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言而寻意 得意而忘言

2019-08-24 06:06侯路芳
关键词:形象语境语言

侯路芳

关键词:语言;语境;形象;道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19)17-0061-04

一、教材分析

《庖丁解牛》是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创造形象,诗文有别”。在单元说明的“赏析指导”中,要求学生在欣赏文章形象的基础上理解其主旨。《庖丁解牛》相对于原作有所删改,文章不长,三百多字,注释详细,学生根据注释基本能够疏通文意。文章属于寓言故事,难点在于理解寓意。庄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道家对于世界的认识角度奇特而常令人曲解,从寓言故事中要读出庄子的真实意图是有难度的。

二、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基础较好,自学能力强,能凭借参考书和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学生已经结合导学案根据课下注释进行了自主学习。理科生逻辑推理相对较强而形象思维偏弱,对于文章的形象鉴赏和寓意挖掘略显不足,这在教学过程中是需要提起注意的。

三、教学设想

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在《在通向语言的途中》一书中说“语言是一种存在”,是精神的存在、思想的存在。归根到底,文章的形象、思想、文化等要素,都是以语言为载体的。本课就是要引导学生,紧紧依托文本,以语言为切入点和抓手,抽丝剥茧、逐步深入,通过语言——语境——语意三个阶梯式的鉴赏步骤,分析庖丁形象,实现由言到意的跨越。

按照三阶梯的构想,本课设计为三个环节,分别是初品语言、再品语言和三品语言。初品语言侧重对词语的鉴赏,引导学生体会庄子的用语之妙,而准确、生动、丰富的语言又是塑造形象的基础;再品语言,侧重对庖丁形象的鉴赏,庖丁形象突出的是技术和思想,外在的形体和外貌则略去不写,这正是作者的匠心之处;三品语言,主要是探索寓意,对于文本,既要进得去,又要出得来,前面两个步骤已经深入文本了,这一步骤要从庖丁解牛的语境中剥离出来,进入养生的语境,进而变换不同的语境,探索背后的用意。三个环节紧紧抓住语言,一切分析和鉴赏都立足于语言,不脱离文本构建的语境和形象。

本文是道家代表作,在上课流程上尽可能符合道家自然朴实的原则,减少设计感,让各环节尽可能衔接得不露痕迹,尽量贴近道家思想,让学生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体会道家思想的精妙和道家人格的魅力。同时,也兼顾人文情怀,从时代元素和语境的视域观照文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继承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计划一课时完成,本课重点是鉴赏语言、探究形象,进而理解庄子的思想。

四、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2.学会通过对语言和语境的分析,把握形象,理解寓意。

3.领略庄子的思想之美。

五、教学方法

诵读法、小组讨论法和讲授法相结合。

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好!(学生:老师好!)从刚才大家的声音里,我听到了今日之中国少年的朝气和锐气,这是强大起来的祖国带给大家的底气和自信,我不由想起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从某种意义上,今天我们可以反过来说,“中国强,则中国少年强”。的确,强起来的祖国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自信,今天,中国红成为全世界最耀眼的色彩,中国声音、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国担当以及中国速度等等,都让我们感动而自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树立民族自信,民族自信的重要方面,就是文化自信,今天我们学习《庖丁解牛》,一方面学会如何保持少年的锐气,另一方面就是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庖丁解牛》是道家代表人物庄子的作品,下面让我们进入庄子的语言世界,领略道家思想的魅力。

同学们已经在课下通过注释和学案,疏通了文意,积累了文言知识,下面先检查一下学习效果。(略)

(二)初品语言,炼词语——立形象

1.齐读全文,整体感知。

2.朗读第一段,请画出你认为最具表现力的词语,并说明理由。

本任务的设想是不设标准答案、不定顺序,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阐释词语,给学生充分施展个性化思维的机会。

教师指导或点拨学生鉴赏词语的两个方面:一是给没有思路的学生提供入手点,引导其从词性入手,分析不同词性的不同表达效果;二是给思路缺少方向感的学生提供落脚点,引导其紧紧围绕塑造庖丁形象这一目的来分析词语。

主要鉴赏动词“触”“倚”“履”“踦”“奏”和拟声詞“砉”“騞”。重点鉴赏“奏”的妙处:表现庖丁技术娴熟、有韵律,与下文呼应。

3.朗读第二段,思考问题:除了“奏”字,文中还用哪些字来表现庖丁用刀?有什么效果?

