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驻村第一书记作用发挥成效、影响因素、存在问题 及对策研究

2019-08-21 10:45覃田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33期
关键词:第一书记精准扶贫影响因素

覃田

摘要:派驻第一书记是高校推进精准扶贫和履行服务社会职能的重要举措。本文探讨了高校驻村第一书记作用发挥的成效、影响因素、存在问题以及解决对策,期望为更好地能发挥第一书记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提供实践经验和理论依据,助力精准脱贫。

关键词:影响因素;问题;对策;精准扶贫;第一书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3-0100-03

第一书记制度是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高校驻村第一书记是第一书记队伍中极为特殊而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他们是高学历专业型人才,并依托高校丰富的人力资源、优质的智力资源、学科资源、物质资源、网络资源等,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具有独特优势。课题组以玉林市陆川县贫困村高校驻村第一书记为调查对象,探究高校驻村第一书记作用发挥的成效、影响因素以及存在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期望对更好地发挥第一书记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提供一定的实践经验和理论依据,助力精准脱贫。

一、高校驻村第一书记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成效

在调查“你所驻点贫困村是否已经脱贫摘帽?”时,结果显示,68.42%已经脱贫摘帽,31.58%没有脱贫。而在问到“你认为第一书记带给村里的显著变化有哪些?”时,调查结果显示,村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提高占89.47%,村委班子更团结、更有凝聚力的占68.42%,村民经济收入增收的占47.37%,村民精神风貌更好的占31.58%,其他占21.05%。该调查结果表明,第一书记到贫困村后,在帮扶脱贫、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乡风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贫困村发生了明显变化,为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做出了贡献。但是,仍然有三分之一的贫困村没有实现脱贫摘帽。贫困村没有脱贫摘帽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调查结果显示:贫困户“等靠要”的思想观念是主要原因,也有县乡一级工作流于形式以及其他方面等原因。

二、高校驻村第一书记作用发挥的影响因素

第一书记到贫困村后的确在帮扶脱贫、村级党组织建设、乡风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精准扶贫工作成效显著,但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间短,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因此,探讨第一书记作用发挥的影响因素,并依此制定行之有效的对策,更好地发挥第一书记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梳理,我们发现影响高校驻村第一书记作用发挥的因素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

1.自身因素。在问到“你认为自身制约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的影响因素有哪些?”时,调查结果显示:没有基层工作的经历占比52.63%,人际关系不够广占42.11%,所学的专业不对口占36.84%,个人性格内向不善交流和语言不通分别占26.32%。该调查结果表明,第一书记自身缺乏基层工作经验、人际关系不广是制约自身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发挥作用的主要因素,其次是专业知识、性格特质与沟通能力。在问到“你参加第一书记锻炼的方式是什么”时,调查结果显示:主动报名的为15.79%,党组织选派为78.95%,其他为5.26%,该调查结果表明,近八成的第一书记是通过党组织选派,也有主动报名的。贫困村大多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生活条件艰苦,但第一书记能服从组织安排到最边远贫困的地方去服务农村、服务农民,彰显了第一书记中共党员的坚强党性。调查“你参加第一书记精准扶贫锻炼的主要动力来自哪里”时,结果显示,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体验的占26.32%,为贫困村做点实事,体现自己价值的占68.42%,说不清,服从组织安排而已的占5.26%。该调查结果表明,近七成的第一书记是希望为贫困村做点实事,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还有近两成的人是为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体验,也有少数并没有明确的目的。总体来看,高校驻村第一书记参与精准扶贫的内生动力主要来自服务人民群众,实现人生价值的体认。

