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觞曲水·诗意长安
——一场关于长安诗词的对话

2019-08-24 06:37陈宇宏
西部大开发 2019年7期
关键词:长安李白诗词

2019年6月6日,第三届长安诗词大会在西安人民剧院举行

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瑰宝, 数千年流传不息, 是全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 渗透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中, 成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

沿着诗歌发展的历史长河,溯流而上,《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中的“河之洲”就在陕西合阳。长安更是唐诗的故乡,学者王国维说过:“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 唐诗是中国诗歌史上最灿烂的篇章,唐代长安这片沃土滋养了李白、杜甫等众多文学大家,《全唐诗》共收诗词4.9万多首,将近一半是在这里写成或与这里有关;诗词作者2200余人,一半以上可以说是长安诗人或在长安居住工作过的诗人。诗歌让长安——西安拥有了浪漫的色彩,诗人们让长安——西安拥有了独特的人文气质。

唐代长安也是世界诗歌的中心,1400年前,诗歌从大唐长安沿着丝绸之路走向世界,让世界听到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之声。

2019,己亥端午,文人墨客齐聚古都西安,讲述诗歌的奥秘,展示诗歌的魅力,促进诗歌的繁衍,再现曲水流觞的诗歌雅集盛会,这是陕西文化界的盛事!这次恳谈对话让每一位置身其中的人都既能了解学术前沿关于古典诗歌的理论与创作,又能用心感受长安——西安历久弥新的融融诗意。

当今诗歌创作离不开“诗言志”

钱志熙“长江学者”、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教授

我们写诗歌,要对诗歌的本体与功用先有所认识。“诗言志”是中国诗学的“开山纲领”,《尚书·尧典》中有“诗言志,歌永言”的说法,《毛诗·大序》也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在古人的“诗言志”思想中,“志”,就是内心的情志,情志原本是一体的。“诗言志”对中国诗歌史影响深远:“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是刘桢的气节;“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是曹植的理想;“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是李白的志向;“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是辛弃疾的抱负……在当代,“言志说”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现今诗歌创作言志应该避免空洞的说教,诗歌是一人之事,也是一国之本,诗人们应该自觉体认诗歌本体,呈现自我的自由精神,以及小我和大我融合的风雅精神。

诗歌三千年追寻大美长安

康震“青年长江学者”、央视诗词大赛嘉宾、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校园民俗活动迎端午,陕师大附小的学生朗诵《三字经》

长安作为诗词的原乡,孕育三千多年的文化传统,三千年的追寻和坚守,塑造了中国浪漫主义的源头。汉代,《司马相如·上林赋》,打造2000多年前的炫博,这种文学著作的出现在某种意义上它是一个时代的写照,但它写的是我们西安、写的是我们长安。在一定意义上,如果没有西安的上林苑、没有丰富的物产,这首赋可能不会写的那么好,在这方面长安的贡献是不可替代的;唐代,以李白的《清平调》,抒发1300年前的浪漫。这三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为翰林时所作。有一次,唐明皇与杨贵妃在沉香亭观赏牡丹,因命李白作新乐章,李白奉旨作了这三章。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对大唐的热爱,对李杨爱情的赞美,是由衷之作;宋金,以苏轼的《楼观》为例证,珍藏900年前的仙气;而明清时代,则是数百年前的再回首,将长安的诗意一直留存在现代人对诗词的热爱当中。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长安永远都充满着画意与诗意,长安永远存在着大美。这种大美不仅仅存在于传统当中,存在于历代文人对它的歌咏当中、更存在于传统和我们对自己诗意的塑造当中。