本任务指向性明确,紧紧扣住动作描写,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动作,来鉴赏人物。同时,领略文章语言的精妙之处。

板书:奏刀—游刀—动刀—提刀—释刀—缮刀—藏刀,勾勒出一把刀的形状。

教师连接语:全文三百多字,用刀的动词就用了七个。我们领略了庄子这位语言魔术师的魅力:准确、丰富、生动、形象。很难找出一个词语修饰庖丁所用的刀,淡化刀的特征是为了突出庖丁的技术,体现庄子惜字如金。不仅没有用来修饰刀的词,庖丁的外在形象也毫无着墨。庖丁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

(三)再品语言——入语境,析形象

1.根据原文对庖丁形象的描绘,你认为下面哪一幅图画得好?请说明理由。(图略。所展示两幅图的内容都是庖丁解牛的场景,第一幅偏写实,第二幅偏写意。)

本环节的设计力求创新性,用两幅不同的图片作对比,让学生按照对庖丁形象的理解作出评价,更直观、更具体,具有趣味性。

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第一幅偏重写实,动作细致、到位;第二幅偏重写意,突出人物的神态。原文既有写实也有写意,很难用画作来表现,这正是语言高于其它表现形式的魅力所在。说庖丁“解”牛,而不说庖丁“杀”牛,一字之差,差了不同的情怀和境界,没有了血腥屠杀的场景,而是一个轻松愉快的过程,人很享受,刀很“享受”,好像牛也很“享受”。所谓“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也就是说庖丁的操作已与音乐舞蹈相融合了。庖丁把技术活提升到艺术境界,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2.齐读第二段。小组讨论:庖丁在用“道”解牛过程中,表现出了哪些素质?让我们来探究庖丁的“解牛心法”。

学生探讨庖丁的外在形象后,过渡到内在品质的探讨。用电影《功夫》售卖“如来神掌”的乞丐和背景音乐《小刀会序曲》,拟增添本课的趣味性。

教师指导学生,小组讨论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是紧扣文本找依据,不空想;二是围绕人物作分析,不离题。

预设:

(1)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寻找规律,不蛮干

(2)臣以神遇不以目视——用心体会,不盲目

(3)依乎天理……因其固然——顺其自然,符合道理

(4)技经肯綮之未尝——避开锋芒,从长计议

(5)以无厚入有间——以己之利攻彼之弊

(6)每至于族……行为迟,动刀甚微——不莽撞,谨慎行事

(7)善刀而藏之——收敛锋芒,低调不张扬

教师总结语:通过对文本的分析,我们基本上掌握了庖丁的“解牛心法”,按照庖丁所讲的道理,我们可以出一本厨师手册来培训厨师了。难道庄子仅仅是为了说这个道理吗?显然不是。文惠君的出现,把我们从解牛的语境中剥离出来,进入养生的语境。

引导学生探讨庖丁的形象,仅仅是基础。而引导学生思考庄子塑造庖丁形象的目的,才是关键,这样,自然就过渡到了探讨“养生”的环节。

(四)三品语言——出语境,探语意

庖丁通过解牛之道“养刀”,根据这一思路,文惠君将怎样“养生”?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

从庖丁解牛过渡到文惠君养生,体现了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把“养刀”和“养生”概念并举,有助于学生完成思维的跨越。

文本中的“养生”与生活中的“养生”是有区别的。对于“养生”概念的辨析,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准确性,这里要体现教师的主导性,避免学生偏离题意、无效思考。

