,用字尽量不会重复,这是为了体现语言的丰富性。但在《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中,王崧舟老师能发现并强调两个“不可估量”连续使用的特别之处,并让学生领会圆明园的毁灭给中国带来了多么惨重的损失,一个“不可估量”不足以形容,需要两个才足以表达出来那种痛惜之情。之后引导学生关注用词的准确、词语的用意,从两个词语中嚼出不一样的味道。对《慈母情深》,王崧舟老师问:“‘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谁发现了句子的特别之处?”这句话很明显是主语后置,且重复强调三遍。通过朗读这一句,王崧舟老师将全部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這上面来。而后再让学生探讨这句话的特别之处,来细细品味作者的情感。王崧舟老师逐层深挖,挖出浓浓的母爱,引导学生体会看似普通的语句,却能让学生嚼出特别的情感,让学生学会咬文嚼字地阅读。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全面推进,小学基础课程的全面改革,形而上的教学理念和形而下的教学方法都在随着时代改变。其中,作为课堂语言最重要的部分和教学过程的重要手段之一——课堂提问,也应得到重视。通过归纳王崧舟老师的课堂提问抓点,我们可以学习借鉴如何有效地进行课堂提问,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有所得。

参考文献:

[1]雷 玲.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伊凡·汉耐尔.高效提问——建构批判性思维技能的七步法[M].黄洁华,译.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3.

[3]骆曲莲.有效思考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J].读与写,2019,16(9):16.

[4]巫青燕.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课堂提问艺术[J].语文课内外,2019(9):131.

[5]申  虹.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J].语文课内外,2019(5):98.

[6]王  雁.提问艺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艺术,2019(2):23.

猜你喜欢
课堂提问小学教育
数学课堂提问七要
用问题打开学生智慧之门
浅析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技巧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教学研究策略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与有效性的方法研究
略谈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活教学
循循善诱,实施生本化初中语文课堂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