2.家庭因素。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高校驻村第一书记在性别构成上倾向性明显,以男性居多。本次调查男生为17人,女生为2人,占比分别为89.47%和10.53%。而党龄分布在6—10年及以上的占89.48%。按该党龄推算,第一书记的年龄平均在28岁左右。28岁是每个人人生阶段的重大节点,面临着工作和生活、事业和家庭的双重压力。因此家庭因素的影响是课题组调研的一个方面。在“你的家庭(包括父母亲、丈夫妻子等)是否支持你参加第一书记精准扶贫锻炼?”问题的回答上,结果显示,中立态度的占15.79%,支持的占68.42%,不支持的占15.79%。该调查结果表明,近八成的家庭支持、默许第一书记驻点贫困村开展精准扶贫,也有一部分家庭明确表示反对。通过对第一书记的访谈得知,第一书记驻点贫困村期限一般为两年,也有的达到4年之久。驻点贫困村离家一般较远,且扶贫工作复杂艰辛,这意味着在生活上对家庭的照顾是极为有限的,甚至根本无法照顾。这是家庭不支持第一书记驻点贫困村开展精准扶贫的主要原因。而在问到“你认为家庭的支持在你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作用是什么”时,结果显示,94.74%认为,家庭的支持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具有比较大或非常大的作用。因此可见,家庭的支持与否是影响驻村第一书记作用发挥的一大因素。

3.学校因素。高校駐村第一书记是高校根据上级部门的工作部署和要求选派到贫困村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优秀人才,他们任职期间,原人事关系、工资和福利待遇不变,变动的只是党组织关系转到了村,通俗地说,就是第一书记仍是“高校的人”,只是受高校委派到贫困村从事一定期限的精准扶贫工作而已。因此,在调查“你认为单位领导的关怀对你有信心开展好精准扶贫工作的作用是什么”时,调查结果显示,95%以上的人认为,单位领导的关怀对自己有信心开展好精准扶贫工作的作用是比较大或非常大的。在问到“驻村两年期间,贵单位领导下村看望您的次数是多少”时,调查结果显示,1—3次的占15.79%,4—7次的占31.58%,10次以上的占52.63%。在调查第一书记任职两年间,高校对每个帮扶贫困村项目资助经费的投入和使用情况时,结果显示高校投入扶贫资金均在10万元以上,主要用于村委会的办公场所的建设改造以及村里引入产业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该调查结果表明,高校关注第一书记驻点贫困村的脱贫情况,同时也比较重视和关心驻村第一书记在贫困村的工作和生活。

4.上级政府部门的因素。各级政府的工作态度关系到扶贫政策的落实成果,其中乡镇政府又是与驻村第一书记业务对接最为密切的上一级政府。在调查第一书记驻村后,区(县)有关部门跟第一书记联系沟通,商讨意见的情况时,我们发现三分之一的第一书记认为县有关部门与第一书记的沟通是不够的,近六成的第一书记在扶贫政策落实中不知情。然而,却有超过八成的第一书记认为县乡征求第一书记对精准扶贫政策落实的意见建议对精准扶贫的成效影响比较大或很大。调查“你对精准扶贫工作有何建议”时,结果显示,上级政府部门加大财政、政策支持力度,各级政府部门、第一书记所在高校要加强人性化管理,给予第一书记更多的关心关怀,加强第一书记和结对帮扶各系部的联系,让各部门结对帮扶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等分别占到78.95%、52.63%和36.84%。

综合上述关于高校驻村第一书记作用发挥问题调查统计结果,经过分析,我们得出以下判断:第一,高校驻村第一书记在精准扶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主要体现为让相当一部分村脱贫摘帽,村级党组织得到加强,乡风文明建设效果良好。第二,影响高校驻村第一书记作用发挥的因素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主观因素主要是第一书记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不能完全适应第一书记工作岗位的需求,体现为缺乏基层工作经验、人际关系不广、专业不对口、性格内向不善人际交流与沟通等。客观因素则包括家庭的支持与否、所在高校的关怀程度、上级政府部门的支持程度等。第三,要更充分发挥第一书记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重点是上级政府加强财政和政策支持力度,高校加强人文管理。

三、高校驻村第一书记作用发挥中存在的问题

1.上级政府财政、政策支持力度有待加强。财政职能在精准扶贫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助于进一步统筹兼顾、协调分配,切实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实现精准扶贫目标。相比较而言,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全国人民平均水平存在明显的差距,其中不排除自身原因造成,但也存在着不容回避的客观实际。

2.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有待加强。第一书记所进驻的贫困村,几乎都是在各自的行政区划中最偏远最落后的地区,生活条件艰苦,工作环境简陋,与第一书记选派前所生活和工作的舒适环境形成巨大反差,有时甚至语言沟通不畅,村民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工作对接的部门和工作人员工作作风截然不同等,这些无疑都会成为驻村第一书记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必须克服的困难。要克服这些困难,必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