教师引导语:首先明晰“养生”的概念,生就是生命,分物质的生命和精神的生命,这里的养生侧重的是精神的生命。庖丁养刀的重点放在解牛上,养生的重点也应该放在生命面临的问题上。由此我们可以明白:养生之道,也就是解人生难题之道。庄子在杀生场景中暗藏养生之道,说明这里的养生与世俗观念不同,更侧重于呵护心灵,而养生之法就是像庖丁解牛一样,去解构心灵之外的世界,解决人生面临的难题,让心灵不受伤,保持锐度。开头所说的少年朝气和锐气怎样才能得到保养呢?谁来说说。(学生发言略)

教师总结语:通过以上思考,我们明白了,“养生”要把关注点放在解决人生遇到的问题上。文章到这儿,已经完成了思维的超越,似乎该结束了,但是庄子留给我们的思考并没结束。既然我们可以从庖丁的语境中剥离出来进入文惠君的语境,我们为什么不能从文惠君的语境中剥离出来呢?文章作者庄子才是语言的实际操控者。显然,庄子想要说的不只是解牛和养生,他想表达的是他的“道”,所谓“道可道,非常道”,他不能直接说,因此才创设情境来说,又怕我们陷入语境,不断让我们剥离出来。顺着庄子的思路进一步思考,我们是不是也可以从庄子的语境中剥离出来呢?

从“养刀”到“养生”,完成思维跨越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发展,创造性地加入“养国”的概念,一方面进行立德树人的植入,一方面在更高层次对庄子思想进行体认。

庄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庖丁解牛》从根本上讲是一篇讲“道”的文章,“庖丁解牛”和“文惠君养生”只是具体语境,超越语境直达本质才是庄子的本意。

(五)总结

展示幻灯片:庖丁的语境    文惠君的语境    庄子的语境    时代的语境   道的语境

庄子告诉我们,任何一种语境都是有局限的,用有局限的语言来讲没有局限的道,确实很难。因此,要超越语言的局限,直达道的本质,“得月而忘指,得兔而忘蹄,得鱼而忘筌,得意而忘言”,忘就是不断剥离语境的过程。庄子没有告诉我们道是什么,却给了我们悟道的台阶,我们顺着台阶,就可以一步步不断接近道的本质。

板书:“道”字

教师总结语:从道这个字的造型看,一点一撇是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是一个事物的两方面,“养刀”就是“解牛”,“养生”就是解决人生问题,“养国”就是解决国家面对的问题。一横是说不管是在什么样的语境下,总有一个不变的唯一法则,那就是“道”。下面的“自”,是说要想得到这个法则,需要从自己出发加强修炼和提高悟性。还有个“目”字,就是目无全牛,张开眼睛看世界、透过现象看本质。“首”字是说要提高思维层次,“走”字底是说思维不僵化、不凝滞。到这里,本课的核心就出来了,“刀”者,“道”也,用刀,就是用道。但是,这个“道”是庄子要讲的那个“道”吗?按照庄子的逻辑,又不是。从“道”这个字看,并没有告诉我们“道”是什么,而是指出了一条通向“大道”的“康庄大道”。

这节课我们从语言出发,又回到了语言,但是,我们已经完成了对语言的超越。沿着庄子指给我们的方向,接近了“道”的边缘。有人认为,道家提倡的“无为”,就是无所作为,是消极思想。通过这篇文章,你还这么认为吗?这个问题我们留为作业,在课下思考。

(六)课下作業

有人认为,道家提倡的“无为”,就是无所作为,是消极思想。请根据本课所学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1.观点鲜明,中心突出。2.逻辑严密,层次清楚。3.不少于500字。

猜你喜欢
形象语境语言
语境与语境教学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论导演创作的指挥棒
《水浒传》宋江形象探析
中日十二生肖之亥猪形象比较
我有我语言
跟踪导练(三)2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