西安对优秀诗歌文化传承大有作为

李浩“长江学者”、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西北大学教授

从国际大都会长安的城市形象、超越时空的诗歌经典两个角度阐释论题。长安城的城市规划、交通道路、人口构成、管理机构、城市建筑、商业贸易、新出土文物等维度,来看长安城国际化进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唐诗反映出的意象美、音乐美、建筑美兼具的精致创造等特征。我认为,第一,国际化都市可以更好地实现文化的“双向馈赠”和“文明互鉴”。第二,国际化都市也是滋养诗歌世界性的土壤,我们常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如果在一个偏狭的地方,建树是会受到局限。如果是在一个开阔的地方,像唐代的首都长安,唐代的诗人们只有到达了长安才算是有见识,所以我们诗歌里有包容的、开拓的意识跟他们当初来过国际大都会是有很大关系的。第三,“诗因景成,景借诗传”,城市形象与诗歌文化形成互粉,唐诗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最后,西安作为诗词之城应站在第一方阵,对传承弘扬优秀诗歌文化应有大作为。

诗酒本不分家 皆为治愈情感良方

胡安顺陕西省语言学会会长、陕西省诗词学会副会长、陕西师范大学教授

我以郁达夫的诗句“曾因酒醉鞭名马”为引,来谈谈中国源远流长的诗酒文化。诗与酒,均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为中华传统文化最重要的元素,且二者的关系密不可分。我一人分饰两角,分别为诗和酒“代言”,以寓言形式展开讨论,诗博士与酒博士二人在岐山县凤凰台论辩:诗博士:“关夫世间万物,最宜抒发人之情怀者莫若诗。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酒博士笑而对曰:“先生之言差矣,夫四海之内,六合之间,最能触动人之情感者莫若酒。酒者,醴泉之纯,百谷之精也。”我再列举诗与酒在生活和教化方面的不同功效以及二者对历史著名人物、社会政治所产生的重大影响,过度饮酒宴乐的危害,以及封建社会诗人因诗得祸的现象。我们要充分认识酒的利与弊,诗的功与过,以史为鉴,趋利避害,正确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的诗酒文化——“且诗与酒,本不分家,皆为激发消解人情百感之良方,何必强分其优劣高下哉?”最后以“论诗醉酒鞭名马,梦醒高歌走海涯,莫道长安月色好,岐山入夜亦繁华。”诗句作结。

2019年6月7日,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第三届长安诗词大会高端论坛在西北大学南校区举行

诗是“时代的晴雨表”

刘炜评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诗词学会副会长、西北大学教授

旧体诗的现代性不仅指向精神情感与当下文化情境的多维度交结、互动,还指向形式规范的必要改良和遣词造句对于古今词语的兼重并采。当代旧体诗现代性养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诗人心理的“守正纳新”,诗歌体式的“求正容变”和诗歌词语的“取昔纳今”,诗人应当写出不仅属于作者自己,而且属于更多人的“体温与呼吸”,更要以诗为“时代的良心”、“时代的晴雨表”,打开旧体诗的精神情感与当下文化情境多维度交流与互动的新风尚。我对于旧体诗现代性的理解:对于时代生活动态尤其精神文化动态的热情反映与积极介入。如果当代旧体诗与这个意义上的“现代性”疏隔或相关甚少,它就难以具有与白话自由体诗平起平坐的“诗席”。最后我引用一段1962级校友、诗人雷抒雁的话:“一个人写诗写成什么样子,往往是他自己的修养、情感和理念所决定的。我觉得一个大的诗人,他的胸怀和志向也应该是大的。有爱心、有同情心。以之来抚慰全人类,献给大自然,这是一个诗人应该具备的素质。”

编后语

林语堂先生曾经在《吾国吾民》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说宗教对人类的心灵起着一种净化作用,使人对宇宙、对人生产生出一种神秘感和美感,对自己的同类或其他的生物表示体贴的怜悯,那么依我所见,诗歌在中国已经代替了宗教的作用。”

中国是诗的国度,陕西是诗的故乡,长安是诗的热土。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而诗歌也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古人留下来的灿烂文化也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文化滋养。千古盛唐地,长安诗酒意。李白在长安高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杜甫在长安吟诵:犹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白居易在长安抒怀: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而今我们诗心不老,诗情不灭,借这场诗的盛宴探索诗的传承,赋予诗歌新的灵魂,共创诗的新生,凸显诗的时代性。

猜你喜欢
长安李白诗词
我们长安
水VS火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纸上的李白(三)
纸上的李白(二)
纸上的李白(一)
关注诗词
西游新记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