3.村民主动脱贫意识不强。贫困村致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恶劣的自然条件所致,也有长期的思想贫困所致。一些贫困村因长期享受政府救助和福利,安贫守旧想法根深蒂固,严重缺乏积极脱贫、主动脱贫的意识,不仅没有配合驻村第一书记的工作,而且还会认为城里来的第一书记摘掉自己的“贫困帽”,以致自己丧失了“铁饭碗”,无法再取得政府无偿资助,因而处处施加阻挠,妨碍驻村第一书记开展精准帮扶工作。

4.高校人性化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贫困村驻村工作队选派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县鄉两级党委和政府、派出单位要关心支持驻村干部,为其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驻村期间原有人事关系、各项待遇不变。”[1]作为派出单位,如何严格规范化管理,但又突出强调人性化关怀,是激发第一书记的工作积极性必须重视的问题。驻村第一书记工作任务繁重,事无巨细,工作范围广,小到一村一户,大到一乡一县,且工作时间极不固定,加班加点是常事,“夜打火把访贫农”是常态,如何在工作绩效考核中予以体现,如何简化费用补贴申报审批手续、如何使工作汇报更及时方便,如何为他们解决人身意外等方面的后顾之忧等,需要高校实行更灵活的方式和标准,制定更人性化的管理办法,这既是对第一书记物质上的支持,更是对他们精神上的莫大鼓励。

四、更好地发挥高校驻村第一书记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的对策

1.进一步增强工作交流和沟通,增进情感认同。在心理分析文献中,“认同”指的是一种特定的情感联系。放到精准扶贫背景下考量,笔者以为强调突出的是一种组织认同,也就是说高校派驻贫困村的第一书记获得驻点贫困村村级党组织、所属县及乡党组织的认可,从内心真实情感上接纳其“第一书记”的职务,服从他们拥有的职权的心理情感。获得这种情感认同是第一书记能为自身提供一种组织态度和行为的基础。

2.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驻村第一书记要真正能在艰苦的贫困村“驻得下、靠得上、干得好”,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首先是学习领会中央有关精准扶贫重要精神和讲话的能力。这里涉及两个最基本的内容,一是对精准扶贫政策的深刻领会,包括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等方方面面;二是包括对第一书记制度的完整准确的认识,包括驻村第一书记制度设计的出发点、性质、内容、目标等。只有准确领会有关文件精神和讲话内容,才能在工作中做到有据可依、有例可循、有的放矢。其次,加强语言沟通能力,做到入乡随俗。语言是一门艺术,能更好地拉近第一书记与村民之间的距离,更能有效地化解矛盾和问题。驻村第一书记只有学会使用驻点贫困村当地老百姓的方言或民族语言,才能真正了解当地的人文风俗、生活习惯、生产方式、思维特点、心理特质,才会让当地百姓产生“自己人”的亲近感,进而向第一书记表达自身的愿望,反映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也才可能更易于接受第一书记所提出的脱贫致富思路,落实帮扶政策。

3.加强精神扶贫力度。针对部分贫困村和贫困户存在的主动脱贫意识不强,安贫守旧想法根深蒂固的现象,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制定相关政策,坚决避免养懒汉,鼓励勤能,在全村形成良好的主动脱贫氛围。对因学致贫的贫困户,要建立相应的扶助机制,体现教育的价值,形成投石效应。

4.提高高校人性化管理水平。高校驻村第一书记用实际行动践行高校服务地方职能,相对派驻前的日常工作,精准扶贫工作更艰辛,承受的压力更大。派出单位的人性化管理能很大程度上为第一书记营造愉快的工作环境,调动他们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关于加强驻村第一书记考核管理的意见》,由党委组织部牵头,采取看、听、查、谈、访、测等形式,对第一书记工作实行季度、半年和年终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表彰奖励、培养使用充分结合,对表现优秀的“第一书记”进行提拔重用。

参考文献:

[1]中办国办.关于加强贫困村驻村工作队选派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光明网,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87692910743093759

猜你喜欢
第一书记精准扶贫影响因素
我的第一书记
因为有你
——献给第一书记
第一书记之歌
人大机关走出去的第一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